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说中,项羽、樊哙、吕布、薛仁贵都用长戟,演义小说还明确写着吕布和薛仁贵用的都是方天画戟,甚至有演义说薛仁贵用的方天画戟就是樊哙用过的,流传到唐代之后,被薛仁贵的老丈人拿来当顶梁柱,可谓是暴殄天物。
咱们今天不说樊哙战斗的秦汉之交用的是卜字戟还是钺牙戟(也称月牙戟),怎们就来聊一聊两尖四刃,三尖三刃,五尖三刃,到底哪一种是方天画戟?以及吕布薛仁贵用的方天画戟几尖几刃,哪部电视剧里演的对?
在具体讲述长戟的演变过程之前,怎们还是先来看看这几位历史名将在电视剧用戟是什么样的:
在正史中,吕布用过长矛跟李傕郭汜打过仗,捅了郭汜一矛,没捅死,最后被李傕郭汜联手打跑了:“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汉末英雄记》”
史料记载,吕布身边一直放着戟。当年吕布自认为击败刘备有功,派陈登陈元龙向曹操要官,结果曹操没给:“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拔戟斫几。《三国志·卷七》”
辕门射戟也确有其事,这件事《三国志》中也有记载,而且《三国志》里还记载了另一位用戟名将典韦:“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卷十八》”
典韦不但有八十斤的近战大铁戟,还有能够当飞刀标枪使的飞戟,十步之内百发百中(所抵无不应手倒者)。这样看来,典韦至少会用三种戟,因为曹操笑纳了张绣的婶子而被突袭,典韦的兵器又换成了长戟:“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这就是说,典韦长戟横砍,一下子能斩断十多杆长矛,如果没有钺(月)牙,是做不到的。
同样的道理,吕布能拔出戟来砍桌子,也说明他用的不是卜字戟,因为那样的话,小枝就会钉进桌面。
就连曹操也是用戟高手:“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跳墙)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看来曹操虽然其貌不扬,但是胆量和身手都是不错的,就连箭法也高人一筹:“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除了吕布、典韦、曹操,董卓身边也放着手戟(飞戟射吕布不中),太史慈背着的短戟还被孙策抢去过。
但是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当时的戟已经有钺(月)牙了,但这钺牙是一个还是两个呢?用今天的力学原理推算,应该是两个,因为一面钺牙飞出去会跑偏,是当不得投掷武器的。
说完了三国名将,咱们再来看看薛仁贵。
薛仁贵却是用长戟的,这在新旧两唐书中均有记载:“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
但是薛仁贵用的,已经绝不可能是卜字戟和单月戟,因为已经有壁画和出土文物证明,唐朝已经皇家仪仗队普遍装备“井字戟”,而且戟杆描金画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方天画戟”。方天,取义于双月五尖四刃(枪尖两刃,双月两刃),暗合阴阳五行四象。画戟,是为了华丽庄严,但是武将上阵会不会追求花哨,就很难说了。
虽然井字戟,也就是我们说的方天戟在唐朝以后已经比较常见,宋朝《武经总要》也有记载,《明史》《清史》也与记载用戟名将,但是薛仁贵却绝不可能用樊哙的长戟,原因很简单:秦军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用的都是青铜或者铁制的卜字戟,也就是戈矛的组合。
青铜时代,兵器不是锻造而是铸造出来的,比如欧冶子,是“铸剑”而不是“锻剑”,也就是说,当时的兵器都是用铜锡铅混合融化后倒进模具,冷却后再打磨的。青铜兵器的强度远不如锻造的铁器,所以当时兵器形制不可能复杂,士兵乃至将帅装备的,就是长度有限的青铜剑和只能刺的矛和只能啄的戈。
古代兵器发明家把矛戈组合,就成了卜字戟,也叫戈戟:矛尖双刃,戈两面开锋,可推可拉可啄可刺,极大地提升了步兵战斗力。尤其是对付战车的时候,威力无比——可以像后来的钩镰枪一样钩马蹄子。马倒车翻,敌方主将也就完蛋了。
随着锻造工艺的发明和创新,以及钢铁冶炼方法被掌握、推广,军队可以拥有形制更加复杂、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方天井字戟也就不算什么稀罕东西了,在宋朝兵书排列的十八般兵器中,戟位列第四位,排在它前面的就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刀、枪、剑。
位列古代兵器谱第四名,戟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兵器进步史,从矛到戈,从矛戈到戈戟,从戈戟到钺牙戟,从钺牙戟到方天戟,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而方天戟之所以后来被弃用,可能是因为打造起来太费时费力,也就只有少数几位名将能用得起了。
在笔者看来,方天戟(井字戟)是古代冷兵器中最漂亮也最实用的,它融合了矛、戈、斧、钩的优点,简直相当于《英雄无泪》里萧泪血手中拎的那口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