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2022高考语文)(1)

六、传统节日

(一)春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

点拨 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2.“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点拨 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二)元宵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3.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点拨 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4.元宵节时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点拨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元宵节让人产生家园之感,种种仪式和庆典中,体现了天人共舞、万物祥和的情景,让人感知宇宙一体、幸福快乐的情怀。

(三)清明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点拨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代表着春耕春种的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节日,后来人们渐渐地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6.清明节除了祭扫外,还有“插柳”的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留恋。(√)

点拨 清明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

(四)端午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吴国被无辜杀害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后来,经历代帝王出于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而大力弘扬,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点拨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称“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8.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源于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纷纷划着龙舟,把糯米和面粉饼子投入江心,避免鱼虾咬吃屈原的尸体。(√)

点拨 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

(五)中秋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中秋”,顾名思义,就是时值秋季的正中,指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晚上,月圆桂香,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祭月。(√)

点拨 中秋拜月、吃月饼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祖先或身处远方亲人们的思念,感念天地对丰收的恩典和对生命的养育之恩。

(六)重阳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点拨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汉朝时期,民间广泛流行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时期,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明朝时期,每逢九九重阳,皇帝也开始加入登高览胜的行列;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七、古籍文化

(一)史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

点拨 正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大部分是官修的。其他还有私史和野史。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编年体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点拨 《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记叙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言论。同时,《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善于用简笔勾勒战争场面,生动畅达。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点拨 《国语》记载了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的514年间的历史。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点拨 《史记》中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史记》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

5.《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点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6.《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点拨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作品、作家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点拨 《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先河。

8.《楚辞》是一部屈原所作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此,屈原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鼻祖。(×)

点拨 西汉时,《楚辞》由刘向编辑而成,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楚人宋玉和汉代的作品。作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多采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抒情色彩鲜明浓郁。

9.《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词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点拨 “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成的诗体名称。原来是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主要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其内容一部分是由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10.“风”和“骚”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

点拨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古人对诗歌甄选的最高标准,故以“风骚”并举。

11.“三曹”是汉魏之际(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并称。“三曹”中曹植的艺术成就最高。(√)

点拨 “三曹”以其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影响和左右着当时的文坛。他们向乐府民歌学习,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

12.“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的并称。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表达出了对当时的恐怖政治和绮靡之风的不满。(√)

点拨 《魏氏春秋》中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政治上,由于竹林七贤不与司马氏朝廷合作,最后分崩离析。先是嵇康被杀,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向秀投靠司马朝廷,刘伶佯狂放浪,阮咸遭贬,自此各散东西。

13.“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人物,树起了一面“通俗诗派”的大旗。(√)

点拨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14.“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并称,又有老苏、大苏、小苏之称。三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点拨 苏轼,诗、词、散文、书、画均出类拔萃,在当时的文人中声誉极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苏洵和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代文人的并称还有“苏黄”(苏轼、黄庭坚以诗并称)、“苏辛”(苏轼、辛弃疾以词并称),“周柳”(周邦彦、柳永以其词作的情意缠绵并称)、“周姜”(周邦彦、姜夔以格律新调并称)等。

(三)文学体裁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5.“辞”是一种古代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楚地,故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

点拨 辞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较灵活自由,又比散文相对整齐,句中多以“兮”字来使语气和谐,帮助表情达意。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16.“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叫“骚赋”;汉代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的风格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后,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

点拨 赋,讲究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例如《阿房宫赋》《赤壁赋》。

17.诗歌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凡诗都要讲究格律,即在诗篇中对句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限制。(×)

点拨 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以“歌”“行”“吟”为载体的古诗,也称“古风”。古体诗是唐代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及汉魏六朝诗歌。每句有几个字即称几言古诗,这种诗不大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初唐之后的近体诗的创作要求才有严格的限制。

18.“词”是一种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按谱填写、可以配乐歌唱的韵文形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点拨 表示音乐性的谱子叫词牌(如“一剪梅”“卜算子”“满江红”)。不同的词牌在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上都有规定。一般来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词,按字数多少,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称“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称“长调”。

19.“曲”通常指一种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的韵文形式。和词一样,都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因此,又有词余、乐府等别称。(√)

点拨 “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通常我们所说的“曲”是指以中州(河南)音为主的北曲。“曲”有剧曲(杂剧)和散曲的分别。剧曲是剧中主角带科(动作)白(道白)的、由几套曲子构成的戏曲唱词;散曲不带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20.“传”或“事略”是一种记叙某人生平事迹的散文文体,又称“传记文”。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点拨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

21.奏议文是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奏章,往往有“谏”“疏”“表”等形式。“谏”含规劝义;“疏”含分条陈述义;“表”多用以陈情。(√)

点拨 如《谏逐客书》《论积贮疏》《出师表》等。

22.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其中的文学艺术主要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戏曲剧本,包括情节、结构、关目(戏曲术语,指情节的安排和构思)、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

点拨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23.杂剧是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也称北曲杂剧或元曲。其基本角色有四类:旦、末、净、杂。(√)

点拨 元杂剧有如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一剧一本;第二,一本四折;第三,有宾白(韵白、散白)、唱词、科介(动作、表情);第四,基本角色有四类——旦(女性角色)、末(男性角色)、净(刚烈豪强或滑稽人物)、杂(其他角色)。每类更有细致的区分。

八、生活文化

(一)服装、家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冠,一般是贵族男子才能使用的头衣(指帽子)。通常只覆盖发髻的部分,有些冠会有冠梁,覆盖住一部分头顶。(√)

点拨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以示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则称为“弱冠”。

2.冕,是大夫以上,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四个阶级的人才能佩戴的礼帽。顶上有一个长条状的板子,前后伸出,叫作“延”,两端坠着玉珠串,称作“旒”。(√)

点拨 旒的数量、颜色,甚至旒绳的颜色都有细致的规定,马虎不得。

3.笄,是簪的古称。指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点拨 笄簪并不是女子专用的,男子虽然戴冠,也需要用笄簪将发髻和冠固定住。

4.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为“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点拨 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5.“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的衣服,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点拨 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6.中国古代以宽袍大袖为高贵的象征,只有隋唐时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窄袖才流行一时。(√)

点拨 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手拉着手,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挥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7.“席”是跪坐的时候用的垫子。中国人最初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点拨 比跪坐更加恭敬的坐姿是长跪,坐时伸直腰股,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

8.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点拨 《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二)饮食、器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觥筹”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成为在喝酒的时候用以计数的工具。(√)

点拨 觥的样式非常华丽,盖子都被做成龙、象等大型动物的样式,腹部也雕刻着复杂的花纹。这种酒器均由青铜制成,只有商代和西周初期流行。除了觥之外,还有爵、角、斛、尊、壶等与酒相关的器皿,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贮藏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种。筹,本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仅仅喝酒未免无聊,于是古人在喝酒时会进行比赛,制定规则,按照输赢喝酒。所谓“射者中,弈者胜”,“射”和“弈”都是为了确定喝酒的数量和顺序而进行的比赛,而酒筹在比赛过程中被用来标记数量。

10.“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的“鼎”是用于煮肉和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切成小块,一般是几大块或直接全煮,因此鼎比较大。(√)

点拨 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后(原写“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1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中的“箪”是一种竹制或苇制的盛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点拨 语出《论语》,孔子以此称赞颜回安贫乐道。

(三)交通出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2.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并列驾车,“骖”就是三匹马驾一辆车,“驷”就是四匹马驾一辆车。(√)

点拨 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驾一辆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一辆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来。

13.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点拨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妃嫔媵嫱”“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的。

14.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均以和车有关的字为名。“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辙”是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点拨 没有“轼”的车是不完整的,苏洵是希望苏轼学习“轼”的特点,不张扬,却不可或缺。至于“辙”,十分不起眼,甚至根本不算车的一部分,但如果翻车了,车辙丝毫不受影响,苏洵希望苏辙能像车辙一样,即使不起眼,却能免于灾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