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2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正在处理公务的周恩来。

“总理,北京医院刚刚来了个电话,说是何香凝老太太请您赶快过去一趟。”

听闻工作人员的话,周总理心头一惊,立马吩咐道:

“马上备车,我这就赶过去。”

他知道,何香凝绝对不会在他工作的时候来打扰他。

但现在却打来电话,估计是发生了要紧的事情。

周总理赶到医院才知道,她已经病入膏肓。

见总理来到自己的病床边,何香凝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吃力地发出了微弱的声音:

“总理,我有一事相求......希望你能破例让我死后不要火化,我想和仲恺合葬在一块。”

何香凝说完,在场众人都觉得不可能。

因为国家早就颁行了《关于实行火葬的倡议》。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1)

周总理和何香凝

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提倡火化,且周恩来总理还是火化的带头响应者和倡导者。

何香凝提出这个要求,无疑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感觉。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何香凝,周总理当即回答:

“你放心好了,这个要求我们绝对能够同意。”

听到他的回答,何香凝感动地留下了两行热泪,不停地向周总理说着谢谢。

几日后,何香凝安然离世。

其子女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周恩来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到场悼念。

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个何香凝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得到周恩来如此的敬重?

而她的遗愿,最终有没有实现呢?

事情还得从她在革命年代的时候说起......

义无反顾,积极抗战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彼时,因一些原因身在海外的何香凝听闻这一消息,立马收拾行李,决心返回祖国参加反日工作。

等其回国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何香凝便迅速联系了政商两界的一些旧友,向他们寻求帮助。

在这个基础上,她还组织起了各种工作小组奔赴战场,为前线战斗的十九路军提供慰劳和救护。

一次去医院慰问伤员时,何香凝发现各病房里已经人满为患,就连外面走廊上都躺满了受伤的士兵。

“得想个办法安置这些受伤的战士。”

这是当时她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可这么多伤员该往哪里安排,一时间也没有地方能容纳这么多人。

正当何香凝愁眉不展时,好友宋庆龄向她建议到:

“要不借用学校校舍?现在这个时候正好是学生的放假期间,校舍都是空着的。”

听到宋庆龄这个建议,何香凝瞬间来了精神,面带兴奋地说:

“我怎么没想到呢,我记得公时学校和政法大学前不久才放假,正好可以借用他们的校舍作为临时医院!”

经过筹划,她们一共在这两所学校设下了三百多个床位,为轻、重伤员提供了及时地救护。

何香凝的义举成功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2)

何香凝与宋庆龄

但连续多日的紧张工作,让何香凝昏倒在了办公室里。

众人发现后,马上将她送到医院救护。

经检查,何香凝是因为劳累过度才晕倒的。

于是在她醒来后,守护在病床边的工作人员就劝其说:

“您这几天就回家休息吧,后勤工作还有我们呢,您不用太担心了。”

听闻此,何香凝只是艰难地从病床上翻下身来,大口喘着粗气说:

“将士们在前线战场上奋勇抗战,流血牺牲。你们却让我回家去休息,是想让我当逃兵吗?我是绝对不可能回去休息的。”

随即,她便又投入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之中。

一直到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华北地区制造各种摩擦事件,以图蚕食我国领土。

而蒋介石时至今日仍奉行不抵抗政策,将重心放在围剿红军之上,导致中国屡屡丧权失地。

对此,何香凝气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而后,她在报纸上公开严厉批评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谓其“勇于内战,怯于外敌”。

最后,她还指责蒋介石忘记孙中山和国民党先烈的革命精神,不思国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迫于各方的压力,蒋介石最终决定停止“剿共”,准备抗战。

这个结果,让何香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对宋庆龄说:

“国家终于能够走到正规上来了。”

不到一年,抗战全面爆发。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何香凝同许多仁人志士一道,积极投身于抗战事业之中。

等到淞沪会战爆发后,她在上海组织起“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在其带领下,该会的妇女们为支援前线做了很多积极的后勤工作。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3)

前方缺衣,她就发起缝衣运动,赶制棉衣送到战士们的手中。

前方缺粮,她就带头架起大锅,和各位妇女一起炒制干粮。

她们曾在一天之内炒制了超过100石的干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当时,她经常对周围的妇女同胞们说:

“我们妇女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是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官兵们。我们多做一点事,战士们就少挨一份饿,少受一份冻。”

然而上海沦陷后,何香凝为躲避日军的迫害,不得不迁居香港。

不过这并不影响她的抗日积极性。

居港的这段时间里,她在报纸上、广播中积极发动募捐,以争取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的援助。

在她的努力下,一些华侨和外国友人纷纷慷慨解囊。

据统计,何香凝在1938年上半年所筹募到的抗战物资就达十吨之多。

到了同年10月开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我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不断地给予日本侵略者重大打击。

相反,国民党不思抗战,反倒掀起多次反共高潮。

这样的的倒退方针,让何香凝对国民党彻底失望。

她慢慢地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心抗日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一心救国的。

也因此,她逐渐走向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以至于在抗战中后期,何香凝总是将募捐到的物资和医疗器械运往我党敌后根据地。

他的儿子廖承志曾经回忆说:

“大约是1941年之后,母亲同国外的华侨见面,总是特别强调要将物资捐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何香凝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募捐工作,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他称赞何香凝:

“在抗战期间,秉持孙先生的遗志不动摇,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舍身忘我的典范。”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4)

毛主席与何香凝

实际上,何香凝能在艰苦的革命年代有如此之高的思想觉悟,还与她丈夫廖仲恺有着莫大的联系。

革命伉俪,一心为国

何香凝于1878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地产商人家庭,排行第九。

十九岁那年,何香凝在父亲何载的安排下,嫁给了时任清政府招商总局总办廖志岗的侄子廖仲恺。

这个廖仲恺,从小在美国长大。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全家失去经济来源。

无奈之下,孤儿寡母回国,投奔廖志岗。

也正因此,廖仲恺亲身感受到当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他在心中暗暗决定,要将中国改造成像美国那样富强的国家。

何香凝和廖仲恺婚后不久,德、法、沙俄等国相继侵占我国胶州湾、广州湾、旅顺口等地,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这让素有富国救民之志的廖仲恺难以再沉浸于自己的小家。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5)

何香凝和廖仲恺

加之当时,国内掀起一股留日高潮。

于是,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廖仲恺于1903年1月东渡日本。

四个月后,处理完家中事务,何香凝也抵达日本,来到丈夫身边。

在廖仲恺的影响下,她便跟着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讲演。

至此,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地深入她的内心。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6)

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1909年,廖仲恺与何香凝回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祖国,正式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期间,他跟随着孙中山先生经历了辛亥革命、护法运动、驱逐桂系军阀等运动。

1921年5月,廖仲恺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代理总长。

然而,正当他们积极筹划北伐时,原本拥护孙中山的军阀陈炯明突然叛变革命,发动兵变。

孙中山被迫转移到江面上,而廖仲恺等人来不及撤退,遭到了陈炯明的逮捕,被关在广州西郊的石井兵工厂内。

为了能将廖仲恺救出来,何香凝想了各种办法。

派人营救?

可那个时候根本就没人帮他们,孙中山也是鞭长莫及。

况且广东已经是陈炯明的地盘了,即使能逃出兵工厂,也很快会被追上。

碍于种种困难,何香凝觉得还是只能从陈炯明身上下手。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7)

陈炯明

1922年8月18日,何香凝冒着大雨来到了白云山陈炯明的司令部。

她强行闯过卫兵的阻拦,冲向了其会议室,一脚将门踢开。

“啪”

这声巨响让所有人的交谈都戛然而止。

众人纷纷转过头去,将目光集中到了衣衫尽湿的何香凝身上。

“陈炯明,廖仲恺你放还是不放?”

何香凝大声呵斥道。

面对来势汹汹的何香凝,陈炯明装作不知情的样子说:

“什么?要我放了廖仲恺?我没有抓他啊。”

“你少给我在这假惺惺,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心里清楚。”

何香凝见陈炯明还在装蒜,便毫不客气地回道。

陈炯明随即对身边的副官使了个眼色,假装说:

“你去查一下,看是不是有人抓了财政部总长廖先生。如果确有其事,严惩不贷!”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8)

何香凝

过了一会儿,副官“调查”回来了,向陈炯明汇报了情况。

陈炯明当即向何香凝表达“歉意”,并对她说:

“我副官刚刚和我说,廖先生确实是被我们关起来了。但这绝对不是我的意思,这只是个误会。我现在写张命令给我的副官,他带您去将廖先生接到白云山来暂住。”

陈炯明这个阴谋,何香凝哪能不知道呢?

他明面上是将廖仲恺接到白云山来暂住;

实际上是将其关押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更方便控制而已。

对此,何香凝愤怒地说道:

“我今天既然来了,那便是只有两种结果。要么你放了仲恺,让我带着他离开;要么就把我一起关进去,让我和他死在一起!”

说完,她把头偏到一边,把脖子露了出来,摆出了一副准备就义的样子。

面对何香凝的这幅态势,陈炯明有些不悦了。

今天有多名军政要员在场,而她在这里一闹,自己脸上自然挂不住。

于是,其转身坐下,心中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先答应放了廖仲恺,将这个麻烦的女人快点打发走。等会开完了之后,再把两人抓回来。”

打定主意后,陈炯明开口说道:

“那行吧,你带着廖仲恺走吧。”

得到陈炯明的承诺后,何香凝马不停蹄地去兵工厂将廖仲恺接了回去。

不过,何香凝认为陈炯明并不会就此罢休。

为了安全起见,她决定在接到廖仲恺后就直接出避香港。

下午,陈炯明果真派士兵前来抓捕二人。

但为时已晚,他们早已坐上了去往香港的轮船。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9)

廖仲恺

事后,廖仲恺问何香凝:

“你一个人深入陈炯明的老巢,不害怕吗?”

何香凝紧紧地抱住廖仲恺,带着哭腔说:

“当时我只想把你救出来,要是救不出来,我也不想活了。”

不得不说,他们之间这种经历了血与火锤炼的感情,可谓是情比金坚。

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继承了他的意志,坚定不移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但是,这遭到敌人的仇视,欲将廖仲恺除之而后快。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乘车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会议,不幸被刺客暗杀于惠州会馆门前。

经过调查,此事为国民党右派所为。

万分悲痛的何香凝写下:

“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从这一天起,她强忍着对国民党右派的痛恨,决心接过丈夫的重担奋战到底。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10)

蒋介石

但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反动势力的猖獗,让何香凝感到力不从心。

孤掌难鸣的她,决定出走国外。

直到华北事变一事才回到国内,积极抗日。

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更是为国家的建设呕心沥血,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付诸到了各项事业之中。

奋斗不息,多方发展

事实上,当时这位曾经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女青年已经是一位年逾七十的古稀老人。

但年龄并不是她在为祖国奋斗路上的绊脚石。

何香凝自1949年起,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

而在众多的政治活动领域中,何香凝最为突出建树则是在侨务工作之上。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11)

1949年9月,何香凝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词

大约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半个月之后,何香凝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国家侨务方面的工作。

在此之后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为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扩大到海外侨胞之中,何香凝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每一年的春节、国庆节、元旦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里,何香凝都会亲自向海外侨胞发出致辞。

或者她会在一些公开场合上发表讲话,又或者是写一些文章诗篇。

其通过这些方式,热情地向海外华侨介绍祖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号召他们支援祖国各项事业的建设。

在她努力下,华侨回国投资参与祖国建设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少的资金支持。

除了上述的努力之外,何香凝还参与到实际的华侨帮扶工作之中。

帮助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修复校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12)

1956年10月4日,中央侨委宴请华侨回国观光团,何香凝致词

这所中华同文学校,在二战中被战火毁坏,一直未修缮完全。

到1958年,校舍彻底损坏无法居住。

该校当时的校长陈德仁深感筹资困难,办学难以为继。

就当他要放弃办校的时候,其同事和他说:

“你的岳父当初与廖仲恺有着很深的交情,为什么你不去找廖仲恺的夫人帮忙呢,她正好是负责华侨工作的。”

于是,他怀着最后一丝希望,给何香凝写去一份求助信。

何香凝得知这件事情之后,立即向陈德仁捐去了一大笔修缮费用,为中华同文学校建起了一座标准的校舍大楼。

之后,她又多次捐款捐物,推动这所学校的发展。

从这里毕业的学子,有很多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建设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何香凝在华侨事务委员会的十年里面,开创了华侨工作的新局面,让不少的华侨同胞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关心和爱护。

她曾经对周边的工作人员说:

“新中国气象一新,大家都在为国家的建设出力。我虽然是个老人,但也不能自甘其后呀。”

只不过,晚年的何香凝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还有一事未了,就是台湾没有回归祖国。

她从建国后到逝世的这段日子里,无时不刻的关心着祖国统一的问题。

尤其是从1955年到1962年的这六年时间里,何香凝写下了众多涉及祖国统一的著述。

她在其中呼吁:

“台湾的八百万同胞们,你们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希望你们能够振作起来,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虽然何香凝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台湾的回归。

但中国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她的这一遗愿也终将会实现。

何香凝临终遗言(何香凝曾公开骂蒋介石)(13)

廖承志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因病逝世。

在她死后,中共中央按照何香凝的遗愿,破例为其实行了土葬。

后来,她的儿子廖承志向周总理问道:

“您为什么能够答应母亲实行土葬的要求?”

周总理解释说:

“你的母亲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平生也从未向党和国家提过什么要求,临终前的这个愿望还是可以满足的。”

后记

的确,何香凝是我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杰出女性,她所作出了贡献尤为巨大。

在孙中山、廖仲恺相继逝世后,她抱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革命信念,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她的一生里,将中国共产党视为最亲密的伙伴。

新中国成立之后,何香凝亦积极加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之中。

虽然她已经去世50年了,但是,她的精神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参考资料

吴彬.抗战时期的何香凝和她的儿女[J].文史春秋,2005(第9期).

曹金平.廖仲恺与何香凝的一生[J].党史天地,2005(第7期).

吴彬.从国民党左派到民革领导人:廖仲恺逝世后的何香凝[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第3期).

董汉昀.为维护“三大政策”苦斗不屈的何香凝[J].文史精华,1997(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