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珠江水涨,水面向中大水文站迫近。南方日报记者 张笛扬 摄
“水位肉眼可见地升高了。”家在中大水文站附近的黄女士说。记者看到,6月15日上午,立在中大水文站斜对面的电子屏的实时数据显示,在一小时内,数字从2.31米跃到2.68米。
15日和16日连续两天,广州珠江流域出现近两年以来潮水最高的天文大潮。在天文大潮最高峰的时段,广州越秀区沿江西路的“亲水堤”,可能被最高潮水淹没。据预测,17日以后,珠江最高潮位将明显下降。
天文大潮是如何形成的?这次珠江口大潮为何这么大?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工程师冯翔介绍,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考虑到其他天体的引潮力极小,这里说的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天体引潮合力最大时期对应的是朔日、望日,也就是常说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引潮合力最大时期的潮汐,就是天文大潮。
五羊天象馆副馆长李建基介绍,具体而言,天文大潮分为朔望大潮、近地大潮等类型。顾名思义,朔望大潮往往发生是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的天文大潮。在这几天,太阳、地球、月亮所处的位置,刚好排成近似一条直线,此时月亮和太阳产生的引潮力较大,也就催生了朔望大潮,拉升河流水位。近地大潮的发生,则是因为月亮运转到距离地球较近的位置,距离越近,月亮对地球上物体所产生的引力也就越大,从而引发了大潮。
最近几天,望日刚过,而月亮正好又处于近地位置,朔望大潮与近地大潮产生的作用相互叠加,又与连日来的强降雨重逢,导致这次的天文大潮“来势汹汹”。
冯翔告诉记者,这几天珠江水位上涨现象,就是由于珠江流域连续降水遇到海水天文大潮顶托造成的。“海水的顶托作用,指的是珠江的水往低处流、要入海,但是在珠江河口这里恰逢天文大潮的涨潮期,河水和海水谁也不让谁,由于海水有密度大、地势低的特点,所以形成了河水在上、海水在下,寸步不让的情境。这种情境下,如果降水不停,那就可能出现河水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珠江委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珠江水情预报中心主任钱燕介绍,近日受强降雨影响,西江、北江相继发生编号洪水,东江流量也持续加大,这些江河水最终都会汇聚到珠江三角洲水域,与天文大潮相遇后,不仅影响珠江口潮位上升,天文大潮也会使洪水的退落速度减慢,增大防汛度汛压力。
据预测,此次天文大潮将于17日开始慢慢减退。记者从广州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广东省水文局广州水文分局6月15日14时25分解除广州中心城区洪水红色预警:鉴于中心城区潮位已退出预警,解除中心城区洪水预警。
根据朔望周期,大潮彻底完成退潮需要7天左右时间。但广东强降雨过程可能会一直持续至20日左右,防汛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南方日报记者 李赫 黄叙浩
张子俊 张晋 张笛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