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用“哈欠”当关键词,搜索了一下我的中文电子书图书馆,然后发现,在我喜欢的作家里,老舍先生可真是当之无愧的“哈欠王”:一套老舍作品集里,有46处写到哈欠,而且绝对不是敷衍了事的写。搭配的形容词包括“酸懒”、“徐缓”、“长大”、“疲倦而又痛快”,还有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像要把一条大街都吞吃了似的”。此外,他老人家对打哈欠这事,应该也没什么心结:不止反派打哈欠,正面人物也打,家里班上大街车站,都是能打哈欠的地方。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1)

与老舍倾注在描摹哈欠上的生花妙笔比起来,其他一些也算著作等身的大师,就完全瞠乎其后了,要么不提,要么作为diss的靶子。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老师在《论生命之短暂》中对待打哈欠的态度,在这里面,又有一定代表性。塞内加认为,打哈欠的人“慵懒迷糊”、“兴味索然”,打哈欠的行为“粗鲁”、“不雅”,是裹挟人类的恶习之一,打哈欠的时候“不能算是生命,仅仅是时间而已”,理性的自我在这时可耻地俯首就擒于肉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我之所以突然对哈欠产生兴趣,由头是刚看完的一本新书《神智:关于钱、快乐和成功的全新脑科学》(NeuroWisdom: The New Brain Science of Money, Happiness, and Success)。作者马克·罗伯特·沃德曼(Mark Robert Waldman),执教于以商科闻名的美国加州罗耀拉玛丽蒙特大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的常客。如果用哈欠的英文“yawn”当关键词搜索这哥们的书,老舍先生又得退避三舍了,因为结果是87个。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2)

《神智:关于钱、快乐和成功的全新脑科学》(马克·罗伯特·沃德曼 著)

事实上,在这本写给那些没机会/时间/钱去上哥们开设给硅谷精英的MBA总裁班、但却壮志满胸渴望实现财务自由的吃瓜群众的新作里,沃德曼反复强调的一个打开灵感和创造力的窍门,竟是徐缓地伸个懒腰,打个长大的哈欠。

不得不说,沃德曼的这个主张,初见之下,还是挺刷新个人理解的。除了古往今来文学作品里对打哈欠这件事总体上不太赞成的负面态度,上网随便一搜,就在几天前,《印度斯坦时报》上还刊登了一篇讨伐办公室中“连环哈欠杀手”(serial yawner)的檄文。里面说,在工作场所打哈欠,会让人觉得你对工作不上心,混日子,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文章里发出警告,经常打哈欠,不仅是疲倦、失眠、压力焦虑的外在表现,还可能预示着颈动脉窦综合征、肝功能下降、高血糖和甲亢等严重疾病。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3)

当然,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这篇文章的记者采访了两位曾经给印度总理看病的心血管医生和全科医生后,开列出了一系列帮助避免在办公室里打哈欠的妙招,比如鼻进口出式深呼吸,吃点儿凉的,喝点儿凉的,然后找个凉快地儿待会儿。然而,看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后,我又不能不对这些招儿灵不灵产生怀疑。负责此项研究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教授乔吉娜·杰克逊(Georgina Jackson)调查了36名志愿者后发现,越是拼命抑制打哈欠的冲动,就越是容易以哈欠连天告终。

让这件事变得格外有趣的,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原来打个哈欠,也牵涉到东西方和新旧文化的路线斗争。在传统上至少并不以打哈欠为耻的东方文明——中国和印度——渐渐向打哈欠所代表的慵懒散漫悠闲发动战争的同时,近年来,英美欧各国的科学家却勇往直前地争着给哈欠族带起了盐。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4)

以沃德曼的新书为引子,信手一搜,与打哈欠益处相关的最新脑科学研究就是一大堆,拉杂概要如下:

打哈欠可以帮助提升专注力,让大脑进入更有创造力的意识状态。大量证据显示,打哈欠可以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同时给高速运转状态的大脑降温,其提神醒脑的效果甚至可以和喝杯咖啡相媲美;

打哈欠是智的象征。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29种会打哈欠的哺乳动物后发现,灵长类动物打哈欠的时间要比非灵长类动物长,人类的一个哈欠平均持续6秒钟,而老鼠只有不到1.5秒。更有趣的是,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小组在2013年观察到,当黑猩猩从幼崽长成成熟个体、认知功能逐渐完善时,打哈欠的时间和频率也会相应增加。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5)

打哈欠是同情心的表现。众所周知,哈欠会传染,就算是不困不累,看见别人打哈欠,甚至只是听到看到“哈欠”这个词,我们都会忍不住有样学样(打十块钱的赌,读到这里,吃瓜群众至少已经打了十个哈欠)。虽然学术界对其原理尚有争议,但一个共识是,这与同情心有密切关系。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小组2014年跟踪调查了328名成年人后发现,衰老会削弱同情心以及被他人哈欠传染的能力,而贝勒大学心理与神经学研究小组2015年发表在《个性与个体差异》(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的论文则指出,患有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一个典型症状,就是很难在他人打哈欠时做出相同的回应。

最好玩的,是不怕24小时加班、不用生儿育女、不会生病抑郁、不会联合起来要求涨工资跳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本来是没有打哈欠这一功能的吧,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研发个人服务类机器人的科学家们,却在绞尽脑汁地让机器人TEGA学会打哈欠——至少学会在见到一张哈欠脸的时候能模仿着作出回应——并认为这是令智能机器人大规模走进家庭的一个关键突破点。

或许也正因如此,沃德曼才会不厌其烦的教导他的那些身在硅谷第一线、时时刻刻感受着人工智能对现有工作方式的冲击的学生,只有尽可能发挥目前还没被机器人熟练掌握的人类特长——比如打个哈欠——才能避免自己的工作被取代,并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找到新机会和新的增长点。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6)

毕竟,根据高科技产业天使投资人沃尔克·赫希(Volker Hirsch)在今年初举办于曼彻斯特的一场备受关注的TED演讲中的预测,虽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理想的工作者是那些像机器一样理性精准高效的人,但在未来,懂得爱、会同情、拥有创造力、能反躬自省、可以举一反三的人,才是新时代的主人。在流水线式工作中,一个哈欠连天的工人或许会被当成降低士气妨害效率的害群之马,可是那一类的工作已经在机器人大军前土崩瓦解啦,要迎接新的创造力和情商为王的时代,还不赶快把哈欠打起来?!

英国作家吉卜林有首著名的打油诗——“西是西来东是东,譬如参商兮永不相逢(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但中国也有句老话,叫“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放在打哈欠这件事上,该听谁的话,该向哪一方学习,那是小马过河,得自己看情况办,自己摸着石头试。至不济,咱也可以参考一下《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呀:“如果听到有人在谈相对主义又没有说明是关于哪方面的相对主义,你就故意打个哈欠,同时又假装把嘴捂住。”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7)

这里的相对主义,可以随机替换成各种高大上的流行术语和时髦理论,比如,“哈欠主义”?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向儿童性侵说“不”

人打个哈欠(打个哈欠共同致富)(8)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