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讲已经播出。法师说,“孝”、“悌”、“慈”,就是儒家的“三纲”,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一种教育方式。本文节选了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个有成就的人或者圣贤,在他自己身边,能把他的团队培养好,而能“成教于国”,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加有能力,这里面关键是这三点:“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孝、弟、慈,这三句话,就是儒家讲的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这三个“纲”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自然的一种教育方式。自然而然,你生下来就是父母的一部分。经典里面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礼记·祭仪》),我们是父母的“遗体”——父母身体遗下来一部分变成我们,父精母血或者精子卵子,他们的身体一部分留下来给我们,所以我们跟父母是天然的、必然的一种联系。这种血缘的关系,在情感上、在记忆上,包括我们的智商和能力上,都有传承关系。

在情绪上、情感上,也是与生俱来的。古人说“虎毒不食子”,就是你的生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必然带有生命当中的这些气息,这种气息是天生的,是自然的。这种气息你有没有把它运用好、体会到?如果体会不到,那么这个气息可能就被你浪费掉了。所以《大学》的教育告诉我们,“孝”就是下面一个“子”,上面一个“耂”,就是上半身跟下半身的这样关系……

印光法师的家庭教育感悟:达照法师讲大学(1)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一个1岁到20岁的孩子,他最应该做的就是孝顺。母爱是天性,父爱也是天性。一般对20岁之前还没有成长的孩子,父母亲对他会特别的照顾、关心,因为他还没有长大。你对他的关心最主要的表现是:孩子痛苦你就会痛苦,孩子快乐你就会快乐。父母亲的眼光看得远,就希望孩子能够更长远的快乐;看的近,就是只能顺从他眼前的快乐,就看不到将来。所以父母亲的智慧就会不自觉的影响到孩子的智慧。父母亲如果觉得要为国、为天下做好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就知道这才有价值。不会为个人一点鸡毛算皮的小事情有情绪,没有意义。如果父母亲本来就小家子气,这个孩子也可能小家子气。所以1岁到20岁在过去都是家教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确实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会丰富一些,然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他有这个生活条件,他可以走的更多、看的更远。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了解东西也就会更多。但是他从人的情怀上,教育孩子最直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父母亲要感受到孩子真正的快乐和痛苦,包括他还没有出现的。比如说你知道他现在读书好了,将来的工作可能会更好。但是工作更好,钱财更多是不是他就一定会幸福?这也未必。没有钱的时候钱是很重要的,如果钱你已经不需要担忧了,其它的方面是不是不够?智慧、道德、体质是不是还不够?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都能够帮他全面的提升,那就真看到了。做父母亲总是希望孩子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反过来,“孝”也是一种教,“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个孝为什么是教呢?“教”字里有“文”,“孝”字里没有“文”?“孝”是不成文的教育。

印光法师的家庭教育感悟:达照法师讲大学(2)

真正的“孝”不只是说,我要体会到父母的快乐和痛苦,给他快乐不给他痛苦。前提是你不要让父母痛苦,要让父母快乐。想要让父母快乐不让他痛苦,你得先有这个能力去感受,什么样的情况父母才会快乐?什么样的情况就会痛苦?

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是我这个头发有多贵,是父母给我的东西,你把它随便就浪费掉、破坏掉了,这个会很伤父母的心。教育的意思就是父母给你的东西你一定要保护好。保护好干嘛呢?其实是为了让你更好的去体会父母亲真正的意图。因为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有母爱和父爱,父母亲他天生就知道你的意图。所以父母对子女是“慈”,子女对父母就是“孝”,它是互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