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对张曼玉有很大的误解,因她出演过太多文艺作品,塑造过太多清冷、疏离又有一点柔弱无助的女性,故而想当然地认为她本人同样如此。
那天看了电影《阮玲玉》里对演员的访谈,问到张曼玉:“人言可畏,如果你遇到同样的事,会否自杀?”
张曼玉摇头笑道:
“我想我第一个反应,是给人感觉Who care!我不高兴是我个人的事,我一定不会让他们有满足感,让他们知道我不开心,何况自杀?要死,我自己会选择死,但一定不是为了其他人。”
如此勇敢,绝不退缩,我终于明白:张曼玉,她可不是什么软弱的女明星。
张曼玉在《EllE》杂志采访中说,自己的偶像是麦当娜,因为佩服她无穷的精力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
麦当娜的性格是什么?我觉得是爽、飒、独立并且坚强。
带着这种眼光重新去看张曼玉,我发现其实她同样是一个又爽、又飒的人。做出过很多让你感慨“哇,女明星也可以这么猛”的事情。
比如拒绝给合作过的某个女明星颁奖,说时代不同,自己年轻时没她聪明,不够资格提意见。直来直去到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恐怕根本无所谓媒体到底会怎么写。
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被人问到为什么这些年不再拍电影,直言曾经注重数量,现在注重质量,觉得自己是该享受生活的时候了,如果拍烂片还不如回家做饭。
“我期待自己走入片场时,能说出‘哇,我太想待在这里了’,而不是‘为什么我要放弃我的生活来到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鬼地方’。”
我所以为的女明星惯常的委婉和打太极,在张曼玉这里一丁点都看不到。
被问到早年为何参选港姐时,也直言不讳说:“爱慕虚荣喽。”
年轻时的张曼玉,几乎长成了所有女生羡慕的样子。
她生长在香港,但祖籍是上海,所以骨子里带着几分江南女子的婉约韵味。最重要的是有一张略施粉黛,便能倾国倾城的脸。
不到20岁,她去参加港姐比赛,出乎意料的,在那次比赛中拿了亚军和最佳上镜奖,因此拿到了演艺圈的入场券。
那时候的张曼玉,满脸胶原蛋白,虽然有点婴儿肥,但也是美的。那个时代的美女,不像现在千篇一律,即使有一点“缺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以为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对演戏的热爱,就能在娱乐圈顺风顺水。
可事实是,世界并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就对你格外温柔,而很多事情,也不是努力就会有结果的。
刚开始演戏的那段时间,不管张曼玉怎么努力,就是演不好,她的演技也一直被人们诟病,甚至被大家贴上了“花瓶”的标签。
这大概就是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吧。除了硬着头皮前进,根本无路可退。
她开始疯狂的研究剧本。就连一句台词,都要深究其中的含义,用什么表情、语气表达最到位。在拍《警察故事》的时候,干脆拒绝替身,直到被道具砸到头破血流去医院缝针。
一部和刘德华合作的《旺角卡门》,让观众们对张曼玉大大改观,“原来她也是个可以演戏的人!”
确实如此,电影中她扮演的阿娥,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心生保护欲。
这部电影让张曼玉彻底打通了演戏的任督二脉,王家卫也成了张曼玉的伯乐。
多年以后,张曼玉这样表达对王家卫的感谢之情,她说,“在遇见他之前,我一直以为演员就是作反应,遇见他之后我才发现演员是需要进入角色里面的。”
此后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惊艳了时光。
她是《阿飞正传》里果敢痴情的苏丽珍
也是《花样年华》里与梁朝伟想爱而不能爱,把旗袍穿到极致的苏丽珍。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这句经典的台词,配上那首经典的爵士乐,是不是一瞬间就被拉回了电影里?
是风华绝代的阮玲玉。
是《新龙门客栈》里风骚泼辣的金镶玉。
是《青蛇》里那个不谙世事的小青。
还是《甜蜜蜜》里,那个坐在自行车后座的阿翘。
2004年凭借前夫阿萨亚斯执导的《清洁》获得戛纳影后的时候,直接在领奖台上说,要感谢自己的前夫。 她在里面扮演一个摇滚女歌手,这部电影算是开启张曼玉“第二人生”的一个契机。
别的女明星往往会对于“失败”的感情避而不谈,怕媒体大做文章。
张曼玉却不觉得这是失败,别人怎么写,别人怎么看她不关心,她在乎的是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都说四十而不惑,张曼玉却在40多岁的时候,玩起了摇滚。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去尝试了,然后失败了,是经历,但不去尝试,就是一种遗憾。
张曼玉从一个音乐小白,一步步认真学起。她真的很认真,认真的近乎有点执着。有一次,她因为听了一首《安河桥》,竟然大老远跑到北京去找宋冬野,和他讨论音乐。
据说也是宋冬野牵线,让张曼玉在上海草莓音乐节上,献上了自己的音乐处女秀。了解音乐的人都知道草莓音乐节的分量,而“音乐小白”张曼玉竟然还作为压轴嘉宾,这自然引起了不小的非议。
当时不少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去看待这场演出,最后结果并没有反转,张曼玉唱歌真的变成了“热闹”。
她摇滚范儿十足的出场,没想到一开口就让观众听跪了.....是的,她跑调了,嗯...换一种说法是,那首摇滚版《甜蜜蜜》根本没在调上.......
那段时间,就因为这件事,各种讥讽的声音不绝于耳
你还是回去演戏吧!别出来丢人了
你有什么想不开的,要来唱歌?
一首歌没有一句在调上,确定是在唱歌吗?
听到这些质疑声,张曼玉当然很难过了,但如果就这样被打倒,那未免太弱了吧,那些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呀。
所以她挺直腰板告诉全世界:50岁的时候,我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我很骄傲!
几天后,张曼玉又出现在北京草莓音乐节的舞台上,这一次在调上多了。只不过,天公不作美了,北京刮起了大风,为了保证艺人的安全,演出只好被迫取消。
当时工作人员通知了正在舞台上的张曼玉,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忘我的歌唱,直到工作人员上台......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在舞台上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叫我不要唱了,因为上面危险,但我能到旁边唱吗?我不想停!”
2004年以后,张曼玉几乎不再拍电影,很多优秀的导演如贾樟柯、许鞍华等,带着剧本找她,希望她能做女主角。她都拒绝了,仍然要做自己当下想做的事情——生活。
2014年,不拍电影的,50岁的张曼玉,突然跑去做摇滚音乐,参加了草莓音乐节。尽管声音很多且多数都是嘲讽,但她仍然不在乎,自觉实现了梦想,已经很开心。
张曼玉常常说自己是生硬的、直接的、真诚的。
见过她的音乐人宋冬野说,非常欣赏她,因为很有个性。
与她合作过的电影人关锦鹏说,张曼玉比男人还男人,勇敢果决。
我后来开始看她的很多专访,同样认为张曼玉身上最迷人的气质,确然是那份“飒”,而不是大众受她作品影响所以为的迷离清冷。
原来,她从来不是软弱的,怕是非,或怕被人评价的女明星,一直都是想要什么,去争取,而后享受。
张曼玉早年一直被人当花瓶,在她刚出道的80年代,演技毫不出色,甚至常常被人批评不会演戏。以至于拍《玫瑰的故事》时,亦舒要出来说:““我不管她会不会演戏,只要她走出来,我就要看。”
当年风靡香江的“霞玉芳红”四个女性里,张曼玉的演技是被质疑最多的。
但厉害就厉害在,你能看到张曼玉的成长性。
拍《玫瑰的故事》是还让人觉得稚嫩,拍《流金岁月》时,就已经演的出典型的亦舒女郎姿态,至今为止,她在我心里就是蒋南孙。
后来,成就更大,金马、金像拿到手软,还是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双料影后,这是华人女演员最好的成绩。
娱乐圈的女明星,起先拿了一手好牌但打到稀烂的尤其多,张曼玉是少有的,被时光雕琢的愈来愈好的女明星。
我觉得这和她性格里的坚强有关,她有一种越挫越勇的坚强。哪怕演了20多部戏仍被人说花瓶也没放弃,依然甘心情愿在电影里吃苦。
当初演《警察故事》的时候坚持不用替身,结果被钢条砸得头破血流住院缝针,成龙说是她是非常敬业的演员。
后来拍《阮玲玉》,有一幕是要表现躺在雪地里抱孩子的感受。为了让人物看起来更真实,她真的穿着旗袍趴在雪地里,现在已经很少有女演员愿意这么拼了。
所以后来到了和王家卫合作《旺角卡门》里,演技突然就灵光起来,我觉得不意外。量变已经结束,那一刻是质变。正如她自己后来说:“从这开始,我开窍了,决定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事业。””
可是,如果她软弱一点,也许她根本撑不到那个开窍的时刻。
在感情上,同样勇敢。
我近来读到张曼玉的一句话,她说:“只要有家的地方,就会待在家里,家庭对我最重要——还有爱情。”
当时就被她这句“还有爱情”感动。
一个至今仍然是单身,结了两次婚,离了两次婚,谈了N多次恋爱的女明星,没说爱情好苦,没说被男人害得好惨,而是说“爱情对我最重要”。
而且,她和周迅那种“永远期待明天”的无畏并不一样。
张曼玉谈了一场又一场恋爱,仍然享受男欢女爱,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历经了滚滚红尘后的relax。她始终是一个了解自己,并且懂得与自己的好或不好,做和解的人。
大部分人后来害怕爱情,无非是两种。
一种,人言可畏,怕被人说“啊,那个女人,感情总是失败。”不要以为保持单身很容易,光是费功夫和人解释怎么还不结婚就够累的。
另一种,过于看重爱情里的伤,忽略了爱情里的喜。到了分手那一刻,只记得“分手了好失败”,却不记得“原来我们曾经那样快乐过”。久而久之,容易自怨自伤: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不管是那一种,带来的后果都是:挫败。
可我在张曼玉这里,看不到挫败感。
我觉得她从来没把结婚当作圆满,也没把失恋当作失败,更不关心在别人的眼光里,她是什么模样。她爱的,是始终在爱的自己,是去接纳当下的每一种自我。
这种状态,有人或许称之为“乐观”。
但我觉得用“不为难自己”来形容,更为恰当。
张曼玉最不软弱的地方,就是从来不为难自己。
事实上,什么是软弱呢?是始终活在别人的为难里,走不出,逃不掉。当年的阮玲玉就是缺少一点张曼玉的“飒”。
我近来看《马瑞芳点评红楼梦》,70多岁的她,说了一句过来人的肺腑之言:人呢,如果自己不为难自己,就没有什么能够难住她的。
然后又想起刘瑜的那句: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突然有点庆幸:还好张曼玉不是什么软弱的女明星。
我想,从不因外界的困厄而为难自己的张曼玉,如今应该是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