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

七彩云南,三迤大地

在昆明城五华山的西侧,有一个老昆明人口中的“逼死坡”。

南明永历帝与太子等人,被吴三桂逼迫自缢于此地的蓖子坡金蝉寺,后人以谐音称之为“逼死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至此结束。

如今的原址,建有一个小广场和碑亭。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2)

逼死坡头永历殉难碑

在碑亭中,有一块石碑,碑高1.96米,宽0.725米,厚0.12米,碑文为正楷阴书,内容为“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立碑人的落款是“三迤士民”恭建。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3)

“三迤士民”恭建

据记载,这块碑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推翻清朝统治的云南都督蔡锷敬立的。

这块碑,让今人比较费解的就是碑文的落款:三迤士民

“三迤”称谓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这个说法不太准确

三迤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三迤”?

标准的百科解释是:

三迤是云南省的代称。清朝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即三迤。此后,就以三迤代称云南。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4)

高黎贡山

民国时期,云南人喜欢用三迤代称云南省,如三迤大地,三迤父老。

例如:“学贯中西经风雨,翰墨清香启后昆”的云南文化大家楚图南,“七七事变”后就写了一本怀念故乡的书:《难忘三迤》。

然而,熟读天下地理形势,一本《大明一统志》不离手的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多次提到“迤东”、“迤西”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5)

徐霞客

徐霞客可是明朝人,他是在明崇祯年间到的云南!

看来,据前面的“标准答案”,得出“三迤”源于清朝的说法,确实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迤东、迤西的记录

2020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徐霞客游记》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算是近年对这部伟大著作的认可。

对于这部著作,后世评价相当高,甚至是外国人的评价也不菲。

清代学者钱谦益这样评价:

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问亦不可无此书也。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评价:

《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记录。

这两个评价,主要是从文学、科学的角度来评价的。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6)

《徐霞客游记》

除此之外,《徐霞客游记》的史料价值,同样一点都不弱!

爱书成痴、尤嗜古书,在明代古书收藏方面独领风骚的台湾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就这样盛赞《徐霞客游记》:

《游记》涵盖层面甚广,…,从这些丰富的内容来看,这部游记能在历史上留名,被认为是晚明时期一部跨越文学与科学的著作,确实有其道理。

那么,在《徐霞客游记》中,是如何记录“迤东”、“迤西”的呢?

黄草坝著名黔西,而居聚阛阓俱不及罗平州;罗平著名迤东,而居聚阛阓又不及广西府。此府、州、营、堡之异也。

闻澂江府湖山最胜,而居聚阛阓亦让广西府。临安府为滇中首郡,而今为普氏所残,凋敞未复,人民虽多,居聚虽远,而光景止与广西府同也。

迤东之县,通海为最盛;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皆以免于普祸也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7)

徐霞客笔下“迤东”最繁盛的罗平

这是关于“迤东”的。

关于“迤西”,《徐霞客游记》中这样记载:

腾越州城之南门,即当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度,而此城又迤西所无。

上面这些地名,大部分至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广西府—今红河州泸西县,“腾越州城”也就是今天的腾冲。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8)

徐霞客笔下居市甚盛的腾冲

长见识了吧?

这就是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徐霞客,在走过云南各地之后,留下的权威评价。

明朝末年的云南,就让徐霞客用这样白描般的文字,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文字之间,迤东、迤西信手拈来,丝毫看不到滞涩之处,应当是徐霞客写的原文,而不是后人整理时候添加上去的。

明朝为什么没有“迤南”?《徐霞客游记》其实也有交代

在明朝时期,以会城省府昆明为中心,称云南昆明以西地区为迤西,昆明以东的地区为迤东

至于“迤南”,因为徐霞客在云州(今云县)就无奈地“转身了”,其他地方就没有到过了,在他的游记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9)

普洱城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明朝末年的云南,后来的清朝的“迤南道”治所普洱府还叫思摩甸长官司。

因为大明王朝的衰落,这些叫做宣慰司、长官司的外夷之地,就如徐霞客在广西府感受到的那样,“自临安以东、广西以南,不复知有明官矣“。

这样的情形,徐霞客在游历“腾冲八关”时记述、分析得更透彻:

八关之外,自神护而出,为西路,通迤西,出琥珀碧玉:自天马而出,为南路,通孟密,有宝井;自汉龙而出,为东南路,通木邦,出邦洋布:自铁壁而出,亦为南路,通蛮莫,为缅甸阿瓦正道。

昔蛮莫、孟密俱中国地,自万历三十三年金腾威道立此八关,于是关外诸彝,俱为阿瓦所有矣。由州南抵南甸分路:西向干崖,至蛮哈诸关,南向陇川,至陇把诸关。由州西抵缅箐分路:西出神护,通迤西;西北逾岭,至古勇。

大概“三宣”犹属关内,而“六慰”所属,俱置关外矣。遂分华、彝之界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0)

关外已非大明所有

“迤西”又一次出现了,而“迤南”,已非大明版图、不属于中华了。

明朝没有“迤南”,非不为,实不能啊!

“三迤”划分,是清朝疆域扩张巨大贡献的缩影

云南“三迤”在明朝已经有了“二迤”,当然,真正作为行政区划,确实是在清朝,具体为: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同年置迤西道,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置迤南道,道设道尹。

我们注意到:新增的“迤南”,时间是1766年,也就是在迤东、迤西道设立之后的36年!

这得益于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在疆域扩张上的空前成就,这些我们熟悉的帝王,将明朝视为羁縻统治区的大面积区域纳入版图。

尽管,清朝在近代有列强的侵略和蚕食时,但因为有了空前庞大的体量,使得我国能够保持如今的领土。

公允地说,清朝在疆域的扩张和保持上比其他朝代更加成熟和稳定,是为中华做出历史贡献的。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1)

大清国界

“迤”的汉语解释,有曲折连绵的意思,如迤逦;有延、向的意思,如天安门迤东(向东一带)。

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迤东、迤西、迤南的称谓,除了第二层意思之外,第一层意思也非常形象,很能体现云南地形地貌特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文化修养和汉字的博大精深。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2)

在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这三“迤”: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领大理、鹤庆;丽江、永北、永昌、顺宁、楚雄、姚安、景东、蒙化等十府。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3)

大理古城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置分巡迤东道,治曲靖府。领云南、武定、普洱、曲靖、昭通、澈江、广南、东川、开化、广西、临安、元江、镇沅等十三府。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4)

曲靖古城门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1766.11.27)析迤东道属镇沅、元江、临安、普洱四府往属新设之迤南道,治普洱府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5)

茶马古城普洱

当然,三迤的辖区,此后经历了各种分合调整,但“三迤”的概念早已经深入到云南的方方面面。

如今已经不再称“迤”,而替换为“滇”:滇东、滇南、滇西,甚至提出“滇中”的概念,但始终没有“滇北”,最多也就是“滇东北”。

不得不说,这是云南的地理形势决定的,但“三迤”的深远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徐霞客去过西双版纳(云南迤东迤西的称谓)(16)

金沙江,让云南找不到“北”

三迤大地,七彩云南,说起来也不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