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禅原创小沙弥《净心》
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折射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可以理解为: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句话不那么绝对,但是仔细一想不无道理。一年有四季,这是人类的认知。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这是蚱蜢的认知。
同样的,我们的世界也会被认知所局限。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
有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某天,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
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时,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笑。
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觉得这一会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于是向苏小妹报喜。没想到,苏小妹听了,也捂嘴一笑:“哥,这回啊,你又输了。”
苏东坡一听,不解。苏小妹继续说:“心中有佛,看你才像佛。而你呢?你是用什么心去看佛印的呢?”
苏轼哈哈大笑。的确,是自己输了。心里有佛,看谁都似佛。相比起来,自己的内心不就是肮脏龌龊的吗?
所以,每当我听到不好的言辞,或者令我感到不忿的评价时,我都会想想这个故事。一念之间,瞬间清透。
那些处处贬低别人的人,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是否是内心不够强大,修养不够的表现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我们会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那些总说人“物质”的人,其实自己往往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
因为批判别人,会给自己一种错觉:我不是这样的人。
事实恰恰相反,这反而是暴露了自己的内心。
一角禅原创小沙弥《观心》
换位思考,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
一头猪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天,有人要把猪抓走,只听见猪大声嚎叫,叫到十里八村都听得见。奶牛很不耐烦,于是说:“别叫啦!我们也经常被抓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猪听了回应道:“能一样吗?捉你去,是为了你们的乳汁和毛,而我呢?把我捉去了,是要我的命呀!”
这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个有名的笑话:
饥荒年,百姓无粮,只能去挖草根。消息传到了宫中,晋惠帝坐在高堂,听完了大臣的启奏。大为不解:“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
立场不同,选择不同,思考的角度自然也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里的苦与乐?
你是顾客,认为商家暴利;你是商人,觉得顾客挑剔;你开车时,希望行人遵守交通;你是行人时,自然希望车主礼让。
南怀瑾说:“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事实证明,所有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可若是一向如此,就很难建立客观的认知,总是片面地去理解这个世界,自然是一种便利,但是时间一久,容易会遮蔽人的眼睛。
所以,成熟的人必然要学会走出自己的局限,从另一种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难处,才能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