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 2022 年 高 三9 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命题人:丹东市第二中学 李健 李 征 温长伟

审题人:丹东市第二中学 李健 李 征 温长伟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 小题,17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

材料一:

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语文(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卷)(1)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 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 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 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 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 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 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 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 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 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

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

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 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 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 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 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 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 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 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 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 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 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 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 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 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 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 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 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 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 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 具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 “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 路清晰,层次分明。

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 透彻。

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 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 分 )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 修身》)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 大学》)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

5.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 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 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 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 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 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 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 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 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 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 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 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 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 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 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 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 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 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 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 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⑨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 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 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 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 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⑩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 年。20 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 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 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 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 咀嚼自己的寂寞。

①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 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

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⑫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 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 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 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 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 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 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③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④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 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

处炸响惊雷。

⑪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 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 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 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 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 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 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 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道劲的龙头扬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 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 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 弃疾。

(有删改)

语文 第 4 页(共 8 页 )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 一人。

B.作者引用《永遇乐》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因金瓯缺而郁积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 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

C.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杖” 喻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D.作者认为辛弃疾的婉约词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更胜一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将柳永与辛弃疾对照着写,让读者咀嚼辛弃疾的“闲愁最苦”,用了衬托的手法。 B.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到深刻,有散文大家之风。 C.本文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写来,思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淋漓酣畅之势。

D.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多用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语言既典雅庄重,又激烈悲壮。 8.本文第四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 分 ) 9.题目“把栏杆拍遍”富有意蕴,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的意蕴,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0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

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住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 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 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 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 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 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 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 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 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 命下,人心翕服。 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 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医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 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 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 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 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 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 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 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 安,户口繁多,兵革体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 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 宰/铨政多厘正焉/

B.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 宰/铨政多厘正焉/

C.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 宰铨政/多厘正焉/

D.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

铨政/多厘正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殊遇”中的“殊”字为“特殊”之意,和《兰亭集序》中的“虽趣舍万殊”中的“殊”字含义不同。 B.本文中“详论治道”的“治”和《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意思相同,均为“治理”之意。

C.本文“择行”中的“择”为“选择”之意,和《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意思不同。

D.文中“孝宗”为庙号,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太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到的“庄宗”均是 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孝宗巡视太学时,祭奠先圣孔夫子,王恕请求应当厚于常规礼仪,以特用金币和牛、羊、豕三 牲释奠。

B.孝宗即位后常闻马文升大名,而马文升受到皇帝恩遇后,更是感恩图报:他斥责教坊的做法,实 际上也是从侧面提醒皇帝要恪守本心。

C.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 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 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14.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简要概括。 (3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

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 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 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 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

C.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 和表达情感上相同。

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 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16.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尾句“双双金鹧鸪”正好呼应了上阕诗句“ ”,揭示了女子“懒”“迟”的根源。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是:“ 。”

,

(3)鸥鸟,在古人笔下常常出现在环境清幽的地方,作为水边隐士的伴侣。如杜甫诗词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 间穿绕;①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 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 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

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②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 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③这两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 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_ ④克拉2 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 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 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 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 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 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8.上面文中四处画波浪线位置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处“荒凉”含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 分 )

20.选文第 3 自然段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写克拉 2 号气井,请找出任意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

数据显示,2020 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 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日益呈高发、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A】。

( )。早在 2019 年,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

实加强监管的通知》就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强调相关机构或个人不得在

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据相关研 究,若是由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 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

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 ① 。

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 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能【B】。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 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 学防范近视。就此,有关部门应继续大力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 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

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认识到这种不可逆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被营销话 术误导,更有助于从思想上强化护眼意识,将预防关口前移。 是近视防控的“良药”, 学校和家庭应合力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科学用眼、健康用眼、卫生用眼的良好习惯,保障充足的户外 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与此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眼睛发育和视力健康状况,对近视苗头争取

早发现、早干预。

21.根据原文语境,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句子是(3 分 )

A.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坚持持续关注

B.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多方共同努力

C.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破除认识误区

D.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要做到积极治疗

22.请结合语境,在【A】、【B】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在①、②横线处补写出合适的句子(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使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 分 )

四、作文(60 分 )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

健忘是一种病态,善忘是一种境界。

从呱呱坠地起,人就一直在记忆,也一直在忘记。有时候我们会忘掉一些本该记住的事,这 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健忘;有时候我们也会尝试着去抹掉一些不该记住的事,那样可以释放 心灵的空间,这时候就是我们学会去善忘。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 字 。

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语文(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卷)(2)

答案及顚祈

1. D【解析】A项“界限清晰”错,根据材料一思维导图应 该为“界限模糊”。B项“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 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 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材料二原文“差序 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 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 存在,,,并非“决定”。C项“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 本性改变”错,原文材料二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 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 序格局旧有的特质。”

2. C【解析】材料二中没有“比喻论证七从结构上看,材 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总说,围绕“差序格局”一词作 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 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 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 说,呈并列关系;第五段是概括总结。文章总体呈“总一 分一总”的结构。从论证手法上看,“伦是有差等的次 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 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 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里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 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 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渺卜戚中,更 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 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 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 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 强说理的透辟性。

3. C【解析】A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 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 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项意思是在赡 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 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 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C项“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 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项由“身”到“家” 到“国"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见强调 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

4. 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等 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 呈现的新变化。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 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 值和意义。(三大特征1分,新变化1分,角度1分,价 值与意义1分。意思正确即可)

5. “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 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 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2 分)而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 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构成 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 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 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 特点。(2分)(意思正确即可)

6. C【解析】A项表述不完整,“因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 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错,缺少“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 有一人”这点。B项理解有误。“引用《摸鱼儿》是为了 表达辛弃疾写惜春之情与常人表达方式不同「'错,作者 引用这首词是为了表达他政治上的失意。D项曲解文 意,“更胜一筹”错。原文说“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 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7. C【解析】本文不是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写的。

8. ①《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衬托出《破阵 子》是金戈之声的力作,赞颂之情可见一斑。②将杜甫、 卢纶等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作品相对比,杜甫、卢纶等 人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 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和感悟。③用屈原的仰问苍天,共 工的怒撞不周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每点中指出 对比、衬托构成1分,效果1分)

9. 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一句 形象感强,“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达拍的次数多, 郁愤之深。传神地呈现出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 形象。②这一动作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 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的心情。③作 者深入揣摩辛弃疾登高远眺的神情动作,抓住“把栏杆 拍遍",作为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 ④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貌, 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A【解析】句意: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 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 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 吏的制度多有改革。“致仕”是“王恕"的定语,定语和 中心语不能断开,排除B、C项。“冢宰”是吏部尚书的

.语文.

意思,作“居”的宾语,而“镣政”是考核选任官吏的意 思,和后文联系紧密,排除D项。

11. B【解析】《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是国家安 定的意思。

12. B【解析】“孝宗即位后常闻马文升大名”错,是孝宗 当太子时便久闻马文升大名。

13. (1)马文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 和收获的辛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 呢!"'稼穡”“宸”“聪”各1分,句意1分)

(2)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 皇命下达,人心悦服。(“素”“攘外”"翕服”各1分,句 意1分)

14. ①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能熟识他们;②还能正确任用 他们;③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 明。(每点1分,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首先要找到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 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的这句话,确定设题的区域, 然后到后文找到这样做的效果,即“如此非惟可以识大 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意思 是“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 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 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据此进行 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 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 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 皇上巡视太学,释奠先圣先师孔夫子,王恕请求加礼于孔 子圣像前,特用金币,改以太牢之礼。孝宗弘治元年春正 月,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这是因为皇 上当年在东宫之时就知道他的名字的缘故。马文升深深 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遇,因而更加发奋和勤勉,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闰二月,皇上亲自耕种籍田已毕,宴饷群臣。 教坊进献杂技,在表演中说出一些轻慢污秽的语言。马文 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和收获的辛 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呢!”当即把教 工、乐伎辞退而去。最先开讲的是经学。吏部尚书王恕上 奏章说:“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 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即使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 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 的人去办。所以,如果皇帝真想要做到事事明察和鉴别真 伪,必须每天坐于便殿,召见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 或令其面陈他们的想法,或仔细审阅他们的奏章。这样 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夭资 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

参考答案及解析 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王恕担任尚书,不畏强暴,请 托告求之路从此堵塞。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 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 达,人心悦服。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 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在朝廷谢恩之后,皇 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 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 现在天下百姓贫穷,财力困窘,万一有不测之事,菲责在兵 部。我估测自己没有能力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帝沉 默.不言。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 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 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 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 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 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 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 商议革除。"皇上叹 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 得上是一国之君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 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尔后加以改革,选择可 以推行的,再加推行。召大学士刘健等人谋议军政大事, 皇上说:"解释书的内容要阐明圣贤的旨要,直接言明,不 要隐瞒。况且先生等人和翰林各位官员,这些都是辅佐的 职位,都是应当直言的。"刘健回答说:“我等如果不敢直 言,那么其他官员就再没有敢直言的人了。"皇上说:"是这 样。"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 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 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使他成为贤德的 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孝宗一 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平 息,盗贼没有酉处横行,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

15. C【解析】“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 祭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 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 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 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16. 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 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 感极为深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 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 (每点3分,手法1分,情感2分。意思正确即可)

17. (1)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2分)

(2)寄蜉蜷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分)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自去自来堂 (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2分,任答一点,其他符 合要求的诗句也可)

18. C【解析】第③处为独立引用,句号应在引号的里面。

19. ①“只有荒凉的沙漠”中的“荒凉”指的是戈壁滩荒凉的 环境,即恶劣的环境、单调的色彩子②“没有荒凉的人 生''中的“荒凉”是比喻义,从上下文看,是单调的、没有 色彩的、无意义的。(每点1分)

20. ①对比。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 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 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排比。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 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 ③比拟。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 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想象。通过对远 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 和感激之情。(答对任意一种手法并分析正确给3分, 手法1分,分析2分,任意两种即可得满分)

21. C【解析】此处应为中心论点,从文本内容来看,是在 强调要破除认识误区,建立正确的认知。

22. [AJ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势在必行【B】适得其反 (每个成语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

① 无法达到彻底恢复或治愈的效果②科学用眼加上 适量的户外活动(每处2分,意思正确即可)

23 .【立意指导】

写作提示:

材料中提到了两个概念——健忘和善忘,表述的 引导倾向于要我们学会善忘。

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健忘是一种陋 习,会影响生活里的大小事;善忘不代表真忘记某个人 某件事,而是自觉在记忆中抛却琐碎,选取对自己真正 有用的东西并好好珍惜、加以利用O

其次,要重点论述善忘的内容及好处。

我们只有不断地抛弃一些琐碎、枝节和不重要的 东西,才有空间保存精粹、主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要想 记下有价值、必需的东西,就必须删除脑海中那些无 聊、无用的信息。

健忘会让一个人过得很疲惫,善忘会让一个人身 心更自在。健忘多了,时常就会担心自己总会遗漏什 么,不过这种担心也许更加加剧了健忘的程度。善忘 多了,有意识地去忘记那些不快乐的、不高兴、对自己 身心无益的事情。人就适应了坦然释怀地面对一切, 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终将成为记忆,甚至是被很快抹 去的记忆。

当然,论述中切忌绝对,有些事情是不能忘记的, 如历史、教训、初心、恩情等等。

评卷建议:

全篇作文内容完全与“善忘”无关的,酌情在36分 以下评分;作文泛泛而谈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能紧紧扣 住“善忘”这一话题的,酌情在40分左右评分;能紧扣 “善忘'‘这一话题,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的作文,可酌情 在44分以上评分;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能在以下某 一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可酌情在48分以上评分。

① 举例准确、丰富,具一定有时代特征。

② 观点深刻,逻辑严谨,能体现思辨色彩。

③ 表达流畅、有文采,文句具有表现力。

④ 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书写美观。 残篇评定:

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每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结构不完整的文章, 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 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 2分,不评。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 0分。

其他扣分事项:

1. 有确凿证据判定考生的文章是按照某一篇文章 仿写的,且构思、内容、文字等与仿写的文章有许多相 似之处,该文的实际得分,按应得分数的80%执行。

2. 无自己的构思立意,仅对作文题目原材料进行 简单扩写的作文,在20分以下评分。

3. 照抄试卷中阅读材料的,若照抄部分字数超过 全文篇幅80%,总分最多不超过10分;照抄字数占全 文篇幅50%〜80%的,总分不超过24分;照抄字数少 于50%的,根据实际情况在25〜42分的范围内记分, 个别文句的引用除外。

4. 缺少标题,扣2分;只写标题给2分门个错别字 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