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词语编成一个长篇故事(3个词语创造出一个故事)(1)

编故事的方法

1、处理好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人物,是故事的载体,故事是在人物身上发生的。要根据命题中的规定想象设置人物。人物要有比较明确的个性,其个性要符合命题的规定。

2、故事定要有情节。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沿着时间线变化,出现新情况。简单说,编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过程--结尾”这样的过程。

3、故事定要赋予悬念。

什么是悬念呢?如果我们向高远处抛一颗石子,在石子落地之前人们会一直不安定,心是悬着的,到石子落地有声,心中才会感到踏实。

故事中的悬念就像抛在空中的石子那样,让人心悬期待着。

编故事的技巧

确立主题

主题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和观察。

其次,仔细观察细节并作好笔记尤为重要。选择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主题的选择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简言之,主题是你讲故事的前提条件和依据。确立主题就确定了你的故事的中心内容。

往往一个事件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们的主要事件作为你的主题。

结构故事

进入------情节----人物------矛盾冲突(形成高潮)-------结局。人物关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有了人物以后,下一步便是将人安排在一些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与逆境中。

他们必须面临同他们相对立的人或事(情节的安排)。也就是说必须有矛盾冲突。

具有正面特点的人物和具有反面特点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是举不胜举的。

你只要找一本同义字和反义字的大辞典,其间就有取之不尽的词儿,可供你用一辈子。你不妨试着用一对词儿,看看如何去写成一个故事冲突。

一旦掌握用对立面去安排冲突的技巧后,你就将代表对立的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份量加在人物身上。

并且通过并列对立的表现,将冲突放在运动中去表现的工作就比较容易了。

编故事的步骤

1、根据命题,选择主题、设置情节;

2、根据情节设置人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

3、注意对环境的描述,以烘托人物;

4、寻找或设计矛盾,制造矛盾冲突,形成高潮。

高潮可以从解决问题或未解决问题中获得,它终于把中心人物带到他一生中的特定时刻,故事也就此结束。

5. 选择结局。

编故事的元素

第一、人物性格----一个人较稳定的对人生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二、情节----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三、结构----情节的布局和规划。

第四、主题----贯穿故事始终的深层情感和思想。

第五、矛盾冲突----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物性格和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难以调和的对立和较量。

第六、情境----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情势和具体环境。主要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关系、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势。

第七、悬念----引起观者的心理期待,然后有计划地满足或不满足他们。

第八、巧合----故事的常用技巧,目的是为了引发矛盾冲突,或加强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

第九、对比----故事的常用技巧,利用主要表现对象和次要对象的比较造成反差,以衬托和突出主要表现对象。

第十、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使故事达到情节合理、结构严谨。

第十一、细节----故事描绘形象的基本单位。组成情节的每个细微末节。

第十二、构思----创作前对故事各个元素进行总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包括:审命题、选素材、定题材、各元素设计等。

在我学写作的路上,“矛盾冲突”曾经是个让我反感和回避的说法。

因为对于大千世界,我亦心存好奇,但比起离奇的身世、死去活来的情节,我更热爱给予我所有灵感、悸动和苦涩的日常生活。

作文老师们把矛盾冲突作为故事的标配(开头 结尾 矛盾冲突)加以强调,似乎把故事定性为讨好观众(读者)。这样太刻板,也太没诚意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矛盾冲突?故事是不是必须有矛盾冲突?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理解的是,故事既然是绝不凭空说教的生活画卷,那么展示这幅画卷(讲故事)就是要花时间的。

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最后——人物的命运能够充分揭示主旨的时刻,沿途必须制造一些起伏的风景。

但是,如果作者为了制造起伏而制造起伏,那就叫“匠气”。故事也面目呆板、了无机趣了。

让我们换个思路。故事的生长本是自然而然、充满内在的活力的。而我们要如何体现这种活力呢?比如,如果我们写一个人的命运,怎么就算“写出来”了?

故事毕竟不是生活,篇幅有限,我们就需要选择那些最能够反映他特质的时刻和事件去写。而怎么能够比较快地认识一个人呢?那就要把他放到一个考验中去。

如果一个人说“爱”,那你就要看他怎么对待分离、怎么求同存异......光听他坐在那里读一首情诗是不行的。

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把人物扔到生活的旋涡中去,让他必须采取行动,在行动中选择、领悟、改变,然后再次投入生活。

故事是口锅,里面是岩浆,是蒺藜,是冰凌,作者要敢于把自己的人物扔进去。

故事原本就是南柯一梦(虽然它基于真实),如果它对生活的诠释不包含某种“挖掘”的努力,所表达的又如何服人呢?

矛盾冲突,来自挖掘,来自探究,来自对生活的诚意。

不知道你会不会问:“那么,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可挖掘的呢?”

这又回到我们关于“三观”的讨论了。你能说,你和同伴们的平凡生活,不包含某种诗意?没有生长、变化的起伏韵致?从不涉及孜孜以求的探索?

既然写人是写他的精神世界,那么围绕他制造的矛盾冲突,也不应以外在的标准来定义。

一个蜗居家里整个冬天的男人,他内心的焦虑、挣扎、渴望、自我束缚,其强度大概能召唤一场横扫亚欧板块的暴风雪!

三个词创造故事

步骤1:

请在纸上不假思索地写下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就写此刻从你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词就好。

它们之间不需要有关联。(如果是几个人一起完成任务,你们可以交换,或者请别人帮你写三个词也可以。)

步骤2:

请把自己写下的这三个词按顺序填到下面这句话中:

一个人想要(名词),于是他(动词),他的世界从此变成了(形容词)的。

步骤3:

请在这句话的引领下,扩展出一个故事。

由于你手中的三个词很可能彼此没有任何关系,这三个分句看起来就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但这个游戏就是要求你在三个词之间找到某种内在逻辑,使得这句话拓展的故事不但合情理,而且是好故事。

我曾经说过,故事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人们通常以为写作者需要感情丰富、跟着感觉走。

这个任务就是实实在在地让我们体会构架一个故事也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但不是每一件都是“故事”。

只有当我们立足于探寻一个人(当然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位精灵长老、一块奥利奥饼干、一个AI。)内心深处的世界,故事才算开场。

第一个分句是故事的开端,主人公有某种欲望/需求,于是......(这个名词,可以是具体的某个物品,

比如“花”就是鲜花;也可以是代表物品背后的抽象含义,比如“花”可以代表爱/青春永驻......)

如果这个人只是耽于心里的念想,故事没法向前推进。只有当他行动起来,好戏才必然上演。

这个动词可以指它的本意,比如“飞”可以指展开翅膀翱翔;也可以指引申义,比如“飞”代表了思绪的飘摇,或者不脚踏实地的飘忽状态。

故事在这里展开。如果说故事的形状像枣核,这第二个分句就是枣核的“胖肚子”。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在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求索之中采取的种种举动,这些举动最终会带来他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命运的终结——他的世界有了改变。

如前,形容词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引申义。作为结尾,它的存在昭示了一个人在某段生活经历中的选择、行动、际遇,以及最终可能导致的某个结果。

这个结果或许是这个人当初想要的,或许是他当初想要以及采取行动时没想到的。

总之,这是主观与客观、必然和偶然的结合,它使得这个人的经历作为一种暗示,向人们展示了人在世间生存的某种可能性。

好的结尾不出这八个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你可以想一下这是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