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变则通畅变中求富(丁俊贵之穷则变)(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蕴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事物到了窘困穷尽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之后才能长久。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

如果一味因循守旧而不思变化,就只能僵化致死。

如果能够因应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就可以绝处逢生,立于不败之地。

一、认知决定你的人生追求。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敢于抛下眼前的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

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追逐梦中月、镜中花,还是甘于为五斗米折腰?

每个人的答案不同。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物质无足轻重,精神至高无上。你视之如珍宝,我弃之如敝履。

年少时,我们都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芒。

成年后,有人继续追梦,有人向现实妥协。

认知不同,人生追求不同。幸福与否,全凭自己定义。

心无旁骛地追求心之向往,义无反顾地坚持从吾所好,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并不认可,但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有人喜欢月亮朦胧,有人喜欢面包实在。

认知不同,难以相融。与其辩解,不如尊重。

你不必小心翼翼,活在别人的认知里;你也不必指手画脚,去评判别人的幸福。

无论哪种人生排序,努力才是唯一的解药。

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对这些人必须非常容忍,非常耐心才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付出感,是他幸福的源泉,把快乐带给他人,把悲伤留给自己。

认知不同,为人处世不同。有人助人为乐,有人精致利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成功与否,每个人的定义不同。认知不同,人生选择不同。

有人追求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有人追求闲云野鹤,独立自由。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在选择生活。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喜欢的方式活着,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每人各有活法,旁人无权干涉。活法不分高下,自己喜欢就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你是为心中的火而活,而不必考虑别人眼中的烟。

无论是仰望星空,还是脚踩大地,努力追梦的人都很美。

二、自律不痛苦,刻意自律才痛苦。

相比起“愚蠢 懒惰”,“愚蠢 自律”的破坏力更大。

它不仅会让人以加速度偏离正确的轨道,而且会对人的心理能量,造成很大的消耗。

方向错了,跑得越快,错得越离谱。

“反人性”的自律,只会让人在无尽的自我对抗中,消耗能量。

“反人性”的自律,只会让人得不偿失,越活越累。

追求理想的路上,光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自知之明。

如果你是游鱼,就不要与雄鹰争锋;

如果你是草木,就不要与猎豹比先。

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领域,我们要做的,是在对的赛道上发力,而不是一边偏航,一边死磕。

一个人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否则,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费。

当我们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的时候,很容易忘记时间存在,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需要和内在的感受对抗,就可以达到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

当我们的智慧和内在的感受相调和,所做出的行为与价值观一致时,我们才能克服情绪,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顺应天性,去做一件事,无需外界施压,自律自然会水到渠成。

因为发自内心想要,所以愿意克服一切困难;

因为打心眼里认同,所以能把坚持变成享受。

高级的自律,不靠外驱,而靠自觉。

能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自愿,是主动,而不是被逼着去做什么。

我们必须用合理的方法,养成自律的习惯。

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

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做出决定前,不妨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找准努力的方向。

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和天性对抗。

真正的自律,内在层面的驱动,一定是高于外界力量的要求。

当你尊重内心的想法,你才会愿为之投入全部精神力,把它做到最好。

要完成一个宏大的理想,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十分重要。

做好自己能掌控的小事,你才能找回对生活的的控制感。

把长期的规划,拆分成精细的目标,方能各个击破,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习惯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让一个人以最少的消耗,完成更多的事情。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自律的行为,变成习惯。

比如下班回家后,做一个小时运动。吃完晚餐后,看一个小时的书。

当我们长期坚持某样动作,养成自己的习惯模式,就能自然而然地把自律和生活融为一体,迎来成长和蜕变。

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

诚然,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自律是一个人脱颖而出的资本。

但真正的自律,不是迫于外界压力,做违心的事,而是顺应天性,自我驱动着向前。

三、坚持行动,养成习惯。

听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毕竟道理听再多,那也是别人的。

只有把道理化为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人生才能真正改变。

1、道理听再多,也不如行动起来。

吃过,才知道是酸甜,还是苦辣;穿过,才知道鞋子是合脚,还是夹脚。

要想真正掌握一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听过再多道理,只有先做,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边行动边思考,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勇往直前。

做了,或许还有一丝成功的机会;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别想太多,行动起来再说,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习惯,是一种动力。

习惯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能让你坚持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很久。

若是你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运动,却又渴望丰富自己的头脑,健壮自己的身体。

那么只要你能坚持二十一天,将读书和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的力量能够推着你继续前进,习惯是克服惰性最好的法门。

那些优秀的人并不是毅力多强,天资多高,只是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

要改变一个人,变化他的气质,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会变成一个人的性格,进而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3、习惯,可以改变人生。

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并且学会了,但仍要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沙子虽然小,但是多了也能成山成塔;狐狸腋下的皮毛虽然少,但是积累的多了,也能成皮裘。

习惯最大的力量就在于此,每一次的改变虽然很小,但是架不住日日夜夜,绵绵不绝。

四、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1、只爱听好话的人,必将遭受愚弄。

一个人宁愿听一百句美丽的谎言,也不愿听一句直白的真话。

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也乐于接受那些阿谀奉承,而抵触刺耳的真话。

殊不知,夸奖与赞美,很多时候是铺满鲜花的陷阱。

只说好话的人,常常是对你别有企图;一旦你失去利用价值,他们便立马翻脸,甚至将你踢到一边。

一个人谎言听多了,心智就会被蒙蔽和堵塞。

多听真话,学会明辨是非,才能看清人心,永远保持一分清醒。

2、自私自利的人,没有好下场。

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

利益之下,最能见人心。

人性中最大的恶,就是拼命追逐钱财和权势,最终泯灭良知,沦为野兽。

名利冲昏人的头脑,让人比可怕的动物还冷血。

过度贪婪,拿做人的原则去换取利益,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世间万物都有因果,不择手段地获取利益,最终也会为利益所累。

一切没有底线的逐利行为,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利益面前,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守住良知,是做人的基础,更是立世的根本。

3、心怀嫉妒的人,注定害人害己。

不要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蛇会腐蚀你的头脑,毁坏你的心灵。

见不得他人好,只会让自己变得狠毒,最终害人又害己。

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

这块灼煤,灼伤了发现美的眼睛,也扭曲了萌发善的心灵。

事实上,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过嫉妒别人的时候。

他人优渥的家庭条件,卓越的业绩,突出的外形或者受人欢迎的性格,都有可能曾让你眼红不已。

一旦放任嫉妒之心,就会做出极端行为,扎伤别人,也刺痛自己。

嫉妒是人性,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则是修养,我们无法压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

人生没有可比性,与其盯着别人,不如专注自己。

当你懂得欣赏包容时,内心才会清明坦荡,生活也会多些温暖与善意。

当你见识过人心的变化莫测,就不会再高估关系。

等你看清人性的贪痴嗔怒,也就不会轻易堕落沉沦。

丁俊贵

2023年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