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1)

一、宋太祖赵匡胤时期(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

范质,生于911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人。原为后周重臣,北宋建立不久后罢相,拜太子太傅。

王溥,生于922年,字齐物,谥号文献,并州祁县(今山西)人。原为后周重臣,北宋建立不久后罢相,拜太子少保。

魏仁浦,生于911年,字道济,谥号宣懿,卫州汲县(今河南)人。原为后周开国元勋,北宋建立不久后罢相,拜守尚书右仆射。

赵普,生于922年,字则平,谥号忠献,河南洛阳(今河南)人。其为人刚毅果断,在宋朝初期制订统一战争方案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等重大事件中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薛居正,生于912年,字子平,谥号文惠,开封浚仪(今河南)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曾主持编撰《旧五代史》。

沈义伦,生于909年,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谥号文,开封太康(今河南)人。北宋开国功臣之一,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位升任宰相。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2)

二、宋太宗赵光义时期(976年11月15日 - 997年5月8日)

赵普

薛居正

沈义伦

卢多逊,生于934年,字多逊,怀州河内(今河南)人。后因勾结秦王赵廷美被告发,坐罪流放崖州。

宋琪,生于917年,字俶宝(一作叔宝),谥号惠安,幽州蓟县(今北京)人。原为节度使赵赞幕僚,随其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后以开封府推官之职成为宋太宗的潜邸旧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起职位迅速蹿升,一年之内由员外郎升至宰相。

李昉,生于925年,字明远(一作明叔 ),谥号文正,深州饶阳(今河北)人。其为人宽厚温和,不计旧恶,在相位时小心谨慎,,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

吕蒙正,生于944年,字圣功,谥号文穆,河南洛阳(今河南)人。其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

张齐贤,生于942年,字师亮,谥号文定,曹州冤句(今山东)人。其为相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

吕端,生于935年,字易直,谥号正惠,幽州安次(今河北)人。其为政识得大体,清简处事,在宋太宗传位真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3)

三、宋真宗赵恒时期(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

吕蒙正

吕端

李沆,生于947年,字太初,谥号文靖,洺州肥乡(今河北)人。他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向敏中,生于949年,字常之,谥号文简,河南开封(今河南)人 。其多次出守地方,并两任东京留守,以勤于政事、老成持重而闻名。

毕士安,生于938年,本名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谥号文简,代州云中(今山西)人。澶渊之战时曾支持寇准决策,力主宋真宗亲征,最终促成“澶渊之盟”的达成。

寇准,生于961年,字平仲,谥号忠愍,华州下邽(今陕西)人。澶渊之战时反对南迁,力主宋真宗亲征,从而稳定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王旦,生于957年,字子明,谥号文正,大名莘县(今山东)人。他善于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力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

王钦若,生于962年,字定国,谥号文穆,临江军新喻(今江西)人。两度为相,时人称为“瘿相”,因为人奸邪险伪,善迎合帝意,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交结,又被时人称为五鬼。

丁谓,生于966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人。其为官尚算勤勉,有较强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又狡诈过人,做事“多希合上旨”,因而被“天下目为奸邪”;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

李迪,生于971年 ,字复古,谥号文定,濮州(今山东)人。

冯拯,生于958年,字道济,谥号文懿,孟州河阳(今河南)人。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4)

四、宋仁宗赵祯时期(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

王钦若

丁谓

冯拯

李迪

王曾,生于978年,字孝先,谥号文正,青州益都(今山东)人。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

张知白,生于956年,字用晦,谥号文节,沧州清池(今河北)人。

张士逊,生于964年,字顺之,谥号文懿,襄州阴城(今湖北)人。仁宗朝曾三次拜相,与陈尧佐、范仲淹、苏辙等著名文人、政坛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

吕夷简,生于978年,字坦夫,谥号文靖,寿州(今安徽)人。其辅佐年少的宋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王随,生于约975年,字子正,谥号章惠、后改文惠,河阳(今河南)人。

陈尧佐,生于963年,字希元,谥号文惠,阆州阆中(今四川)人。其在水利上颇有成就,为防钱塘潮,提出“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发明“木龙杀水法”,又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

章得象,生于978年,字希言,谥号文宪、后改文简,建宁军浦城(今福建)人。

晏殊,生于991年,字同叔,谥号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仁宗亲政后更受宠遇,其执政期间,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时称“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杜衍,生于978年,字世昌,谥号正献,越州山阴(今浙江)人。其拜相后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以求改变北宋“三冗”局面。

贾昌朝,生于997年,字子明,谥号文元,真定获鹿(今河北)人。

陈执中,生于990年,字昭誉,谥号恭,虔州石城(今江西)人。

文彦博,生于1006年,字宽夫,谥号恭烈、后改忠烈,汾州介休(今山西)人 。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声名闻于四夷。在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庠,生于99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谥号元献、一作元宪,开封雍丘(今河南)人 。其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与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庞籍,生于988年,字醇之,谥号庄敏,单州成武(今山东)人。其在司法、治吏、统军三方面均卓有功绩,以严正深峭、果决骁勇赢得一时威名。

梁适,生于1000年,字仲贤,谥号庄肃,郓州须城(今山东)人。

刘沆,生于995年,字冲之,谥号文安,吉州永新(今江西)人。其大力推行革新,以“长于吏事”著称。

富弼,生于1004年,字彦国,谥号文忠,河南洛阳(今河南)人。早年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但晚年力抵变法,又劝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被认为是因循守旧、锐气尽丧的表现。

韩琦,生于1008年,字稚圭,谥号忠献,相州安阳(今河南)人。其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但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步入中年以后的韩琦,思想略显保守,未能推行大的改革。

曾公亮,生于999年,字明仲,谥号宣靖,泉州晋江(今福建)人。其作为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他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相当程度的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后因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成为坚定的变法派。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5)

五、宋英宗赵曙时期(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

韩琦

曾公亮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6)

六、宋神宗赵顼时期(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陈升之,生于1011年,本名陈旭,字旸叔,谥号成肃,建州建阳(今福建)人。

王安石,生于1021年,字介甫,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其为相期间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终被罢相,新法全面废除。

韩绛,生于1012年,字子华,谥号献肃,真定灵寿(今河北)人。

吴充,生于1021年,字冲卿,谥号正宪,建州浦城(今福建)人。

王珪,生于1019年,字禹玉,谥号文恭,成都华阳(今四川)人。其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

蔡确,生于1037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今福州)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7)

七、宋哲宗赵煦时期(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司马光,生于1019年,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山西)人。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尽管他认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存之”, 但实际却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又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日后在新旧党争时,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文彦博

王珪

蔡确

韩缜,生于1019年,字玉汝,谥号庄敏,真定灵寿(今河北)人,韩绛之弟。

吕公著,生于1018年,字晦叔,谥号正献,寿州(今安徽)人。吕夷简第三子,他与司马光同属旧党,司马光在当政后“尽废新法”。而司马光死后,吕公著虽继续采用司马光的做法,但他与司马光对于新法具体内容看法也有一些差别。

吕大防,生于1027年,字微仲,谥号正愍,京兆蓝田(今陕西)人。

范纯仁,生于1027年,字尧夫,谥号忠宣,苏州吴县(今江苏)人。范仲淹次子,人称“布衣宰相”。

刘擎

苏颂,生于1020年,字子容,谥号正简,泉州同安(今福建)人。其为相期间“奉行故事”,以使百官守法遵职为要务,并告诫边臣不要轻易开启战事。

章惇,生于1035年,字子厚,建宁军浦城(今福建)人。其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政治造成深远影响,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然而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并以沙漠为界,则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8)

八、宋徽宗赵佶时期(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章惇

韩忠彦,生于1038年,字师朴,谥号文定,相州安阳(今河南)人。韩琦长子,执政期间与曾布不协,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

曾布,生于1036年,字子宣,谥号文肃,抚州南丰(今江西)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其在北宋后期白热化的党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蔡京,生于1047年,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人。其天资凶狠狡诈,舞弄权术,以智慧控制别人,先后四次任相,堪称古今第一人。

赵挺之,生于1040年,字正夫,谥号清宪,密州诸城(今山东)人。

何执中,生于1044年,字伯通,谥号正献,处州龙泉(今浙江)人。其在位期间“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宽民力”。

张商英,生于1043年,字天觉,谥号文忠,蜀州新津(今四川)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追随者之一。

刘正夫,生于1062年,字德初,谥号文宪,衢州西安(今浙江)人。

余深,生于约1050年,字原仲,福州(今福建)人。其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

王黼,生于1079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河南)人。其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宣和元年(1119年)超晋八阶,任命为特进、少宰(右宰相)。

李邦彦,原名李彦,字士美,怀州(今河南)人。人称“浪子宰相”,靖康之变时力主割地议和,直接造成北宋灭亡。

白时中,字蒙亨,寿州寿春(今安徽)人。靖康之变时建议钦宗弃城逃跑,后被弹劾懦弱。

你不知道的北宋帝王的趣事(半部论语治天下)(9)

九、宋钦宗赵桓时期(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

李邦彦

白时中

张邦昌,生于1081年,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今河北)人。主和派代表人物,靖康之难后被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政权。金国撤兵后迎接元祐皇后入居延福宫,还政于宋高宗赵构。

吴敏,字元中,真州(今江苏)人。靖康之变时力主和议,与太宰徐处仁不合,累贬崇信军(随州)节度副使。

徐处仁,生于1062年,字择之,应天谷熟(今河南)人。其在钦宗即位后建言储粮设备以御金兵。金军北撤后又请伏兵袭其后队,然于大政无补,旋罢相。

唐恪,字钦叟,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靖难之变时力主和议,主张放弃三镇,反对并排挤朝中主战派。后金军立张邦昌为帝,他予以支持,但在推戴状上签名后就服毒自尽。

何桌,生于1089年,字文缜,仙井监(今四川)人。靖难之变时反对割弃三镇与金,未几,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奏请任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从钦宗赴金营,遂留不返,绝食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