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我特别喜欢政治书中的哲学这一章节,有人觉得它很晦涩,可是,我却从中可以感知到某种不断翻涌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不断在自我否定中得到更为严谨的思考,所以,哲学的伟大,不在于用晦涩让你觉得高深,而在于用思考让你更接近真实。

有这么一部电影,一直很出名,没看之前,经常被人提起,看完之后,就会发现,任何溢美之词,都无法赞美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思考价值,它便是1957年上映的《十二怒汉》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1)

个人觉得,《十二怒汉》是一个把直白文字变成生动画面的哲学课,而所有故事的内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人与人之间的辩论,辩论不是吵架,而是对于存疑的东西进行假设求证,因此,看这部电影,就仿佛与自我进行了一场斗争,而真相,往往就隐藏在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

黑白的画面,狭小的空间,具有张力的戏剧冲突,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升华出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思想主题,当十二个演员,奉献了最为精湛的演技时,作为观众,在这将近一百分钟的时间里,却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2)

怀疑一切,当所有的怀疑小心翼翼的得到求证时,我们才能够更加接近想要的真理。

1

什么是真理?《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死板的定义,而是通过十二个身份不同的陪审员,对于一件案子,从有罪到无罪的争论中,告诉我们,真理有时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将疑问一一求证后的合理解决,只要存在疑问,都谈不上真理。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政治课上的哲学篇章,甚至还想到了日本的《罗生门》这部电影,只是,《十二怒汉》比《罗生门》略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它不单单呈现各种人物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最重要的是,它融入了辩证的方法论,让问题不再是问题,从多角度呈现出分析问题的过程。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3)

一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本身在世人眼中就沦为了恶人的代名词,当他和一件杀父案扯上关系时,所有证据都强有力的证明,这个孩子就是凶手,于是,在这个早已贴上有罪标签的案件中,十二个陪审员需要做的,就是花几分钟的时间,一致通过有罪的决议,然后,轻松把这个孩子送上电椅。

先入为主的审判结果,其实已经让这些陪审员有了偏见,不过,这部电影,偏偏安排了一个提出质疑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出现,让原本身份各异且毫无联系的人,慢慢的聚拢在一起,此刻,当把十二个人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房间时,作为观众,明显可以感知到一种被压制的情绪。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4)

十二个人,要在这个房间,完成将近一百分钟的表演,这在电影史上恐怕都是罕见的,不过,《十二怒汉》却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因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不是纠结有罪还是无罪的草率结论上,而是聚焦在了不断出现的疑问上面,所以,争论的过程远远大于争论的结果。

本片最大的亮点便是在细节上的把握,这可能要归功于编剧,细节从来都是决定成败的,所以,整部电影的争论过程,其实,就是将一个个存在疑问的细节罗列出来,然后,把十二个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在细节上,这样,即使人物再多,却也能够塑造出迥异的性格,《十二怒汉》本身属于“密室电影”,因此,必须有一根线作为牵引,而这根线便是在争论中不断出现的细节上的疑问。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5)

我并不想把这部电影,单纯的看作是为西方司法制度喝彩的作品,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是一堂不错的哲学课,这堂课的名字叫做:真理的发展性和曲折性。

电影中,这个孩子是否有罪,直到故事结束都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并没有多少法律知识的陪审团,仅仅凭借着感性的认识,慢慢的深挖可疑的细节,推翻之前拥有的铁定证据,一步一步在否定中接近理性的认识,

感性到理性,中间是数次自我否定后的重新认识,而这里,还夹杂着责任,正义,民主与公平等等的思考。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6)

2

《十二怒汉》这个电影名字,有点像战争片,不过,名字取得却也恰当,这种愤怒,并不是来自情绪上的愤怒,而是一种因为被赋予神圣权力之后的神经紧绷,虽然,电影的开场时,十二个人中,有十一个人的态度是漫不经心的,不过,一次次的交锋之后,从轻视到重视,这本身就是对于“怒汉”最好的诠释,滥用权力是可怕的,如果用怀疑和严谨作为约束,那么,就像是给愤怒的情绪套上了枷锁。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7)

因为场景的单一,加上画面的黑白,电影开始可能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的确,导演对于这种沉闷的氛围,甚至在天气的设置上也是刻意而为之的,燥热,风扇打不开,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情绪上的急躁都在一步一步做着铺垫,如同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一样。

而因为对于每个人物的身份定位,让他们十二个人拥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如何让十二个人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呢?这可能就会涉及到争吵,当然,导演可不会把这个故事重点,仅仅当做是街头吵闹那么简单处理,于是,从十二个人里头选择了一个主心骨,也就是提出质疑的人,接着利用质疑,让大家相互驳斥,将话题有了凝聚点,这就是高明的地方。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8)

吵不怕,有理有据的争吵,反而会让疑惑越来越清晰,这不是简单的观点强加,而是一种产生的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所以,我刚开始就已经说了,《十二怒汉》其实就是一堂生动的哲学课,哲学从来就是从怀疑中来到怀疑中去,把怀疑辩论明白了,也就让思考升华了。

从开始的闷热,到中间暴雨的来临,最后的雨过天晴,其实,这都是与电影中十二个人情绪上的表现相呼应,从毫不在乎急于得出一致结论,到有人反对众人一起用证据驳斥,再到从证据中看出漏洞,对于证据的怀疑,最后,利用怀疑开始一次次的求证,一次次的辩论,这种变化,像极了真理得出的过程。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9)

世界上本没有真理,而解决怀疑的过程,便是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所以,《十二怒汉》就凭这种情绪与天气呼应的巧妙设计,也足称得上牛片。

3

在2018年的时候,中国翻拍过这部影片,名字是《十二公民》,因为原作本身的扎实,所以,遵循原作的中国翻拍作品,自然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只是,稍显不足的便是电影结尾处,提出无罪的人物身份,居然设置为检察官,而最后,也给出了一个很主旋律的结尾,揭示了真相,便破坏了整体的架构。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10)

因为,电影故事本身的重点,在于普通人面对怀疑的不断追问,这种追问的过程才是重点,所以,1957年的《十二怒汉》,在结尾的地方,只是让两个走出法庭的普通人相互握了一下手,这种握手其实就表明,英雄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他们也可以是来自普通人。

十部无法超越的神片(这牛片一直被模仿)(11)

《十二怒汉》这种锦上添花的收尾,倒是显得顺理成章,也让整部电影的主题得到提高,它教会所有人,学会尊重自己手中的权力,学会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畏惧的提出合理的质疑,当一个国家,给出人们充分质疑的空间时,这才是最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