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人,几乎没有不学孙过庭的《书谱》的,这是最重要的一卷初唐书论。内容涉及到书法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见解精辟独到,说明了书法学习的许多规律,也揭示了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本质。

《书谱》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孙过庭在文中提到的“执、使、转、用”四个方面的方法。可见这四个字的重要程度。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1)

孙过庭《书谱》局部

在文中还阐述了草书与楷书的关系,即“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这句话却成了“捻管”的人主张的依据,在他们看来,使转就是捻管,捻管才能使转。可是我要问一句,孙过庭所说的使转是什么意思?难倒是现在这种现代汉语“使其转动”的意思不成?当然不是的。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2)

孙过庭《书谱》局部

孙过庭的“执、使、转、用”的说法是这样的,“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执,是执笔的深浅长短的说法。使,是指笔画的控制,这里用了一个古汉语常用的“互文”的方法,就跟“天长日久”这样的词一样。“纵横牵掣”就是笔画的引领和拉拽,用白话就是笔画的控制。其实这是在说笔势,笔画的姿态怎么受毛笔的引领和拉拽。转,是结裹之法的迂回曲折的样子。用,是结字的方法。点画的向背,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3)

米芾 离骚贴 局部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用现代汉语的方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古代汉语的内容。这样的解读十有八九是与原意不符的,这种对比,想必在上学刚接触文言文时就有感觉。

这种错误的方法对孙过庭《书谱》的错误解读,把“使转”当成捻管,真真使很多人的学习书法之路陷入误区。因为,捻动笔管的做法,古贤书圣是没有的。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4)

米芾 离骚贴 局部

古人书写对执笔是有要求的,王氏一脉执笔多是五指执笔法,并要求指实掌虚。李世民曾经说过,“指实,则节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易”。手掌之间留有空间是为了方便手指的活动以便于运用毛笔。

掌虚一般是写小字的要求,大字握笔就不是这样的了。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提供了五种执笔的方法,其中“撮管”法,“唯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这种大字手指活动有限,要把稳了笔,用臂膀来运笔。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5)

捻管

手指与笔之间接触实了,才能让毛笔没有偏差的听从指挥。捻管的做法,一边书写一边捻转笔管,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遇到复杂的情况就会忙不过来了,怎么能把字写好了呢?清代有位书家,善于用捻管的方法,写到劲疾的地方,竟然能捻得毛笔从手中脱落。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可笑,想来也只有拍大师们的搞笑片的时候,才会有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镜头。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6)

苏轼 赤壁赋 局部

韩方明还记载徐浩的传授,说“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不用捻管法也才能使毛笔八面出锋,圆劲有力,更便于把握笔势,使书法更趋近于艺术。

其实,试试就知道,秃笔可以捻管转过去,长锋笔是不能捻过去的。这时只有结合提笔的力度,用腕力促使笔毫反弹劲直转过来。

孙过庭高清单字(把孙过庭的使转)(7)

苏轼 赤壁赋 局部

捻管这个词,古时一般是说吹笛子或吹箫。捻这个字古时没有用手指搓转的含义,倒是有“捏”的含义,书法中的“捻管”也都是用手指夹住笔管的意思。

捻管使得握笔不稳,不能实现疾涩两种状态,不能疾涩也就别梦想着触及书法的真谛。不能疾,是仿制毛笔在捻转中飞出去。不能忍是太涩了,捻管的力量不容易把笔锋调整好,容易使笔锋分散,笔画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