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
将门之后,勇抗西夏,历史上真实的杨文广是个怎样的人(上)下文:此后的杨文广亦如功高震主的面涅将军狄青一样,鸟尽弓藏,被挂了起来,在朝廷里闲得发慌。他虽然没功夫学狄(胡)青附庸风雅、吟赏烟霞,但是也在此后久不临边,以致髀肉复生了。
好在,西夏不是个安生的主。他们在对宋室献上的币帛吃干抹净后,又忍不住龇出了獠牙,逼得宋廷又要选将御边了。宋英宗赵曙细细地拔拉了一遍朝中武将后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意思很明显,朝廷有事了,别人不行,还是让文广出征吧。这时的杨文广早已经由小帅哥变成老伯伯了,但是一闻金鼓之声,六十多岁的杨文广便挺身而出,重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战场。
此前宋军也曾想修建城堡,以便利用城堡抵御西夏的骑战优势。西夏人也不傻,一发现宋军筑城,就立刻出兵破坏。在没有混凝土的年代,要想筑起一座坚城,所需时间较长,足够夏军闻讯后赶去破坏了。所以宋军的筑城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损兵折将。
不过杨文广老将出马,一个顶两。对前线局势了如指掌的杨文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迷惑敌人争取御敌和筑城时间。他首先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等到夏军闻讯前去破坏时,杨文广立即率部急奔筚篥,全面部署好了防务,静待疲于奔命的夏军。发现上当的夏军急忙调头赶往筚篥。然而,他们却无奈地发现,以逸待劳的宋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更兼听闻宋军的指挥官是令人畏惧的老杨,担心讨不到便宜的夏军只好退兵,却又有些不甘心,就让人下书,称要回去奏请国主带数万骑兵来驱逐宋军。对于夏军虚张声势的威胁,杨文广直接派兵遣将将其打回了原形。宋军乘敌惰归之际,冲出阵营,追杀夏军。结果夏兵大败,宋军斩获颇多。
有人问杨文广为何要主动追击敌人,杨文广豪迈地说:“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俺就是要在这宋夏必争之地好好敲打一下夏军,省得夏军以后再来,老子看着烦。经此一击,夏军果然不敢再来捣乱。
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陆续修成,宋军赢得了先机,扳回了一局。宋神宗不仅通令嘉奖杨文广,还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今甘肃陇西东北五十里)。此后,杨文广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俨然宋夏前线的消防员,哪里着火哪里救急,一点儿也没有人之将老的疲态,而是越老越拉风,活脱儿一个评书中的老正太版佘太君。
杨文广在宋夏前线又干了两年,眼见得形势一片大好。宋廷决定将其由西北边防调至河北边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副都总管,并升侍卫步军都虞候。杨文广转战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古稀之年回到了当年父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的辽宋边境再起争端。辽国认为宋朝困于西北边患,久战不胜,就乘机要挟,企图逼迫宋朝割让晋阳及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今疑“晋阳”应为“高阳”,在今河北雄安以南,正是宋朝河北边关所在地)。宋朝舍不得放弃这些边关重镇,只得再增岁币换取和平。哪知,契丹人的胃口很大,消化了那些平白多出的岁币后,又遣使来争河东地界。
是可忍孰不可忍。虽已年迈气衰的杨文广不甘心朝廷一味乞和,就拖着病体献上阵图及重夺幽燕十六州的方略。彼时,烈士暮年的杨文广在夫人慕容氏的扶持下,沥血上陈,尽瘁王事,场面何其悲壮感人。这位慕容氏也是位有见识的女子,她就是评书中曾经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的原型(穆姓正是慕容氏的一语音转)。这位巾帼英雄的身上据说还有明末女英雄秦良玉的影子。
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5岁。这位毕生戎马、矢志报国的一代名将再也见不到王师北定幽燕日了。在他死后,宋廷追赠其为同州观察使。
可惜,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杨文广之后,杨家再无将才。
这或许是此后北宋与辽、夏间进入相对平静期,抑或是文恬武嬉的太平岁月腐化了好战的杨家男儿。和俗同光的杨家,直至北宋末年,才在演义小说《水浒传》中冒出来个诨号“青面兽”的杨志,自诩杨家后代,可惜却郁郁不得“志”,竟至要将祖传宝刀卖掉。如此演绎,亦是施耐庵辈对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辛辣讽刺罢了。
搜索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