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年)是与马克思、弗洛伊德并列的19世纪三大思想家之一,他用“上帝死了”的口号打倒柏拉图主义哲学和基督教道德,按照“权力意志”的标准重估一切价值。作为最高本体、绝对知识来源和道德基础的“上帝”死了之后,人们很容易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颓废地自我保存,失去生活的意义不断没落。这是“末人”们消极的虚无主义,尼采推崇的则是“超人”增强权力意志、创造新价值的积极虚无主义。超人能够认识到生成变化的生命本质,肯定万物流变,在毁灭中创造,实现“永恒轮回”,成为肯定一切的孩子。

不论是从哲学理论还是生活实践的角度,“永恒轮回”的思想对尼采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对尼采“永恒轮回”的含义进行分析和论证,然后结合心理学内容和自身经历进行具体化阐释。首先,我会指出永恒轮回表示“万物的绝对和无限的重复循环”的基本含义,给出从能量、时间、概率三个角度的证明;其次,永恒轮回会导致虚无主义,但超人的诞生和实践肯定了生成变化和权力意志,使“此刻”无限接近于永恒,成功克服虚无主义创造新价值;最后,我会结合正念理论和亲身经历,探讨永恒轮回的“肯定”含义。

尼采超人哲学深度解析(超人的永恒轮回与孩子的自我肯定)(1)

一、万物的无限循环及其证明

尼采为什么会提出“永恒轮回”思想呢?按照洛维特的说法,尼采哲学经历了骆驼、狮子、婴儿三种变形,最终到达肯定一切的“我是”状态,实现人性的永恒复归。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永恒轮回”是最高的肯定,是尼采为上帝已死时代的人们提出的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从理论上来说,永恒轮回是尼采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从尼采的生活来看,他提出永恒轮回思想其实是在用哲学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1]。1881年,尼采在瑞士山中散步时突然诞生了永恒轮回思想,这时的他正处于轻躁狂发作状态。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代表创伤体验的“强迫性重复”,尼采在精神失常时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模糊了过去和现在。精神分析的另一人物荣格则认为,永恒轮回提供了心灵自我修复的机会,使尼采能够重建过去,在相似的事物上获得补偿。例如,尼采童年缺失的父爱,让他总是梦见父亲抱着一个孩子走进坟墓的场景,尼采后来试图在瓦格纳身上获得父爱补偿,却还是与其走向决裂,尼采不得不一再承受被抛弃的恐惧和痛苦。在写作中,尼采将这种冲动和痛苦升华成了哲学,无意识中的永恒轮回思想得以显现。

在《快乐的科学》第4卷第341节中,尼采首次提出了万物的永恒轮回思想(the eternal recurrence of all things)[2],这种无法逃脱的重复让生命变成了无聊的循环,仿佛是“最大的重负”。这里的永恒轮回是指“万物的绝对和无限的重复循环”[3],你现在经历的事情在过去已经发生过了,你现在爱的人只是曾经爱人的影子,甚至你自己也已经在时间长河中出现过了,你现在的快乐和痛苦在未来会再度出现。同样的事物会不断地再次发生,仿佛有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支配着人的命运,我们永远跳不出循环。

如何证明同一物的永恒轮回(eternal return of the same)呢?尼采从能量、时间、概率三个角度建构出多层次的永恒轮回思想,将世界看作“一个有限之力在无限的时间内的永恒游戏”[4]。依据能量守恒原则,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力的生成必然伴随着积累和释放,世界的运动不可能达到终极的平衡状态,力的作用推动事物不断轮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无限的过去和未来交汇在此刻,时间是往复循环的圆圈,有限的万物已经在这个圆里重复出现过了,在流动的时间中有很多个“此刻”。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世界就像一个掷骰子的游戏,无数次的偶然投掷总会出现固定的几种组合,在有限的力的世界中,无限多的偶然必定会出现必然组合的轮回。

尼采超人哲学深度解析(超人的永恒轮回与孩子的自我肯定)(2)

二、生成变化与肯定此刻

尼采的永恒轮回不只是昨日重现,还特别强调了在圆圈式的轮回中每个瞬间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5],未来的终极目的并不比此刻更重要。这样的永恒轮回宣告了上帝之死,消解了可以追随的超验目标,导致了消极的虚无主义:末人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厌倦了重复的生活,如同睡在坟墓之中。但对于超人来说,永恒轮回的法则使他们“规划自己成为你自身,规划自己成为这样的生命:渴望最终的永恒肯定和印记”[6]。也就是说,超人能够克服虚无主义,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

超人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是通过肯定此刻、生成、偶然、多样、权力意志来实现的,超人的永恒轮回是生命的最高肯定形式。虽然时间中的每个瞬间都是等值的,但“此刻”因为处于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而格外重要。海德格尔认为,此刻决定着存在者的轮回路径,通往永恒。德勒兹则更重视“生成”的意义,认为“此刻就是生成和流逝的时刻”[7],时间的流逝是永恒轮回的前提,轮回的同一物是必然轮回的事件本身,而不是存在者的轮回。按照这样的理解,此刻和永恒、生成和存在无限接近,永恒轮回从时间的角度肯定了此刻和生成。从概率的角度,只有肯定多样性和偶然,才能出现必然的“一”,当掷骰子的次数足够多才会重复出现有限的组合。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只有力不停地生成,才会有积累和释放的轮回,永恒轮回肯定了权力意志。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用年轻牧人咬下蛇头的故事,寓意永恒轮回对虚无主义的克服。黑色长蛇象征着轮回的时间和动物性的本能,在牧人躺着睡觉时侵入他的体内。要想克服虚无主义,年轻人只能靠自己狠狠地咬断蛇头,激发权力意志主动斗争。当他终于咬下蛇头,他光耀四方、欢欣地笑了,年轻的牧人变成了超人。永恒轮回的教义诞生了超人,他是一个新生的孩子,继续在生存实践中轮回。

作为孩子的超人如何在轮回中自我肯定呢?孩子的成长就是权力意志的增长过程,只有单纯的肯定和提高,即使存在分娩痛苦等否定力量,也要转变成肯定生命的创造快乐。超人从孩子长大到成熟的人,是权力意志的积累;当成年人通过性交释放权力意志,又会诞生作为孩子的新超人。当超人以孩子的形象出现时,他连通了创造性的过去和未来,通过肯定生命的增长和提高不断轮回。

超人的永恒轮回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肯定,是像婴儿一样进入“我是”的状态。人的生成是无辜的,并没有基督教所说的原罪,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是一场游戏。一方面,尼采肯定了存在的审美特征,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艺术活动而非道德规训。哲学、科学、道德等都是人对世界的解释,它们不是宇宙真理而更像是人为编造的谎言。但这种谎言是有必要的,人们只有借助谎言才能相信生命,才能进行艺术化创造。人们拥有一种利用谎言战胜形式的能力,这种艺术能力使人在“大地的意义”上存在,肯定情感、欲望等生命本能,不必孜孜以求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国。

另一方面,尼采还肯定了悲剧性的酒神状态,狄奥尼索斯象征着生命的整体,在差异中实现自我塑造。生命是有生有灭的,完整的人是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的统一体,而不是康德意义上分裂的人。超人是与末人不同的,他不会颓废地自我保存,而是在对立和冲突中释放权力意志、创造新价值。超人拥有酒神精神,能够清醒地保持与末人的差别,塑造自己的未来。

尼采超人哲学深度解析(超人的永恒轮回与孩子的自我肯定)(3)

三、最高肯定与正念态度

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言,人是桥梁而不是目的[8]。我们作为一个人,不是为了成为符合某个理念的具有特殊规定性的某种人,而是成为一座桥,构筑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表达概念的语言是连接彼此的工具,并不是人应当追求的目的本身,任何一个理论只有与自己的体验产生共鸣才有生命力,才值得去分析和完善。当一个人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自我或他人的特殊现象,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理论。

于我而言,永恒轮回在我身上多次发生,我观察到生命中重复出现的存在者和事件,惊异于它们的相似,仿佛我永远也跳不出循环。如果时间是一个不断流逝的圆环,我是在圆环上行走的一个点,那么我生命中的轮回是相似的自我、相似的爱人、相似的事件等,在某些瞬间我会回到过去经历过的状态,会发觉所爱之人有着难以置信的共性,会在尝试改变后仍旧还原曾经的因果事件。在高中时,我便注意到了自己所爱之人仿佛分有或模仿了同一个共相,我总是爱上同一类型的人,而我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这种类型。我不断追问爱的原因,试图发现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因果规律,找到循环内在的机制。

当然,尼采的永恒轮回不只是事物的重复出现,还强调了永恒的生成变化,每时每刻事物都在改变,真正不变的是在时间流逝中事物的差异和变化,而非完全同一的事物本身。没错,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的身高、体重、细胞等物理属性都发生了改变,我的情绪、认知、价值判断也不断被社会环境塑造,现在的我和刚出生的我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为什么我和我身边的人还认为我是我呢?是什么让我在消逝的时间河流中保持我的身份(identity)?如果只是表示生成和变化的现象,并不能用“轮回”一词来描述,这是一种语义混淆。“轮回”这个词本身已经蕴含了不变的东西的重复出现,而不是没有任何不变者的彻底变化。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永恒轮回是在生成变化的时间中保持不变的东西的再现,其中包含着变与不变的张力,同时存在差异与重复的属性。如果我们接受了永恒轮回的法则,那么就不得不面对所爱之人的变化与离去,我们还能找到永恒不变的东西吗?在充满不确定性、流动变化、危险丛生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尼采用他的哲学疗愈自己,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在永恒轮回中自我肯定呢?

尼采超人哲学深度解析(超人的永恒轮回与孩子的自我肯定)(4)

尼采所肯定的是存在的审美化、艺术化,是充满激情的酒神精神。但这些抽象的描述未必能直接通达人心,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未必与尼采相同,他的思想必须经过具体化阐释和改造才能焕发活力,才能搭建起人心间的桥梁。我在尼采思想中看到了对此刻的肯定,他将否定的力量转化成对生命的肯定,试图塑造稳定自我来抵挡世界的生成变化。这种肯定态度与当代心理学中的“正念”非常相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卡巴金正念减压疗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正念”(mindfulness)逐渐成为一种身心修炼的潮流。目前“正念”尚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卡巴金认为的正念是“有意识且不带评判地将注意指向当下和此时此刻经验而产生的意识状态”[9]。在正念减压课程中,参与者通过静坐、行禅、正念冥想、身体扫描、瑜伽、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等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去觉察外部刺激和内心感受,不做任何评判,接纳脑海中产生的所有想法、感觉、情绪。通过这种练习,参与者能够更好地肯定自己,降低压力和焦虑水平,提高共情和自我关怀能力。

我曾在专业的心理老师带领下体验过“正念”的认知与行为方式,这种练习确实有助于自我觉察和肯定,能够帮助我专注此刻,放下对过去经历的反刍和对未来可能的焦虑。那天上午,我们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剪掉裙子部分,然后用草坪、花丛、湖水、天空等自然景物当作裙子。凭借着一张镂空画,我看见了平日里未曾注意过的风景,觉察到周围环境中的美。除了对外部环境的觉察外,正念还引导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情绪、念头。我们将脚步放得很慢很慢,每跨出一步都去仔细感受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闭上眼睛听风声、鸟鸣声,任脑海中的念头自由浮现,不做任何评判和干预。在最后的冥想环节,有人出现了负面情绪,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接受了自己此刻的焦虑不安。那些看似消极的因素就像奔涌而来的潮水,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它静静地流过,如果筑起墙来抵抗反而会让潮水越涨越高以至吞没自己。

心理学所说的“正念”与尼采的“肯定”是同样的含义吗?在对此刻的重视上,两者是一样的,它们都反对将注意力过度分散到过去和未来。正念强调对内外部经验的觉察,不做价值评判,这与尼采对生命整体的肯定相似,情感、意志、欲望、理性并没有高低之分。正念引导人们关注身体的感觉,使人与自己的身体产生真实的连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超人“大地的意义”。正念看起来就像一种艺术化的存在状态,也许在审美层面符合尼采主张的“肯定”。

但在充分发挥权力意志的酒神精神上,正念恰恰相反,更像是尼采反对的“末人”颓废态度。正念起源于对压力和焦虑的耐受不足,通过注意力调节将自我与外界竞争事物分离,将意识集中于此时此刻,不否定任何想法,完全接纳和肯定自己。在正念练习群体中,没有否定和对立,任何感觉和情绪都是被包容和接受的,不会有冲突和危险。如果习惯了这种态度,人可能变成尼采反对的基督教道德下消极自我保存的“末人”,而不是在对立中创造的“超人”。

在我看来,正念与尼采主张的肯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不失为一种践行尼采哲学的有效途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哲学家,大部分人不能仅凭语言文字把握到哲学本质并运用于日常生活,需要有心理学家等人作为桥梁传递哲学思想。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自称第一位心理学家[10],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与布雷尔医生的谈话疗法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某种意义上尼采的哲学就是一种心理治疗法。他提出的永恒轮回既揭示了生命的重负,又教人们如何爱命运和肯定自我,从而保持灵魂的健康。

参考资料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汪民安,尼采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6(1),27-39页

3、徐献军,对尼采思想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33(3),31-38页

4、Bishop, P. 2012. A Companion to Friedrich Nietzsche: Life and Works. Rochester, New York: Camden House.

5、汪芬,黄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9(11),1635-1644页

6、金子璐,西方“正念”研究述要,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2期,180-182页

7、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2007年

链接:https:///s/1jqAmeE2ql4w3OtNL3NVA6A 提取码:ful1

8、尼采著,孙周兴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2010年

9、弗里德里希·尼采著,王涌译:《瞧,这个人》,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

注释

  1. 徐献军,对尼采思想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33(3),31-38页
  2. Bishop, P. 2012. A Companion to Friedrich Nietzsche: Life and Works. Rochester, New York: Camden House., p. 184
  3. 汪民安,尼采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6(1),27页
  4. 汪民安,尼采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29页 ↑
  5.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4页
  6. 汪民安,尼采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31页 ↑
  7. 汪民安,尼采的“同一物的永恒轮回”,32页 ↑
  8. 尼采著,孙周兴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2010年,13页
  9. 金子璐,西方“正念”研究述要,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2期,181页

10.弗里德里希·尼采著,王涌译:《瞧,这个人》,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21页

2022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