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阅读的人,近几年每年翻阅的书大约100本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书籍为伴,手不释卷、每日阅读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也不是什么书呆子行为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刷牙一样,是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回顾阅读历程,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阅读感悟及成长经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阅读感悟及成长经历(我经历的阅读的4个阶段)

阅读感悟及成长经历

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阅读的人,近几年每年翻阅的书大约100本。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书籍为伴,手不释卷、每日阅读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也不是什么书呆子行为。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刷牙一样,是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回顾阅读历程,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农业时代,为考试升学而读书

从小住在偏僻的山村里,那里信息闭塞,身边的人祖祖辈辈以务农为业。我极度厌倦也不堪忍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活。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让自己超越现实,改写命运,就只有读书。读书是我看到一个更广阔世界的唯一方式。

学生时代,大部分的阅读主要是教材,主观上是为了得第一考名校,客观上是身边书籍资源极度匮乏。我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农民,他们都不读书,方圆十里连个书店也没有,要找个小书店,得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去,而镇上的小书店,卖的书不是课本就是与课本配套的辅导书或习题集。

上课时,我不喜欢听讲,而是喜欢自己阅读、思考、做题。从小学起,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开学前,我会利用假期的时间,自学哥哥们用过的课本,把新学期要学的各门学科自学一遍,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各个学科架构成逻辑体系。

由于书本很少,我对得到的每一本书都分外珍惜,不仅好好研究习题,还会对习题进行归纳、拓展,总结出自己的解题套路。课本上的习题对自己太简单了,就开始做奥赛题,难得有一本奥赛书,我总会反复研究好多遍,总结出自己的解题套路和逻辑体会。

因此我上课不用听,却能回答老师提的所有问题,老师会做的题我能很快做完,老师不会做的,我也能解出来。别人以为我是学习或考试天才,其实我只是比别人更勤奋一点。

这种提前预习、阅读、总结规律和套路的习惯,让我在小学和中学时拿到了许多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牌,也让我在省理科实验班的特招考试中胜出,进入了全省最好高中的奥赛班。后来又让我在高考中,仅用一年的时间准备高考,分数就能远超上海交大的录取线。

对课本的反复阅读、研究和总结让我从乡村走到了省城,然后是北上广深,看到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除了上学要求的课本或者课外教材,其它的都是漫无目的随便乱看。一方面,是由于书本资源的匮乏,身边读书人很少,没有人指导该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又渴盼超越现实局限的人,书籍是我唯一可以与之自由遨游在另一个世界的通道。所以,我基本上是逮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把自己能获得的所有的书都读完。

对课本的研究和架构,训练了我的自学能力,对解题套路的总结训练了我的逻辑思考力。而课外阅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居里夫人传》和《吴健雄传》,这是初中语文老师特意送我读的,他说,你也可以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后来,我就真的沿着两位偶像的路,学了物理,进了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个阶段,信息时代,地毯式阅读,一周一本书

研究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我的精神处于极度迷茫的状态,此时的我已不再想当科学家,但是做什么?我完全迷失了,不知道该干嘛。

后来偶然得知和君商学院,商学院创始人王明夫先生每年都会更新完善一份书单《建设你的知识结构:和君推荐阅读书目单》,作为送给学子们的礼物。

王明夫先生在推荐这份书单时说:我坚信,一个出生低微、人生无依无靠的“屌丝”。倘若能日积月累地把这份书单里的书给读了,把里面的电影给看了,他/她慢慢就会蓄积一种底蕴、养成一种气质。假以时日,命运的转机,可能就在不经意的某个人生时刻,灵光乍现、春风无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如何使用这份书单呢?各人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兴趣爱好,建设一个“丁”字型的复合式知识结构,在知识面和视野上要足够宽广,在自己的目标专业领域要足够纵深。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演绎出一个与职业目标匹配的知识地图和书目建设,养成“不可一日不读书” 的阅读习惯。循着这个知识地图和书目结构,持续学习、日积月累,最终建设一个“丁”字形的复合式知识结构。蓄深养厚、厚积薄发,让职业成功水到渠成、自然天成。

我新的职业目标在哪里?我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演绎出一个与职业目标匹配的知识地图和书目建设。但是先生说,从知识结构建设和阅读范围选择的角度上说,“产业 管理 资本”的交集地带,出职业高手的概率较高,如果能从这个书单中每个门类里挑出几本,培养知识的宽度,然后选择其中一个类别地毯式读完,再看完书单中的一百多部电影,经过几年的修炼,职业成功会水到渠成。

这样做到并且成功的先例有没有呢?商学院入学考试中有一篇必读的文章《奋斗者:一个高级咨询师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名叫单其武,曾经也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屌丝”。尽管他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了,可是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认识为零,职业技能几乎为零。单其武用几年的时间,循着这份书单刻苦阅读,炼成了高级咨询师,后来还创立公司,全国各地巡回开设思维研修班,给职场精英和企业老板们培训心、思、知。

同时,在商学院同届里,更是有个一天阅读一本书的奇女子。他们的精神让我很感动,师兄单其武的成功例子在远方鼓舞着我,热爱阅读的女同学在身边鞭策着我。我想同学能一天一本书,那我就一周读一本书吧。

我照着先生的话去做了,老老实实读了三年书,大约300本,看了160多部电影。刚开始,每读完一本书就画一张思维导图,写一段读书感悟,标志着自己读完了,然后开始下一本,一般3-4天完成一本书。老实说每一本书读的时候都很兴奋,很澎湃,如饥似渴,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每一本书都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但究竟有没有读懂,吸收了多少,用到了多少,我真的不知道,但自己渐渐成为了朋友眼中行走的图书馆。

除了从每个门类里挑出几本书,我还地毯式完成了两个主题的阅读,第一个是互联网思维的30本书,第二个是经济金融里的52本书,选择这两个主题,都是出于通用性考虑,互联网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互联网思维,还必须懂点经济金融。

第三个阶段,大数据时代,按需阅读

随着读书的增多,一个人读书很寂寞,于是便办起了线下的读书会,我把《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阅读方法拆解,变成一个个阅读任务,每周和朋友们一起实战运用检视阅读法、分析阅读法,共同阅读并分享讨论一本书,阅读的书籍主要以金融为主。

阅读方法的训练办了十次后,我不再满足于为阅读而阅读,而是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想要解决身边人的一些问题,例如职业迷茫、缺乏梦想、缺乏学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不知道如何管理时间、财商不高、不知道如何投资理财、想创业不知道怎么办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会问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谁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牛的人?他写了什么书?或者会推荐什么书?

我开始循着这些逻辑,按需阅读,每周指定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问题,阅读几本书,并将几本书里的知识按自己的逻辑架构,设计成一次一次工作坊。

当工作坊开了一年半,共73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创建了自己的书单,系统架构了《人生设计》的方法理论体系。

我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长远目标——做人生的设计师,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对他而言最好的教育,从事对他而言最好的职业,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已不会为了阅读而阅读,也不会仅仅为了开读书会、办工作坊而阅读。而是会为达成自己的人生长远目标,开展有选择的深度阅读。在人生使命和长远目标的指引下,为完成某个有期限的任务或项目而读,例如半年写出一本书,一个月就某个主题写出一篇论文,一个星期举办一个主题分享会等。

第四个阶段,智慧时代,阅读的幂次法则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个微信好友励志一年至少阅读一百本书,她坚持每个星期晒出两本读过的书,并同时将这本书半价转让,转让时还常常特意注明:“强烈推荐小伙伴们多看几遍。”

她正在经历着、并带动他人进入阅读的农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贪多、求快、浮在知识表面的阅读,只能满足阅读过程中的成长感,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凝练出新的思维晶体,真正促进实际行动的改变,反而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知识焦虑。

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吉布·阿金曾经研究了60位管理者的学习经历,他发现这些管理者惊人一致地把学习经历说成是一种个人改造。一个人不是要把积累的知识作为一笔财富,而是要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学习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成就自我。在我们没有真正地理解所吸收的知识之前,这些知识并不属于我们自己,也无法帮助成就自我。

而真正的理解来自投入地思考、再思考、反复地思考你所学到的。直到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建立与旧知(例如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以及你的经历)之间的联系,并以某种方式(例如写作、演讲)把自己的思考编码,进而形成全新的认识。最后,按照你的新认识采取行动,如此才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即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正如《论语·为政》中所教导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思想先于行动,行动紧跟反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阅读经历。在小学和初中时,因为买不到也没钱买课外辅导书籍,我只能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和练习题反复学习、琢磨。对一道数学或物理题,会找出尽可能多的解答方法,并拓展延伸到相似的题目,总结出题目内在的规律和解题套路。这种通过解决一道题就能触类旁通一类题,建立联系,找出底层逻辑规律的“慢学习”,让我在考场上总是能又快又准的拿满分。

后来到省城上高中,手中可获得的教辅资料和模拟考试卷瞬间多起来。贪多、求快、求量的题海战术,反而让人无法真正地梳理、架构出题目内在的逻辑框架。学而不思则罔,题海战术无益于对数学和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反而因为脑海里瞬间塞入了过多的信息,大脑容易疲惫甚至宕机。

所以高三的时候,我又重新回归到“慢”,只选择少数的教辅资料和试卷,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把这些少数的资料和题目吃透了,这让我重新回到了曾经的那种从容与踏实,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快乐。

到今天,我早已忘记了那些具体的解题技巧和规律。但在寻找很多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数学、物理定律或化学方程的学习过程,训练了我的归纳总结、演绎推理、逻辑架构的思维力,培养了一种横向思考和交叉分类的习性。这让我有能力和自信快速学会任何想要学会的东西,让我终身受益。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幂次法则的世界里。读书也同样遵循幂次法则。结合自己的现实状态和实际需要,花80%的时间在最重要的20%的书籍上,慢阅读、深度思考,培养知识的深度,对于这部分深度学习的知识,还需要时常问自己“传而不习乎?学而不思否?”

同时,思而不学则怠,我们还需要花20%的时间在80%的书籍上,做广泛的泛阅读,培养知识的广度。见多识广的意义在于,有时候你会从中发现一个你原本不知道要了解的领域,这个原本只是泛阅读的领域可能会变成下一个你想要深度探索的新领域。

宜家前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官佩妮莱分享自己学习成为领导者的经验时说,那期间阅读的一些书籍让她受益匪浅,书籍帮助她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也让她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她推荐了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七本书和一些诗歌。

“当然,”佩妮莱坦诚地说:“我也读过许多管理方面的传统书籍,但它们对我的领导生涯都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没有让我受到启发。这些书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尤其对于领导方面的新手,但在你扮演自己特定的领导角色时,它们不会为你遇到的一切问题提供答案。”

在阅读的幂次法则的指引下,我开始明白:深度阅读的书不一定要多,但是读完以后要对自己的实际人生产生核裂变。在这一原则下,如果读完一本书,自己不准备再次拿起来,温故而知新,就证明这本书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大,那就根本不值得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

现在,我依然保持着不可一日不读书的习惯,随着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知识圈的扩大,无知感越来越强烈,想要深入探求、理清未知事物内在逻辑架构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但我不再追求阅读的数量,而是遵循着阅读的幂次法则。

我会精心挑选要对话的作者和书籍,因为没有选择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和生命,还可能会腐化、侏儒自己的思想。为了更大概率地确保所选书籍都是有价值,值得多次拿起来细细品读的,我会在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请比自己厉害十倍以上的人推荐他认为最好的书籍。然后再由这些好的书籍延伸阅读。

先粗浅地略读一遍,然后再细细地品读。有时读到一句话会停下,思考很久,联想到在其他好几本书籍(很多都是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里的书籍)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异曲同工的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将自己的感受、分析注入进去,并借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当我把阅读的书籍注入读过的十本书和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并架构成自己的课程、工作坊体系,或者凝练成思想文字,再输出给其他人的时候,我开始感觉自己能与作者真正对话起来,此时,我才真正掌握了阅读的力量。

以上就是迄今为止,我经历的读书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读书的原因、目的,选书的方法和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