犨这个字现在用的很少,好多人应该还不认识,它念chou,意思是牛喘息声。犨城犨水在现在的鲁山县张官营镇,张官营地处古宛洛商道上,北通滍阳、汝州,南接拐河、方城,又恰在沟通叶县、鲁山两座沙河沿岸县城的车马大道中段,兵家之要冲,商家之福地。犨城在镇西2.5km左右的前城村附近。现在的犨城早已经没有了,仅留一些断壁残垣在田间地头无人问津。犨水在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说道:“滍水又东,犨水注之,俗谓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迳犨县南,又东北屈迳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迳犨城西,又屈迳其县北,东合右水,乱流北注于滍。”犨水现在只是大千河流中一个很小很小的一条,周围的村里人很多也不知道河流的这个名字。在这个不停追逐的年代,这些陈年往事还有谁在乎呢?

鲁山与嵩县交界处(鲁山县叶县交界处的犨城犨水)(1)


关于“犨”字的诠释,很多人认为它是寓意字,其中记载着一古老的雔氏家族当年的发展史。从字形结构分析,从牛从雔,上雔下牛,从中显示上边的“雔”为族姓,下边的牛为从业。说明当时居住在此地的先民为雔姓氏族,以牧牛为业。从地理位置分析,犨河平原(含灰河)土地开阔、平坦、肥沃、水草丰富。在渔猎社会末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驯养、放牧牛羊为生计,逐渐成为该氏族之本业,故而孕育出“犨”字。其水及族众聚居之地,皆以“犨”为名。称为犨邑、犨水。

鲁山与嵩县交界处(鲁山县叶县交界处的犨城犨水)(2)


一种说法,在皇帝时期,这个地区属于蚩尤部落,在皇帝和蚩尤大战后,蚩尤战败,这里人民怀念蚩尤,于是用蚩尤的名字做了族名地名,叫蚩尤族、蚩尤邑、蚩尤水。随着时间的流逝,名字口语化,蚩尤逐渐演变为犨,(蚩尤两字念快一些和犨比较类似)。还有一种说法,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犨(魏武子)有一次在这里安营的时候,听村民说河里有怪物经常出来捣乱,村民制止不了。魏犨帮助村民抓到了怪物,村民为了表示感谢把这条河叫了犨水。这个说法太牵强不可信,此地一直都是楚国的地方,魏犨是晋国人,不可能用一个外人名的。

鲁山与嵩县交界处(鲁山县叶县交界处的犨城犨水)(3)


春秋初,犨属郑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治军北进中原,出方城之外,略滍汝之域尽归楚图。其后,楚灵王芈围派遣公子弃疾建犨城。并将其封予熊弃疾。或许是有熊氏的皇帝在此战败蚩尤氏,熊字沾染喜气,这位熊弃疾随后即位为楚平王。因此,对楚平王来说,犨城是潜龙之地、兴盛之地。《左传》对此事另有记载: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随后楚国把犨城作为楚国“方城之外”的一个重镇。在楚平王熊弃疾的眼里,犨城之犨,对于自己的后裔子孙来说意义中非同寻常,因此,就以其先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犨氏,史称芈姓熊氏犨支。其后,犨城又易主于魏、韩、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设南阳郡辖犨县。公元前207年六月,刘邦帅军与南阳太守吕齮战于犨东,破之。(见《史记·高祖本纪》)汉承秦制,设犨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皆于此设犨县或犨城县。隋唐以来,犨城逐渐颓废。在行政地图上消失六百年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的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亲御都城左顺门诏令指挥葛川:“伊王于明年出阁河南,你可先于(滍、汝流域)五百里地内屯垦,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于是葛川奉命率领所部移师汝州、襄城、鲁山、郏县、叶县等处,设置百户二十,典仪所六,屯垦营盘七十二,垦种无主荒田,以其收获物供给住在洛阳的伊王府享用。张官营周围军屯营盘比较集中,占了七十二营盘的一半还多。有明一代,张官营及其周围的营盘一直属汝州卫直管。清朝入主中原,废除卫所制度。张官营及其周围的营盘仍归汝州直管,就是到了民国,撤消汝州建制,改原汝州的附郭县为临汝县,张官营及其周围的营盘作为插花地仍归临汝县管辖,先后为临汝县第七区、第十区。这种状况直到民国23年(1934年)以后才得以改变,民国24年(1935年)正式划归鲁山管辖,置张官营镇。1950年建张官营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9年建镇。

鲁山与嵩县交界处(鲁山县叶县交界处的犨城犨水)(4)


张官营镇孙庄村一株奇特的千年古柏树,经园林专家鉴定已有2000年树龄。古柏胸围5.6米,树高21米,覆盖面积约400平方米,这株古柏树形奇特、柏叶多样。树形奇特表现在:枝丫长得好似一张圆桌,还有一对靠背椅子。从东北角向树顶观望,树冠像一对青狮,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柏叶多样表现在:同一枝上有多种形状的柏叶,有刺柏叶、侧柏叶、乌柏叶、轱辘柏叶等,据说有9种之多。据说这里原先有座屈原庙,这颗古柏就是在这庙里的,时光流转,庙早已不在,唯一留下这颗古柏在向后人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鲁山与嵩县交界处(鲁山县叶县交界处的犨城犨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