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蝉· 虞世南(唐初)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译文:蝉低着头吮吸着清透的露水,如流水般连续的叫声透过稀疏的梧桐。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传的很远,这并不是凭借秋风传递的原因。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

背景介绍:虞世南,历经南朝陈、隋朝,一路坎坷,但始终坚持高洁的品格,在乱世中仍然坚持正道,隋末唐初,受唐太宗知遇之恩,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义,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后逐渐位高爵显,心情旷达舒畅,这首诗就是写于这个时期!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2)

详解:这首托物寓意、寄情于物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首句“垂缕(ruí)饮清露”“缕(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好像下垂的缕(ruí),所以说是“垂缕”。

古人认为蝉儿生来品性高洁,栖息在树的高处,只饮用清透的露水,所以说是“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实际上是比兴自己。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3)

"垂缕”暗示高贵的官员身份,在古代只有显贵的官员才头戴冠缨,所以经常以“冠缨”来代指高官。高官厚禄,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这里,将“贵”与“清”做统一,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需借助“贵”作反铺垫!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传递悠远。梧桐是高大的树木,一个“疏”字,写出了梧桐的高挺清拔,而且和第四句“秋风”相呼应。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4)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这里的“藉(jiè)”通“借”,是借助、凭借的意思!这是整个诗篇中寄情于物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深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这里却别有深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5)

这种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心中认定的一个真理:立身于世,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坚守品格高洁的人,根本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够声名远播,正像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世”。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6)

②咏蝉·骆宾王(唐初)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秋天的蝉儿在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陷入深思。看了看蝉儿的两鬓乌黑,再看看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秋露浓重,蝉儿飞行困难,寒风阵阵,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了。没有人相信蝉儿是高洁的,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为我表述我的内心呢?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7)

背景:骆宾王写这首诗时,正值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因为上疏论事得罪了武后,遭受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正是写于狱中,诗人以己观蝉,将自己的无奈和高洁寄托于蝉,表露自己虽然冤屈,但无处诉说的心境!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8)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首二句采用起兴手法,通过蝉声引发他乡之客思念家乡。“西陆”指的是秋天,“南冠”指的是囚徒,本诗一开始就描写秋蝉高声歌唱,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9)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于被下狱。大好的青春年华,经历了政治上的折磨,已经是满头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0)

白头吟又是乐府名曲。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控诉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情。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1)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接下来五、六两句,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浑而不可分。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2)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秋蝉高居在树上,风餐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通过这句诗,诗人自喻自己高洁的品性,不被当时的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自己被栽赃陷害的辩白。

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3)

③蝉·李商隐(晚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蝉本来就因为栖身在高枝上才难以饱腹,它鸣叫不停却无人理睬真的是耗费了感情啊。叫到五更以后已经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棵树依旧是满树碧绿,无动于衷,真的是无情啊!我远离家乡做官,职位低俸禄少,像桃梗小人一样漂泊不定,家乡的田园已经是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劳烦你了,你的境遇让我能够警醒,我如今是一贫如洗,全家像水一样清寒。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4)

背景:处于晚唐时期,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职低位卑,漂泊无依,但仍然坚守清高之志的信仰!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5)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高的树上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当下的感受暗合。。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清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集》)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6)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里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而悲伤,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蔬歌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护佑荫庇而却选择“无情”。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7)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

“梗犹泛”,典故出于《战国策·齐策》:桃梗(桃木人)谓土偶人(泥人)曰:“子(你),西岸之土也,挺(塑起)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8)

这里诗人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19)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

钱锺书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20)

这三首唐诗,诗体同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技法同为比兴手法,主角同为秋蝉,却表达了诗人不同的处境和心情!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咏蝉诗三绝(唐代文坛咏蝉三绝)(21)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蝉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作者地位、遭际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