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这天,有网友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发在群里,其中有“茱萸”云云。我忍不住问了一句:茱萸是什么?你见过么?网友很不高兴地反问:“遍插茱萸少一人”你都不知道么?那是王维的名诗,特别是因为选编进了语文教材,而且是必背篇目,自然要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问题是,唐朝的王维在重阳节插茱萸,跟我们现在过重阳节有什么关系?你不要说插茱萸,就是连茱萸都没有见过,你写重阳诗也来一个插茱萸?看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动笔为文,生搬硬套,都是通病。

我从小生活在乡间,对山乡的花草树木应该是熟悉的。特别是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对于山中的草木野果,可以说非常了解。可是,对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遍插茱萸”,从当学生到后来当老师,读到此句,都会对茱萸感到陌生。说实话,我从来不知道山上哪种植物叫茱萸,是不是我生活的乡间,就没有茱萸这种植物呢?可是,经过查询,又说茱萸在江西也有分布。我怎么就从来没有见过茱萸呢?话说,真正见过茱萸的人,又有多少呢?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1)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最早可能见于《西京杂记》,后来,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也有记载,可能是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唐诗中,重阳节插茱萸的诗句最多,宋诗中也有不少。在元代以后,在诗文就很难见到重阳插茱萸的习俗,时至今日,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早就被彻底抛弃了。

在古代,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可能与驱疫辟邪有关。现在看来,端阳、重阳,都带有一个“阳”字,似乎是寓意吉庆。事实上,恰好相反,古人认为端阳、重阳,都不是吉庆之日,而是会招致灾祸,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凶日。看来,节日与吉日,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重阳登高的习俗,就是为了登高以辟灾祸。因此,古代过重阳节,一定不会有今天这种喜庆热闹的氛围,而是心怀不安,小心招灾惹祸。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2)

作为驱疫辟邪之物,重阳插茱萸,可能还是取其辛香之气。跟端午节挂菖蒲艾草类似。随着社会发展,人在自然面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在特定时节中对灾祸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弱化,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哪有什么灾难,有什么好怕的?驱疫辟邪的习俗就会渐渐淡化。

现在,端午节挂菖蒲、艾草的习俗依旧流传下来,饮雄黄酒,因为雄黄有毒,人们抛弃这个习俗也才是近几十年的事。可是,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则早就不存在的。这可能就是我们对茱萸感到陌生的重要原因。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风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重要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事实上,古代一些重要的节日,都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比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比清明节还要重要得多。可是,寒食这个重要的节日,今天还有谁会去过这个节日呢?现在,插茱萸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也就毫不奇怪了。

顺便说一句,重阳敬老的习俗,是现代人造出来的新民俗,追根溯源说起来,距今不到40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