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

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门笺”一词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与元旦(既春节)悬挂于门首。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由“过门钱”改称“门笺”。

几种纸板,几箱模具,几种刻刀,

不仅雕刻出了“石桥门笺”,

也雕刻出了老手艺人的一生。

在浦口区星甸街道王村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瘦小的他衣着朴素,为人低调,但在这乡风淳朴的地方,他的“石桥门笺”久负盛名。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2)

这位老手艺人就是胡彰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十多年一直坚守着石桥门笺这门技艺。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3)

“石桥门笺”俗称“天剪”。“门笺”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4)

那些年的“执念”

据胡师傅介绍,他从小就喜爱做门笺,在8岁那年,同龄孩子还在上学嬉戏打闹的时候,他就已经辍学,开始看着别人做门笺。经过自己的多学多看,对图样的思考、想象和创造,悟出了自己独特的一番画样。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5)

这门手艺在过去还是很吃香的,每年除了农忙,要忙活9个月时间,供不应求。因此胡师傅在1981年还放弃了代课老师的身份。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6)

不过,这门手艺并不是好学的,既要会写、会画、手巧、心细,还要有耐心。刚开始学做的时候常会划到手,后来熟练了才好。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7)

胡师傅说,他流过的泪、流过的汗,都化成了他学习“门笺”手艺道路上的一份力量,变成了一生的坚持。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8)

而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他自守着这一生的骄傲和荣耀,做着“门笺”的手艺。现如今也依旧以此为生。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9)

坚守一生的技艺

在浦口石桥地区的春节期间,家家门头都会贴“门笺”,门笺成为石桥及周边广大农村地区春节时的一道靓丽风景。贴“门笺”的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0)

它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用意是祝吉纳福,营造幸福喜庆的氛围。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1)

精湛的制作工艺

门笺的制作主要分为四步。一般小的(长九寸、宽四寸)半小时就可以做好了,但这个大的(长两尺三寸、宽一尺四寸)、挂在屋檐上的就要花3-5小时。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2)

裁纸

选择大红、玫红、绿、蓝、金黄等各种颜色的纸张,裁剪整齐。

画样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3)

经过构思,在白纸上画出字样和各种凿眼。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4)

雕刻

将裁好的纸张50张为一版,和画样一起用钉子钉在腊板(用香末、羊油制成)上,用凿刀凿好每一个凿眼。

贴金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5)

雕刻好金色字、画等,贴到相应的部位上。

孤独的守艺人

门笺手艺虽精湛,但除了胡师傅以外,已经基本上没有传人了。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6)

在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时代,这样的老手艺已越来越稀罕。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7)

如今,石桥门笺的传承面临着市场狭隘和后继无人的境况,手工技艺已逐渐淡化。

“你也问我,别人也问我,可是我没有徒弟,要会写、会画,没有人愿意来学做徒弟。我现在年龄也大了,想收徒弟,但是制作门笺费事费工,现在机械化批量生产出来的门笺,又漂亮、纸张质量还好,又有谁肯来学、肯来买呢?”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8)

刻刀在蜡板上留下了痕迹,岁月也给胡师傅留下了印记。用一辈子做一件事,这大概就是手艺人坚守的精神传承吧。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19)

胡师傅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这项他做了一辈子的技艺可以传承下去。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20)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21)

古风门贴(还记得那些年贴过的)(22)

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手艺,这些执着坚守的匠人,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