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双手艺人的手,粗粝、变形,镰刀般割手。几十秒的视频里,这双手不断在竹子上翻转跃动,先是飞速刮掉竹子外层青绿色的表皮,再砍掉突出的竹节。虎口凹陷的痕迹记录了这双手53年来的日常,这双手与刀常年相伴,平刀、韵刀、棱刀交替使用。几十米高、近百斤的竹子最终被处理成厚薄宽窄甚至弧度都一致的蔑条,再由这双手编织成纹路精致的竹编制品。

背景音乐是时髦的流行音乐,青色的竹屑在镜头里飞舞。

这双手的主人是河南洛宁人张永杰,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没有想过,在自己从事非遗事业50余年后,竟然收获了那么多“知音”。他在快手上的每一条视频(ID:648083752)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播放量,评论区里“666”像浪一样涌起。有人找他买竹编,有人求教学,更多人对他的那双巧手惊叹连连。

非遗唤醒计划(叫醒沉睡非遗的不是梦想)(1)

(张永杰正在做竹编)

事实上,那双手一度在市场面前节节败退。因为海外订单量的下降,曾经的竹编手艺同行纷纷另谋出路。好不容易盼来了懂市场会包装的“小年轻”,却又遭遇了盗版网店的冲击。那些经过了11道手工工序的竹编年销量只勉强爬过三位数的门槛。

这并非孤例。同样拥有一双巧手的山东人魏生国是糖画手艺的非遗传承人,从事糖画事业20年,他见惯了“活不下去”的非遗手艺人转行、消失。

“有买卖才有传承。”魏生国说,曾经他为了找到喜欢糖画的人,近10年时间拉着小板车在全国各地跑庙会,而如今,快手是他的“主场”,几十万粉丝(ID: 353056557)关注着这个农民手下诞生的一幅又一幅糖画,留言多到手指划上几十秒才能扫完。他的工作室学员数量翻了几番。

在4G信号覆盖的地方,改变正悄然发生。几英寸的屏幕那头,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对非遗手艺最感兴趣的一群人。短视频的发展缩短了手艺人和潜在传承人之间的距离,也为这些埋头专注手艺的匠人打开了通往市场的大门。

一个最新的案例是,快手家乡好货致力于在日活1.5亿的短视频平台中挖掘100款中国乡村的特色物产,帮助当地农人通过快手实现增收,实现乡村造血。

被主流视角贴上“冷门”“遥远”标签的非遗事业,在几十秒的短视频里被消解成了鲜活的制作环节,以及零距离的非遗传承人。魏生国喜欢那种感觉,一群“老铁”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糖画这门古老艺术,问题一个接一个地砸过来。他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

流量

在魏生国的手中,流量是举足轻重的东西。做糖画时,他的手需要控制勺子的弧度,这个弧度甚至需要精确到糖浆从半空落下的流量和流速的差异。这关系到糖浆画出的动物,身体曲线是否协调以及肌肉表达是否真实。

非遗唤醒计划(叫醒沉睡非遗的不是梦想)(2)

(魏生国所做的糖画)

接触短视频之前,这个16岁就辍学打工的农民艺术家并不懂得另一个“流量”的词意。但他明白,人,是非遗技艺活下去的唯一要素。当初开始制作糖画时,他的摊位开在学校门口,可学生反复吃了几次也没了兴趣,他的收入一减再减,不得已,他盯上了庙会。

山西、陕西、内蒙以及老家山东,他拖着一个可以折叠的板车,踏上了编号不同的绿皮火车和长途汽车,依靠网上查询而来的信息,追逐着那群对糖画有着兴趣的“流量”。

这个活儿很苦。年节时分往往也是庙会扎堆的日子。有时候是匆匆吃了几口年夜饭就上路,有时是干脆漂在路上,隔着窗户看夜幕里炸开的烟花。进了庙会,总是需要“一站到底”的,他不敢喝水,也从不上厕所。毕竟,多一刻的流量就意味着多一些的钱。

追逐流量的日子也慢慢走到了头。后来,庙会能吸引到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次,他带着工具跋山涉水上千公里后,迎来的却是门庭冷落的庙会。

公用电话前,这个山东汉子难为情地给姐姐打了电话,他连跑了四场庙会都没挣到钱,眼下连吃饭的钱都没了。

靠着姐姐打来的几百元救急的钱,他活了下来。做糖画终究是相对幸运的,因为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可以入口的优势,销量已经算是非遗技艺里顶级的存在了。可那些一同跑庙会的伙伴却没有这份幸运,草编、古法面人儿、皮影戏、拉洋片……一个又一个手艺和他们的传承人都消失了。

他有一个几代传承做草编的好朋友,最困难的时候,货卖不出去,也没有渠道,家里只能不断地打钱支援。好在,这位非遗传承人坚持了下来,手艺也没有失传。

隔着几百公里的张永杰对此感同身受。他身边的竹编传承人同样因为没有订单而离开,丢掉海外市场后,这些手艺人一度唉声叹气,那些精巧古朴的竹编制品他们根本不知道还能卖给谁。

包装词上罗列着洛宁竹编的优点——质地优良,虫不可咬,韧性好,结构精,不变形,不散架。可那段日子,这些竹编在手艺人眼里只剩下了一个特点——不挣钱、养不活人。

因为缺少足够的订单,70岁的张永杰没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这份手艺。事实上,他的徒弟动手的机会也不算太多,单量大多数时候靠张永杰一个人凑合着也能干完。

他的生活离互联网很远。年轻的徒弟闲暇时最爱看看快手上的视频,也是在徒弟的鼓动下,这位古稀老人接受了短视频这个新玩意。

谁也没有想到,这门隐藏在河南洛宁山村里的手艺吸引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几乎每天都有新鲜出炉的竹编制品从村里发出,收件地址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沉睡已久的竹编市场就像是被唤醒了一般,张永杰吆喝着曾经的伙伴一起加入快手。他很清楚,这里有很多很多对竹编感兴趣的人,有一个等待他们去探寻去开发的市场。

无独有偶,魏生国也是在外甥女婿的支持下开始学习拍摄短视频,形态各异的糖画在快手上拥有了大堆粉丝,每一幅糖画都是用浓浓的糖浆制作而出,隔着屏幕也能看到金黄剔透的颜色,一派诱人。

他无数次感叹短视频平台的神奇。在快手,“流量”在追他。

青年民俗学学者、闽南师范大学教师郑伟斌在这些短视频里看到了非遗走向市场的诸多可能。手艺人自拍自导的短视频符合了传播的规律,更凝练了非遗技艺最精华最本真的要素。他认为,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信息迅捷传播的需求导致信息分割和碎片化是很难避免的。借助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能够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推送,以及广覆盖面的传播。同时,对于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对接会有很大帮助。

革新

接近一个甲子的时间里,张永杰都在自家院子里处理那些绿竹。时光流逝,安静却没什么变化的,冬日里,木柴燃烧时蹦出的火星声音都显得闹腾。竹子从木凳堆到院子角落,一屋竹香。下午太阳夕照,隔着围墙,阳光又暗了几分。戴着眼镜的他该停下了。

处理竹编时,竹屑划破的伤口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子。53年的艰辛,都刻在了他的手上。

按照“高大上”的语境表述,他是难得一见的匠人,是传承技艺的文化人。可只有这个终日与竹编为伴的老人清楚,当初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也许当年那波离开竹编外出务工的人流里,可能会有他的身影。

“为什么这个行业这么难呢?”老人说,身边不理解自己的声音很多,人们不清楚这个相对冷门的行业市场在哪儿?

竹编事业让这个老人感慨的是太“被动”。自始至终,他们这群手艺人只能靠订单活着。好不容易有了专业人士帮忙推广宣传,却抵不过更廉价的盗版攻势。最夸张的时候,网上有几百家商铺和他们卖着同样的竹编产品。当然,那些店家借用了他们的品牌和故事。

眼下的新模式是张永杰所期待的。因为拥有了自己的快手账号,粉丝和用户以一种更紧密的形式出现在了自己身侧,这种全新的社群和信任关系让他倍感“踏实”。要知道,在过去,订单是随机变换的,多的时候得到处找人帮忙,少的时候又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张永杰朴素的痛点触动了更多人。快手为此邀请了知名的创意公司为竹编等“好货”做创意设计和品牌升级,“知竹”便是胜加广告为张永杰量身打造的竹编品牌形象。此外,家乡好货项目还为张永杰制作和拍摄了平实而触动人心的海报和广告片。

相关人士指出,通过短视频平台,会打破了传统的非遗手艺人、收购方、代理、销售的单一卖货方式,挖掘延展了丰富的卖货模式,如产地直销、分销、代销。

因为糖画相对不易保存和运输,魏生国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最近几年,因为国家对非遗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景区固定摊位,但他还渴望着进一步发展,期待糖画这门手艺承载更多的东西。

短视频给了他答案。

他慢慢发现,在制作糖画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传递扩散甜蜜的过程。有店铺搞店庆,他会制作带有店铺名字和logo的糖画,再将其上传到快手,鞭炮声和笑声不断;有新人结婚,他会花大功夫制作一个“囍”字,悠扬的音乐和婚礼现场的热闹也透过屏幕传递到了更远。

有粉丝给魏生国留言,生活太苦了,看着做糖画的过程,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好,“这是一项给人带去甜蜜快乐的事业”。

最近,快手家乡好货项目征集广告公司为他定制了品牌升级的计划,其中设计了广告词“人生实苦,多点甜吧”,还为他制作的有趣的定格动画,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糖画艺术。这个42岁的中年男人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份事业的“寄托”。二十岁出头时,他做木材生意亏本,赔了几十万元,“基本家徒四壁了”。可就是那段苦日子,让他反而想起了自己年少时最爱的糖画。他收拾好行李,就匆匆出发,去拜师学艺。师傅不收他,他就从天亮站到天黑,眼巴巴地望着人家。

他就像忘记了债务一般,整日醉心糖里的老虎狐狸和小羊羔,他研究动物身体的每一个细节,像是找到了最纯真的快乐。后来,这些小小的糖画帮他还清了外债,还让这个半路出家的男人收获了“一辈子的事业”。

“人生实苦,多点甜吧。”这是魏生国所做糖画的广告词,也是这个品牌内生的主题。他笑着说,眼下,到了传递这份甜给更多人的时刻了。

发芽

玩快手一年多,魏生国隐隐觉得,有一种更珍贵的东西正在自己工作室里破土而出。那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太小了,小到只坐得下几十个学员一同练习,可这些学员,有的来自新疆,有的来自天津,有的来自江苏。他们中有八九岁的孩子,有大学生,有单亲爸爸,还有退休的老人。

非遗唤醒计划(叫醒沉睡非遗的不是梦想)(3)

(魏生国在向学员教授糖画技巧)

一对来自天津的退休夫妻看到短视频后,专程赶来学习糖画,妻子身体不太好,丈夫就扶着她俩个人一起凑在工作台前,把十二生肖一个接一个地用糖画出来。几十天后,学成离开,老人开心地告诉魏生国,自己回去可以给小孙女做糖画了。她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孩子的,也不懂太流行前端的科技和娱乐,但糖画会是祖孙之间其乐融融的存在。

那个单亲爸爸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来学习糖画的。他和妻子离婚了,这个沉默内敛的男人不知道该如何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感情,他默默记住了孩子的喜好,自家女儿爱吃糖画。他决定,要学习糖画,亲手给孩子做出来。

魏生国很受触动。他还记得二十年前第一次奔赴庙会时,糖画摊位前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小孩子睁大了眼睛“好好看啊!”大一点的青年眼巴巴地望着他,“师傅,能做成明星的样子吗?”老人笑着和他说,“真好,又能吃到小时候的东西了。”

他觉得,虽然社会不断拖曳着经济向前飞奔,以至于很多非遗都暂时掉了队,但他始终坚信,国人骨子里依旧会喜爱这些带有历史韵味,和浓缩了无数感情的非遗技艺。如今,他在全国已有了300多个徒弟。

张永杰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在快手上收获了“很多想学竹编手艺的老铁”。他决定,和县政府商量,尽可能为这些学员免去学费。这些在洛宁学会了竹编手艺的人就像随风飘荡的蒲公英种子,一定会把这门手艺带到更远的地方落地发芽。在他看来,这门手艺“只要喜欢,就能做好”。

非遗唤醒计划(叫醒沉睡非遗的不是梦想)(4)

(张永杰的竹编制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另一些非遗民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在不断消逝,但通过短视频用户在直播和记录这些非遗民俗,也从另一个维度留下了这些宝贵的存在,“换句话说也是在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15岁的彝族少年黑惹日者即将搬家,离开大山深处。这是他们最后一年在老房子里过传统的彝族年了。值得庆幸的是,快手用户玛薇少儿艺术团用4天8场直播全程记录了彝族新年的点点滴滴。吃过泡水酒、坨坨肉、荞粑等食物组成的年夜饭后,彝族人围坐在火塘旁,高唱彝族歌曲。杀猪祭祖、彝族儿童会再轮番上阵。

直播吸引了10万人的全程围观,短视频播放量则超过了150万,快手社区内“#彝族年#”主题专区的参与人次已经超过600万。另一个数据是,在黑惹日者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总人口也不过26.84万。

一名年轻的文化行业从业人员说,这一切“就像一个视频博物馆”,相较于这个信息庞杂爆炸的时代,它细微、渺小却又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老胡说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