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语,即雷州话,是雷州半岛的主要方言。讲雷州话的人约有四百多万,主要分布在海康县(现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郊区,以及廉江市、吴川市的小部分。雷州话源于何方,生于孰地?有专家作过考证,它生于福建,源于闽语。2002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江泽民同志作序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汉语语言文字基本知识读本》是这样记述的:汉语十大方言中的闽语集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以及广东的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分为闽南、浦仙、闽东、闽北、闽中、雷州、邵将等八片。”那么雷州话又是如何从闽语中演变过来呢?著名的雷州话研究专家蔡叶青先生曾写过《雷州话源流考》,其中记述:雷州三县人民通谈的语言是“东语”,(明万历《雷州府志·民俗志》和清康熙二十六年编纂的《海康县志》记载)即现在的雷州话,“与漳、潮大类”,即从语感上可辨知“东语”跟闽南的漳州话与广东的潮州话大体上相同。“东语”当时又称为“客语”。东语和客语的命名和别称,跟雷州人文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互相吻合,人们可以据此析出雷州话的来源。从地理上说,漳州和潮州都在雷州之东;从历史上说,讲雷州话的居民大多数是祖辈于中古时期从福建的闽中、闽南移居来雷州的“客人”。由于成千年的历史演变,移雷的闽人逐渐由客变主,与漳、潮大类的“东语”或“客语”,便发展成为三县(遂溪、海康、徐闻)九所乡落通谈的雷州话。之所以称为雷州话,是因旧时三县九所属雷州府,故称。……更确切地说,雷州话的祖宗话是古代闽语的莆田话。有两点可说明:一、雷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是莆田移居而来的;如雷城天后宫的门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可为证。二、雷州话在语言上与漳州话、潮州话和莆田话比较,更接近于莆田话。那“东语”是怎么从古莆田话流变为雷州话呢?主因有两个:一个是受官话(即中州正音)的影响,大量的官兵是讲官话。另一个是受读书音影响。即在书面上和口头上受中州正音的影响。因为当时的读书音与官话差不多是一致的。这也是雷州话文白异读的主要原因。此话下文再具体叙述。
摄于 雷州西湖 古村西
雷州话,有人称为“黎话”,早期流行于粤西地区的粤语和雷语的结合部,这种称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何有此说法?少数民族黎族之语?风马牛不相及,“有何于雷州话哉”?明《雷州府志》曾云,“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且早已消失,与“东语”—雷语何关?雷州话就是汉语方言中闽语的次方言。没有任何典籍、文献、述著称雷州话为“黎话”。所以把雷州话称为“黎话”是极大的误会。旧时讲雷州话的人听到称其为“黎仔”、“讲黎话”,唱“黎歌”甚是反感,感到是受欺视和鄙夷。确实也有这种心态的异类语言者。如粤语区称讲外省话的打工仔为“捞仔”、“捞婆”,称讲雷语的人为“黎仔”。当然绝大多数人并无恶意。
其实,许多人不明白这里“黎话”的意思。“黎者,异我之语言也!”粤西一带操粤语的人群多称“雷话”为“黎话”,而讲雷州话的人也称讲粤语以及外省语言的人为“黎仔”,讲“黎话”。过去外地嫁到雷语区的妇女,现在农村都称其为“黎母”、“黎婶”等等。现在雷州半岛农村有人外出工作娶回讲广州话或普通话的姑娘,村中的群众就传,谁谁讨回一个“黎黎娘”,娘不识讲亻赤(咱们)的话,是讲“黎”话。外地到雷语区打工的人,也被称为“黎”仔,如说:“这工太重,要请‘黎仔’来做”。所以你也“黎”,我也“黎”,不仅是雷州半岛的人“黎”。说到底,不管是操粤语或雷话,都是汉语方言,绝无上下之分。
由于时代变迁,人员流动性大,讲雷州话的人群纷纷到外地城市打工或居住,听人称“雷州话”为“黎话”,往往也自称讲“黎话”。有的甚至不承认自己是讲雷州话的。如一次笔者问湛江一个商场服务员:“小妹,你是讲雷州话?”对方答:“我不是讲雷州话,我是讲‘黎’”。这里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自己不是现在的雷州市(原海康县)人,二是不知“黎话”为何意。
上面谈到,由于古时教学用中州音,即当时的官话,所以在雷州话中形成了文白两读。所谓文白两读,文即字面音(读书一种音,主要读古书、古诗),白即口语音(平时讲话一种音)。如“知”字,平时讲话用“哉”音,象“知道了”的“知”,一般说成“哉”音,如称“知识分子”的“知”,一般读“支”或“智”。这不同于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意思。据统计大多雷话用字都有文白两读。雷州话这个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雷州方言志》编著者蔡叶青先生认为:据史志记载,在教学上用中州音读书自北宋宰相寇准贬雷州时开始。《遂溪县志·流寓志》就是这样记述:“查遂境话语,皆习乡谈,惟读书则与中州音相近,听之历历可析,与说话迥殊。询其所由,佥称寇莱公寓此,亲为口授,后来教育者循习递传,至今不改。”第二种,徐闻陈堪进先生在《雷州方言拾趣》一文中不认可第一种观点。认为:雷州人的祖先都是从闽迁居来的,既带来闽语中的口头话,也带来书面语。
摄于 雷州西湖 古村西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实际并不冲突。文白异读这种现象许多方言都有。闽南语就是一种。中央电视台播放闽民俗文化学者用本地字面音读古文古诗就类似普通话,而不同于平时的讲话。它的形成和变化也应该是官话,即中州音所影响,而雷州话为闽南语次方言,其文白两读的特点源于闽语影响也顺理成章。寇准为北宋宰相、大文豪。被贬雷州,期间,对雷州半岛文化影响之大之深可想而知。据志书记载,他到雷州后,大力推广中原文化,进一步强化规范教育,尤其注重读书官话即中州音的推广。逐步形成雷州特色的文白两读的特点。雷州话的文读更接近于现在的普通话。也许就是外省人说,讲雷话的人比讲粤语的人讲普通话更准些的原因吧!以上两个观点归结起来,文白两读都是受中州音即官话影响而形成。只是先源于闽,后规范于寇公贬雷。根据史料记载,这种情况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的战国。央视十套“汉字五千年”专题节目,就引证当时的楚国是“越人说越,楚人说楚,君子说雅”。意即当地人平时说自己的方言,而读书人即读统一的官话,相当现在的普通话。
雷州话按正字音,即文读音教学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在书塾读过《三字经》、《幼学琼林》之类少儿启蒙读物的那一辈人都很了解这种情况。解放后,逐步推广普通话,现在再也不用雷州文读音教学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人认为用雷州话文音读书是一种倒退,其实这是一种无知。上面也说过,雷州话文音更接近普通话,更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其次更有利于对雷州半岛群众进行精神文明的教育。比如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后,祖父母、父母及邻居要他们读读报纸或什么文章公告,这些孩子就不能用雷州话给他们朗读和解释。在中、小学阶段教生字生词时,用普通话教完后,顺便读一下雷话文音有多好啊!从中央电视台上看到,《远方的家》节目中有一些地方中小学就设方言和民俗文化的选修课。三更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市政府不是批准雷州话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专家们都有了共识,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化,就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交流,但没有方言,就没有祖国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两者皆不可偏。如不保护好雷语,哪有群众喜闻乐见的雷州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真正懂得文白两读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很少了。社会发展,我们只能顺其自然。现在是文白混读的居多。不过由于文白两读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仍遵循着一定规律和法则流行着。那么现在什么情况下要文读呢?根据专家的观点和本人体会,如下几种情形必须用字面音即文读:一是朗读古典诗文。比如你读旧体诗,如不按字音读,就读不出平仄,没有抑扬顿挫和音乐感,更不押韵。二是人名。三个字姓名,姓可文读也可白读,但名字必须用字面音,否则登记或称谓会造成混乱。如蒋介石的“石”字应读“饰”音,而不能读“上”(白音)。二字姓名,姓一般也文读。绰号则用白读。三是庙宇寺观、府第、商号名称和亭台楼阁的匾额对联。如“福田寺”的“田”字,应读“填”音,而不读“藏”。四是汉语成语。五是外语、少数民族语音译的地名人名。如“西班牙”读“丝班鸦”、“路易斯”读“鹭易斯”。其余视情况或习惯而读。如“上海”的“上”应读“尚”音,不读“樟(白)”音,“树立”的“树”读“示”音,不读“秋”。雷歌、雷剧、民歌则视雅俗、平仄、押韵等情况而用,但多读白音。
现在汉语普通话不存在入声字了,只是分为“阴平、阳平、上、去”,而古汉语的读音则分为“平上去入”。雷州话仍保留着古汉语的读法,保留着入声字。如数字中,就有一、六、七、八、十等五个就属入声字。说明雷话是汉语中的一块活化石。当然保留入声字的方言还有许多。据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统计,江南、华南大多数方言及内蒙西南、山西一些地区仍保留和使用入声字。如毛主席填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就用入声字押韵。其实用雷州话的文读音写旧体诗词更易掌握,朗读古典诗词,尤其押入声韵的词,更顺口流畅。
雷州话同时保留着一些字的古读音。如“斜”字,现代普通话读“xié”,古汉语则读“xiá”(唐代读“siá”),雷州话读“xiā”,(同“城”白读),上海方言现在也是这样读。唐诗”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青山郭外斜”等诗句的“斜”字都应读“siá”或“xiá”才押韵、和谐。
摄于 雷州西湖 古村西
另外,雷话有着大量的方言语汇。这种情况许多方言都有。如粤语方言就有很多。如“好架势”、“甘巴蔽”、“好肉酸”等。雷州话口语,就大量使用方言词汇。如小孩玩耍,就说成“侬仔顶童”,没本事说成“无才调”等等。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有兴趣者可看蔡叶青先生编著、吴茂信先生校订的《雷州话方言词典》及陈大进先生编著的《雷州话实用字典》后部份,即陈堪进先生的“雷州方言拾趣”。
与其他一些方言一样,雷州话内部也有许多区域性区别,一般来说以雷州古城为中心半径三四十公里内为标准音;西部沿海,即北部湾沿海至琼州海峡沿岸地区有部分字是一种特殊发音。如这一带的人往往把“是”说成“地”,把“四”说成“帝”,“新”说成“颠”,“师”说成“猪”。一次一个熟人对我说:“星期四,我校调来一个新新老师。”按他的口音,说成“丁期帝,我校调来一个颠颠老猪。”雷州市东南沿海一些地方又有一种发音,如“菜”说成“赛”,“葱”说成“珊”,“七”说成“设”。一次一个邻居对我说:今天“珊”和“赛”都是“设角钱斤”。用雷城音说应是“今天葱和菜都是七角钱斤”。此外,徐闻县内大部分地区除具有西部沿海地区的口音外,还受海南话影响很大。遂溪县北部和廉江市的横山、安铺一带雷语区部分字又是一种发音。如这一带讲雷州话说“三”、“四”、“心”都是舌头顶着前齿发音,而雷城话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蔡叶青先生编著的《雷州方言志》有专论。
雷州方言随着时代和其他语种影响在逐步发生变化。但为了规范方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部门应积极给予引导,使其遵循一定规律去发展。现在雷语和粤语交叉地区,如湛江市区、遂溪、廉江一带的人,讲雷州话时,名词几乎用粤语,这是一种怪异的语言。香港是粤语和英语同时使用的地方。讲粤语时,只是难翻译的或为增加趣味的个别语词才插进英文。广州是粤语为主,多种语言混杂的地方也没有这种现象。我们有关部门应予引导。
摄于 雷州西湖 古村西
如何保护这一已挂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建议:
一、学习福建等方言区,在中、小学里设方言、民俗文化选修课,大学的语言文学系,如湛师列项研究雷州方言和雷州风俗文化。中、小学教生字词时,在熟悉普通话的基础上,对照一下雷州音。
二、保留和增设雷语广播电视节目。类似珠江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的做法。雷语是湛江地区主要方言,怎么能只用粤语方言而忽视雷州方言呢?公共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公共场合,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应同时用普通话、广州话、雷州话广播有关信息,使来自雷话区不懂其他语种的老百姓也能听懂,不至误事。
在这里我向为研究雷州方言而付出毕生精力的蔡叶青先生,为雷州话研究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宋锐、吴茂信、陈大进先生以及遂溪县河头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此文不是学术专著,只是“漫话”。漫者,随便也。谬误之处,敬祈指正。
曾人鑫
2012年4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