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多子,但善终的却不多,且不说被夺走妻子的寿王李瑁、死于武惠妃之手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还有做了18年冷板凳的唐肃宗李亨……李隆基还有一个儿子,他从小被李亨抚养长大,而长兄如父的李亨却杀了他曾经最疼爱的弟弟,始作俑者正是李隆基。
从闲散王爷到扛起反叛大旗
李璘,是李隆基第十六子,生母郭顺仪早亡,很小就被李亨抱去抚养,李亨非常疼爱这个弟弟,夜里经常抱着他入睡。据说李璘相貌丑陋,眼睛还有一点斜视,但从小聪明好学,李亨很宠爱他。但这一切,都毁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命李璘接管巴蜀之地,李璘奉命马不停蹄地赶往江陵。江陵是军需中转地,李璘到了之后做了一件让李亨十分忌惮的事——动用大量军需招兵买马。有人说李璘是为防范叛军最准备,但在李亨眼里,他动机太不纯了。
李璘似乎也不打算装下去,他集结了很多谋士,拥兵自重想要图谋江东。此时的李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李璘如此种种,岂能让李亨安心?于是他马上下达一纸调令,让李璘回到蜀中太上皇的身边,老实做个乖儿子。
但是,李璘拒绝了。李亨立即采取行动,让人严密监视李璘动向。至德元年十二月,李璘率师南下,吴郡太守李希言发了一封书信,因为出言不逊,被李璘抓住把柄,进而起兵造反。
此时叛军还没剿灭,自家后院又起战火,不过李亨还是战胜了李璘,最终他被唐将皇甫侁捕杀。但是,李亨却认为皇甫侁犯了先斩后奏的罪过,对其不但奖赏反而终身不予录用。李亨对李璘,究竟是怎样的感情?造成兄弟反目的原因,又是什么?
兄弟反目,李隆基是始作俑者
1、李璘好高骛远,想要趁机分杯羹
李璘若是有才干,他谋反也就算了,但是李璘的手段实在是不堪一击。当他顺流而下想要施展军威时,被北岸旌旗招展的官兵吓傻了。实际上李亨没有多少人,他不过让将士们每人聚两个火把,再加上利用水面的倒影,让李璘误以为官军很多。等到李璘反应过来时,已经第二天白天,错失了良机。
此外,李璘的政治队伍不够团结,均是一帮乌合之众。其中大将季广琛更像是一跟墙头草,对于朝廷的招安十分动心。于是他秘密召集诸将,连夜奔走投靠李亨,留下李璘的人马不足一半。最后,李璘在逃亡中被杀害。
2、李亨真的感念兄弟之情?装的!
李璘死后,李亨一幅痛失爱弟的模样,对捕杀他的皇甫侁不仅不加褒扬,反而训斥说:“皇甫侁既然生擒吾弟,为何不送到蜀郡而擅自杀害呢?”于是,李亨撤了他的官职,并且永不录用。
李亨是看着李璘长大的,这样看李亨实在太有人情味儿了。但是,在这不久之前,李亨刚刚下令杀掉了手握兵权的亲儿子李倓,亲儿子都不放过,区区一个异母弟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说李亨真的不认为李璘该杀,那么他又为何在李璘死后,将李璘党羽全部诛杀,一个也都不放过?比起亲情,李亨更在乎自己手中的权力罢了。
3、兄弟反目,李隆基才是罪魁祸首
人性是脆弱的,经不起考验。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恐怕李璘这辈子都会是一个闲散王爷,和李亨的感情必定最为牢固。但是,叛乱打乱了一切,暴露了人性邪恶的一面。
当安禄山反叛,李隆基对朝臣的信任完全坍塌,曾经信任的边疆大将,今日将他逼得家破人亡,所以老皇帝再也不肯相信任何外人,只觉得姓李的才是最可靠的。
于是,李隆基“命诸王分镇天下诸道”,曾有人劝他,这样无异于挑起皇子争端,不利于江山社稷,但李隆基实在是太害怕了,而他的害怕成了皇子们翻身夺权的最好利器。
结语
李隆基不信任外臣,导致皇子争端,而皇子间互相不信任,也让危机加深,恐怕这场信任危机,才是安史之对唐朝最深的毒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