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着在德国短暂的留学生活经历,前段时间上海掀起全民学习垃圾分类热潮,家中男女老少一起上阵的时候,笔者却十分淡定。全球垃圾分类最严格的国家都待过了,我怕啥?

更何况,从表面上看,上海的垃圾类别和德国颇有可比照之处。德国居民楼下通常摆着四种垃圾桶:蓝色的纸类垃圾(Papier)、黄色的包装垃圾(Packung)、棕色的有机垃圾(Bioabfälle)和黑色的剩余垃圾(Restmüll)。

望文生义,笔者第一时间下了简单的判断:上海的“可回收垃圾”等于德国的纸类加上包装垃圾,而“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别等同德国的有机垃圾和剩余垃圾,恰好颜色也对应,完全可以无缝衔接。

7月1日,沪上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时代。当笔者在梅雨连绵中拎着几个垃圾袋下楼,却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划分标准中德并不相同;将湿垃圾从塑料袋中倒出的要求比德国更严格;可回收垃圾桶空间容易爆满;过了指定时间段楼下垃圾桶就消失了……

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德国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已经从1990年的15%攀升至2018年的68%。

最为关键的是,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了普通德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如遵守交通规则一样自然。网络上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段子经月不散,这些段子背后既有大家养成新风尚的热情,却也有怕闹出笑话的担忧。

一项举措的推广,需要在至微小处做到合理贴心,方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在这里列出德国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的6个细节,一窥培养习惯的土壤。

细节1:不同大小的垃圾桶

在实际操作中,居民会发现要扔的湿垃圾通常只有一小袋,有害垃圾更是罕见。而可回收垃圾大多是体积很大的包装盒,垃圾桶很快爆满。

如开头所言,德国几乎每个居民楼都摆着四色垃圾桶:蓝色的纸类垃圾、黄色的包装垃圾、棕色的有机垃圾和黑色的剩余垃圾。

在多数地区,蓝色和黄色的垃圾桶体积最大,接近棕色和黑色垃圾桶的两倍。部分地点还会额外多配置几个蓝色和黑色垃圾桶。这显然考虑到了包装垃圾和剩余垃圾的相对体积。

德国的垃圾分类方法(德国垃圾分类的6个细节)(1)

蓝色和黄色的垃圾桶体积更大

相应地,垃圾车前来清运的频率有差别。纸类垃圾和包装垃圾每两周才清理一次,而有机垃圾和剩余垃圾是每周一次。

细节2:万能答案“剩余垃圾”

笔者在德国生活期间,较为严格地执行“纸类垃圾”和“包装垃圾”的分类,但对于“有机垃圾”处理较为随意,通常只是把一切与食物相关的垃圾归类为有机垃圾,其余的扔进“剩余垃圾”。

棕色和黑色的这两个垃圾桶,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上海,都是最难的一道选择题。

只是,相比起 “干垃圾”,德国的 “剩余垃圾”更像一个万能答案: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扔哪里,那就扔进剩余垃圾吧。

这对于犯迷糊的垃圾分类“差生”来说,是一个很贴心的选项,减少了“猪大骨”和“鸡骨头”之类的琐碎知识点,也规避了犯错的心理压力。

细节3:回收空瓶退押金

瓶子在德国垃圾分类体系里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不进入黄、蓝、棕、黑四色垃圾桶。居民在购买瓶装饮料时,根据瓶子的大小支付0.08至0.25欧(约合0.6至2元人民币)的押金。

每个超市都设有空瓶回收机器,投入空瓶后即可退回押金。虽然金额不大,但也足够成为喝完水后把瓶子带回家的动力。

德国的垃圾分类方法(德国垃圾分类的6个细节)(2)

居民正在将一框空瓶退回机器

在德国,你可以经常看到居民连框买下一打矿泉水或啤酒,全部喝完后将空瓶原样装在框里带回超市。空瓶回收机器上面是投入单个瓶子的入口,下部则是可以整框放入的入口。

不收取押金的玻璃瓶在居民区有指定的回收箱,有“绿色玻璃”、“棕色玻璃”和“白色玻璃”三个入口。由于扔玻璃时难免砸出响声,该回收箱通常在夜间上锁。

德国的垃圾分类方法(德国垃圾分类的6个细节)(3)

三色玻璃回收箱

细节4:超市收银台的电池回收盒

废旧家电、电池等有害垃圾产生频率很低,德国平时不在居民楼下设有害垃圾桶。

超市在德国垃圾分类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刚才提到的空瓶回收机器,每个超市也都会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盒。即使你去非常小的便利店购物,也会在收银台附近看到一个。

德国的垃圾分类方法(德国垃圾分类的6个细节)(4)

大小超市都在显眼处放置废旧电池回收盒

细节5:大型垃圾清运日历

那么,废旧家电又怎么处理呢?德国住户们每年都会收到市政厅印发的“垃圾清运日历”,了解自己所在街道集中回收家电、家具等大型垃圾的日期。

在指定日期之外,居民也可以打电话预约工作人员前来收集,并在夜间将大型垃圾扔出,次日便会被清运走。

德国的垃圾分类方法(德国垃圾分类的6个细节)(5)

德国家家户户都会收到每年的垃圾清运日历

细节6:扫空餐盘

最后一个细节看似与垃圾分类无关。笔者在德国高校食堂注意到,许多德国学生进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用一片面包蘸光盘子里的酱汁吃掉。这固然有西餐和中餐(尤其是川菜等菜系)本身的差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德国居民的低垃圾生活方式。

在网购和外卖蓬勃发展的上海,生活垃圾的产生速度远超德国城市的负荷,一周至两周才清运一次的垃圾桶更是难以想象。上海的垃圾分类进程,注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