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判断一首歌是不是够分量,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单曲循环就能见分晓,烂歌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现出原形听着听着烦了的,基本可以确定不是佳作好而不腻,越听越有味儿,甚至大有不听不爽之感,这样的作品一般错不了假如一首歌曾经单曲循环过,而多年后它还能让你有重温旧梦的冲动,那么必然是超级精品无疑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思念是一种病单曲循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思念是一种病单曲循环(单曲循环是一种病)

思念是一种病单曲循环

想判断一首歌是不是够分量,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单曲循环就能见分晓,烂歌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现出原形。听着听着烦了的,基本可以确定不是佳作。好而不腻,越听越有味儿,甚至大有不听不爽之感,这样的作品一般错不了。假如一首歌曾经单曲循环过,而多年后它还能让你有重温旧梦的冲动,那么必然是超级精品无疑了。

至今仍然清晰记得我单曲循环的第一首歌,当时是先听的恋曲1990,后听了「光阴的故事」,而让我单曲循环的却是后者。

本来随身听是用来学英语的,结果英语磁带没听几盘,净偷着听流行歌曲了。真不明白为什么会在十几岁的年纪被这样多愁善感的歌击中,我的青春才刚刚上路,有毛的往事回忆呢?幼稚。再就是好奇,为什么破锣一样的嗓子也可以唱歌?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难道作者写歌词时他眼前恰好摆着这几样东西?太好听了,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让人上瘾。顺便说一句,那时候,周围人听的最多的是周华健的花心。

之后的好几年,再也没有一首歌能激起我单曲循环的欲望,还以为耳边的曲目就是一切了,音乐也不过如此。直到一首歌的出现,「真的爱你」。

能在18岁成年时听到黄家驹的歌是一种遗憾,因为我听到真的爱你时,家驹已走5年了,我根本不知道演唱者姓甚名谁,他有什么与众不同,就连歌词也完全不懂。能在18岁成年时接触到Beyond的音乐是一种幸运,因为从此对音符和旋律有了更多思考,耳朵也被惯得贪婪无比。

人呐,很多事儿都是注定的。

起先是惊奇,这是什么音乐?它显然与之前听过的歌有着本质区别,节奏更加强劲,共鸣更加强烈,力量更加磅礴,情感也更加浓厚。再是佩服,这是谁写出的作品?旋律和调调带着黏人的魔力,开头那尖锐的声音是啥?是吹奏的还是弹拨的?尽管笑话我吧,18岁时,我并不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乐器叫吉他,更不知道乐队是咋回事。最后是入迷,我还要听这个人的歌,我还要继续探索,我还要了解更多。

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热心地给我做了科普,哦,原来他叫黄家驹,而且已经不在了,原来歌曲是四个人搞出来的,闹了半天一支乐队里有好几个人。什么?摇滚乐?你能说普通话么?看我一脸茫然的样子,他塞给我一盘磁带,Beyond的盗版磁带,上面是不同时期的金曲拼盘。

同桌开始狂追前座的女同学,如今跟这位同桌完全失去了联系,可那位女同学现在就住我隔壁小区。追女孩子,这才是18岁男生该有的样子,而我却有别的玩法,拼命听歌。

当大地、长城、海阔天空把我牢牢逮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比同桌幸福多了。这幸福就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这幸福从书桌里流到耳机里,然后再逆流而上沿着耳机线灌进耳朵里,线就藏在袄袖里。由于耳机有点漏音,经常有周围的同学发出预警,每次被这样打断都觉得很气愤。

第二首单曲循环的Beyond歌曲是「走不开的快乐」。

这也是家驹声线把我耳朵炸醒的第一首歌,人的嗓子居然可以唱出轰鸣感?一开头就令人过电,然后激动到结尾。浑然天成的人声恐怕就是这样吧。歌词简单干脆,快乐在暴风内寻,霸气。

粤语蛮有意思的,最初会对个别词汇不解其意,后来发现就算不明白也不影响大致意思。一旦接受了一种语言的美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学想说,哪怕不为了交流,能听懂歌词也行啊。

整夜循环「再见理想」是相当虐心的,一直都觉得这首歌是蓝黑色的,蓝色是忧郁,黑色是绝望,那绝望溢出耳机之外淌到脸上。每次都耐心等着哽咽的电吉他,颤抖却有力的贝斯,家驹的高音,当然,重复合唱的“一起高呼Rock 'n' Roll”到来时,轻轻打着拍子哼唱是必须的,尽管当时根本不知道Rock 'n' Roll是什么物件。

家驹说写出再见理想后激动到好几晚难以入睡,如果他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循环着它同样无法入眠,他会作何感想呢?

滚烫的音乐融化了时间这块坚冰,当代的旋律洞穿了后世的人心。能创作出这样的歌,神奇。

什么是用心去唱歌?就是这个样子。

连接我和重型音乐的桥梁是「狂人山庄」。

第一次听狂人山庄只有四个字的评语,惊世骇俗!然后就陷入了单曲循环的魔咒。说明一下,长时间循环这首毛骨悚然的歌,耳朵会产生回音一样的鸣响,估计是因为分贝太大,也有可能是乐器音色太过尖锐导致的。别怕,跟过瘾比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

这不是人们能轻易接受的类型,曲风太硬内涵过深,连思考都嫌累的人是听不了它的。假如你能抱着赌气的心态将它单曲循环,那么将会收获到前所未有的成长。相信我。

狂人山庄让我意识到,音乐可能也跟人一样,有含蓄和暴烈两面,也许还有更多面,反正柔情蜜意和愁眉紧锁肯定不是音乐的全部,然后,然后我顺利解锁了与摇滚乐有关的一大串东西,那感觉就像蹲在葡萄架底下,伸手摘下藤蔓上的各色葡萄一一品尝,国摇、民谣、欧美经典摇滚、英伦、迷幻、金属乐等等等。

听得多了,听得远了,才知道Beyond是多么伟大,黄家驹是多么难得。他们不仅能写出大量值得单曲循环的作品,还悄无声息地帮你推荐了来自全世界的无数好歌。能够深度鉴赏某种艺术,就像在精神世界里开了一扇天窗,有束强光破窗而入。

时间在走,年纪在长,有些习惯早就丢了,有些习惯却难以改掉,也可以说病入膏肓。每到清晨,就想听早班火车。看见落叶,就想听为了你为了我。被钢筋混凝土环绕,就想听Building。机场车站里,就想听无声的告别。忆及往事,就想听昔日舞曲。愁锁心头,就想听午夜怨曲……

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你是何种心境,Beyond都为你准备了可供循环的曲子,而且从不让人失望。

Beyond的歌为什么能具有让人单曲循环的魔力?来听听下面两位歌迷的随机采访。

❶ “Beyond的歌经常拿来单曲循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唱到我心坎里了,产生了强烈共鸣。不过在自己内心强大之前,很容易被某些歌带着跑,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比如流泪,消沉。但现在明白了,消沉是没有真正了解家驹。他是那么刚强的一个人,我却如此脆弱,这简直不像话。想问下别人是否也有与我一样的心路历程?”

❷ “我单曲循环一首歌,大多是在某些特定的心情下,比如夜晚的路上会反复听Southern all star,开车时,超级爱听灰色轨迹,一个人在家里忙东忙西时,背景音乐是遥望……总之,在某些特定场合或某种情绪中,总能找到最契合我的音乐。”

只有好而不腻的歌才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律动,用好而不腻来形容音乐似乎不够形象,那举个例子吧。

当你第一次走进一座陌生的房子,哇!拱门。天!罗马柱。呀!巨型水晶灯。太漂亮了,太洋气了,太有范儿了。当你第十次走进这座房子,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好像颜色搭配不够合理,好像整体风格过于浮夸了,好像各个元素的结合不太顺畅,嗯,完全没有第一次的震撼了。

真正的好而不腻是,即使你第十次进入同一座房子,感知到的震撼却比第一次更加强烈,甚至还能发现很多第一次没能发现的亮点。

听歌,也是如此。

据说,单曲循环是一种病,我可没开玩笑。在心理学专家看来,这种表现可以归到强迫症的范畴,之所以一个劲儿地单曲循环,可能是怀旧,可能是想起了过去刻骨铭心的场景,也可能是为了压制自己乱撞的情绪。已经烂熟于心的歌,却一遍接一遍地听下去,恍惚间,既不知道自己在听什么,也不知道歌里在唱什么了。无我,也无歌。

不过,成蹊仔细回忆了自己所有的单曲循环症状,真的和心理学家说的不太一样。我单曲循环的原因很简单,沉浸在音乐里无法自拔,在一次次循环中感受与律动相遇的快乐,虽然我早就知道那些临界点到来的具体时间,但依然觉得惊喜和兴奋。

如果这是一种病,那么,我拒绝接受治疗。

(一些视频和音频在这边无法顺畅发布 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