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之君想要稳坐江山,除却自己本身的实力之外,良将贤臣也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劝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由此可见,贤良的臣子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否,而历史上诸如此类贤臣比比皆是。
对于明朝来说,刘伯温确实是开国谋士,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将其才能智谋体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最后不得善终。而除却刘伯温外,还有一位谋士也为明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就是朱升,他曾用九个字就帮朱元璋定夺天下,智谋也不亚于刘伯温了。
官场生涯起起伏伏,最终选择归隐尘世朱升是安徽宁县人,由于他在晨曦之时出生,父亲看到东方的太阳刚刚升起,充满了祥和与希望,于是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而朱升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寄托,从小便十分热爱读书学习,8岁那年,朱升开始四处拜访名师求取知识,终于在19岁那年成功考中秀才,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虽然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可惜时势负英雄,元朝末年时局动荡不安,朝廷的腐朽早就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了,看到这种情况,让满怀热血的朱升十分心寒,于是做官没有几年,他便辞去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回家之后,朱升也并没有闲着,他开馆讲学,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出去,除此之外,还四处搜集民间故事,编写书籍。可面对苦难的百姓,朱升的内心被刺痛了,他再一次抖擞精神,重入官场。
至正元年,朱升成功考中进士,他原本以为这次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善百姓们的生活,可现实依旧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考中进士四年,朱升才做到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凭一己之力怎能与元朝颓败的大势抵抗,朱升最终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可此时的他尚不知道,未来他将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得力之将。
元末明初,朱元璋所号召的部队规模越来越大,一路上势如破竹,眼看着就打到了徽州府,可徽州府中留守的官兵誓死不从,朱元璋十分恼火,下令士兵将此城重重包围,准备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朱升见此状十分担忧,他很怜悯城中无辜受难的老百姓们,因此,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徽州府中劝导守军投降,免去百姓们无谓的伤亡,事成之后悄然离去。
朱元璋亲自拜见,朱升九字箴言定下天下格局
1358年冬,朱元璋率兵包围了婺源,可始终攻城不下,为此十分窝火,而此时朱元璋麾下的大将邓愈说此处居住着一位隐士,名字叫做朱升,相当有学问,甚至可以比肩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
朱元璋听后对其十分感兴趣,于是决定亲自前往拜访,当时朱升已经年近六旬了,在朱元璋到来之后也接见了他。
而也正是这一次相遇,为朱元璋之后夺取天下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指导策略,朱升向朱元璋提议了三个计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虽然只有九个字,但却是创基立国之本,朱元璋听后豁然开朗,迅速以朱升的策略作为基础施展实力。
1359年,朱元璋率兵陆续将浙东各地占领,完成高筑墙部署,而后为了解决粮食的囤积问题,下令推行屯田法,在各地兴修水利开垦种田,就这样没过几年,各地的军粮都十分充足。在实施这一策略的同时,朱元璋也在四处搜罗人才,甚至建立专门的人才接纳机构来招待他们,由此麾下人才辈出,在同一时期的陈友谅、张士诚纷纷称王称帝的时候,朱元璋仍旧实施“缓称王”策略默默积攒自己的力量。
1363年,陈友谅集聚60万水军进攻朱元璋部队,最终在鄱阳湖大败,在这一战争中朱升也一直提供军事建议,为朱元璋统一中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官职一升再升。
1367年,元朝大都被朱元璋军队攻破,这也象征着元朝统治的终结,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开辟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之后,朱升被晋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等诸多头衔,此时他已经71岁了,伴君如伴虎,头脑如此清醒的朱升怎么可能不知这句话。狡兔死,走狗烹,朱升最终推辞了朱元璋赐给他的官位,执意要重新归隐山林,虽然朱元璋有意挽留,但奈何朱升心意已决,最终答应了他,最终得到善终,埋葬在故土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