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在家也发纸吗(过年发纸么)(1)

发纸么

作者 | 于淑红

过大年,就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虽然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却格外的饱满,那个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仿佛还是昨天一样。

小时候,最喜欢的大节日就是过年,因为可以有红包,可以有好吃的随便吃,有新衣服可以穿,好多期盼已久的小愿望终于可以能兑现了,怎么能不喜欢……

除夕,这一天我们叫年除意。大针年是农历的腊月三十叫除夕,小针年是二十九,所以除夕是哪一天一般不确定,确定的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大小针,就是大小月。为了农业生产的方便,村里大多是以农历计时看节气搞生产,农历月份的大月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小月是二十九天。

除夕这天,白天,大院子里的节日气氛,已经被萝贝钱儿(挂千)、对联、窗花等喜庆的饰品装扮的比较到位了;过年的食品大饽饽、枣糕、团圆饼、各种青菜、炸鸡炸鱼炸肉炸丸子等各种炸货也制办的比较充裕了;烟花炮竹等庆祝过年必备的气氛烘托神器也都在仓位等点儿了;接下来,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大门口里边地下横着放根棍子,一说棍子是朱元璋时区分乱贼用的,放棍子的是良民,防止误杀,目的是避祸;一说是为了聚财;传到我们这里已经不太清楚原委了,大概是辟邪迎祥的作用,过了初三就收起来了。都弄差不多了,家里的男人用方的木盒端着饺子等吃的、去上坟祭祖,小孩看会儿电视,大家磕磕花生瓜子吃块糖,聊聊天,悠闲的等着夜晚的到来。

天刚一擦黑,大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弄钱粮(一种供祭烧的纸)。裁,先把一刀纸,由原来的一大张裁成大概方方正正的一摞很多张;打,用第三套人民币的大票——十块钱,在最上边一张纸上摁着票子比量一番,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一摞的最上边一张量好了,底下所有的纸就都是钱粮了;转,把打好的所有钱粮,用双手在最上边佛龙着倒腾(手交叉着转所有的纸),弄成所有边角都错落现出为止,像以中心为中心点、以对角线的一半为半径画出的看不出圆点的姬小菊;折,取两三张方纸由左边的垂直角处往右窝出一块折一下,往右翻一下,折一下翻一下,三折后,一个钱粮烧纸就叠好了;堆,八九支钱粮放一堆,一堆一堆的表示各处要上供的数量;放,把一堆堆的钱粮放到各处去,大概所有的门口处(大概是放在门口的里边,里外是以门为参照的。以前大门大都是从外往家里开,所以一般是开向为里,关向为外),各张床角处,灶王爷处,天地处,井边,石磨处,阳沟(排水沟)处,各个需要的地方都要放上。裁钱粮,打钱粮,折好放钱粮,其实一会儿就能做好,只是描述的看着有点繁琐。除了烧纸还叠点黄表纸的元宝,也是烧纸用的。黄表纸比普通烧纸颜色更纯更鲜亮,大概是为了点缀衬托,一般烧纸买很多黄表纸只买一点。

半大孩子跟着大人包饺子,饺子放盖垫上,饺子上边放点黄表纸。因为饺子像元宝,黄表纸是钱粮,上供时一边是热腾腾的饺子一边是烧的黄表纸钱粮,都是对神明的虔诚供奉。饺子有韭菜鸡蛋馅或白菜豆腐粉条馅或是白菜肉馅,一般八点前包好,八点后专心看春节文艺晚会。小小孩,过年什么也不用做,防止做不好添乱,家长也是为了图吉利不想发火打孩子。包好饺子,放支鞭,下点饺子简单吃吃,先垫补下。

一家人看晚会,过一会儿,大人又开始忙碌做饭,做好多菜,大概有十种左右搭配的吃法,十种大概是取十全十美的意思吧,生活中不能满足的,在能满足的场景中补足,以示圆满吧。自家做的肉皮冻割一盘,头一天蒸好的凉鸡肉撕来配白菜一盘,市场上买的灌肉肠切一盘,小葱拌豆腐一盘,土豆块炖炸鸡肉一盘,炖鱼一盘,肉丸子芹菜一盘,莲藕炖肉一盘,麻山药炖鸡肉一盘,蒜薹炒肉。差不多这些,菜很多,根本吃不了,于是从初一开始一天到晚吃剩菜……

大家看着点,11:59菜基本准备好了,有的小孩子睡了再叫起来,穿好新衣服,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守着一桌子好菜,还不能吃。到了十二点开始,大家掐着点一样,咔咔咔齐刷刷开始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整个村庄热闹起来。

鞭炮过后,大人开始下饺子,盛热饺子上供送钱粮。送钱粮就是烧纸,小孩跟着后边各个地方都要磕头,主要的地方如灶王爷处,天地处等处,同时还伴着点香。烧纸就是说的发纸么,听说以前是有纸马,后来只是用简单的烧纸送钱粮来表示,就简化成烧纸就是发纸马。

原来的纸马,可能是手艺人剪好,是给各方神圣去往天庭美言的交通工具,后来简化的送钱粮是给各方神圣的盘缠,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美言路上的一路顺风。神圣有了钱买什么马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由支配,可能更人性化,所以这样来推测,简化版可能是更符合民间的可持续性传承。不知道推测的对不对?

过年不在家也发纸吗(过年发纸么)(2)

发纸么的时候,有好多念词,如在灶王爷处会一边看着烧纸一边念叨“灶爷爷,上天说好话,给你一些钱花,下凡降吉祥,什么也不缺……”;在床角处烧纸会念叨“床嫲嫲,给你一些钱花,看着大人孩子别咔着……”;在阳沟处烧纸会念叨“邪门鬼祟都走开,各方神圣都进来……”都是祈求幸福安康的吉祥话。不知道别人家是不是也会念这些,小时候问大人,要是不会念怎么办?“那就说,各路神仙给你一些钱花,什么都有了……”

烧纸磕头结束,先给小孩子发红包,然后大家高高兴兴围着桌子开始再吃一波,这才是年夜饭。大人打开一瓶串香白酒,倒一些到酒壶里,把酒壶子放、盛热水的瓷缸子里烫烫白酒喝,小孩来点自家做的红糖兑山楂汁红酒喝,大家共举杯(其实是茶碗)。一夜连两岁,五经分两年,新的一年开始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吃完了再去睡一会儿,三点多快四点了,拿着手电筒走街串巷,一个家族的三人一帮、五人一群,开始男女有别的组团拜年了,爷爷奶奶辈的都需要实实在在的跪下来磕头。“爷爷恁起来的早,过年过的好?”“嗯恁发纸么也起来的刚早吧?”……都是不需要回答或是简单重复就可以回答的吉祥话。大家互相问候互相祝福,不知不觉中情感也得到了维系。

现在的过年,好多人普遍反应没有个年味。在疫情前,一般城里的多数家庭会选择出门旅游过年,虽然是有些费银子,但在有生之年多看看祖国的大江河山也不错,人融到群体中才能多的取长补短,走出去迎进来,把自己的小家照顾好,跟上国家的大发展。虽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能从国家发展中多吸取好的方面,有余力就去完善不好的方面,没有余力为有能力的人打打下手也行,都是为了国家发展的更好、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不管日子过到哪一步,只要没有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于淑红,女,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