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读后

——从书法以外的角度说开去

年轻时,看颜真卿的楷书,那是叶圣陶先生题写封面的“中学生字帖”,觉得肥肥胖胖,中规中矩,又是放在那么个“米”字格的方框框里。字与字之间的意思互不关联,每一个字又都仿佛是一堆零部件。手捧字帖,乍看眼羡,久看瞌睡。临摹起来,仅“点”就有长点、撇点、挑点、垂点、瓜子点、竖点等等,只痛恨自己的手好象别人在指挥,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点”。转而推想,一笔一画,不慌不忙,古代的人或许有的是时间。我为自己写不好找出貌似能自圆其说的理由。过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的依然是多年来形成的带有自己风格的“手写体”。万不得已,拿出来见人,虽不免汗颜,但也无可如何。

年纪稍长,偶然看到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顿感赏心悦目,如果比作音乐来形容,可以说是“余音绕梁,千日不绝”;如果比作山水,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也将为之黯然失色:此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那种洒脱,那种酣畅,那种张扬,那种不拘一格,那种汪洋恣肆,那种率性而为,实乃书法中的诗文,书法中的豪放派,书法中的“大风歌”——长歌当哭,那种当哭的歌。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1)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2)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3)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4)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5)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6)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译注

颜真卿《祭伯父濠州刺史文》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两篇祭文均感情浓烈,字字血,声声泪。王世贞曾以《祭伯父濠州刺史文》与《祭侄季明文稿》比较,云:“此帖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勃似少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祭侄稿》影响似乎较大一些,而《祭伯父文稿》能查到的资料并不多,本人不揣冒昧,对此稿作了注解,并翻译成了白话文。错误在所难免,也算抛砖引玉吧。

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第十三侄男、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饶州诸军事、饶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於亡伯故朝议大夫、豪州刺 史府君之灵:日者,羯胡禄山,俶(音“触”:开始)扰河洛,生灵涂炭,兵甲靡夷。二兄杲卿,任常山郡太守,(作郡首倡)忠义愤发,首开土门,擒斩逆竖,挫其凶慝(音“特”:奸邪)。(城孤)先蒙授卫尉卿兼御中丞。城孤援绝,身陷贼庭。圣朝哀荣,褒赠太子太保。甥侄季明、卢逖等被贼害者八人,并赠五品京官。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於贼手,并得归京。真卿比在平原,遭罹凶逆,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二圣悯焉,授户部侍郎河北采访招讨使,又迁工部、宪部二尚书,再兼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三州刺史。圣恩锡类,大门赠华州刺史。兄弟儿侄,尽蒙国恩,允南授膳部郎中,允臧授侍御史,威明试太仆丞,真卿男頍(kuǐ)受太子洗马,诸侄男等,顶授协律郎,颎jiǒng授秘书省校书郎,赐绯鱼袋。袁衡华亭丞,泉明、颢、颋(tǐng)、颖等,并蒙迁改。一门之内,生死哀荣。真卿将赴饶州,到东京得申拜扫。又方远辞违,伏增感咽。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奠伏维尚飨)以伯母河南县君元氏配。尚飨!

颜真卿祭伯父文注解:

十月庚子朔句:朔,疑为衍文。朔本为月初,此处与廿一日不符;否则,廿一日为误。另,《祭侄稿》时间为“乾元元年”,“九月庚午”,《祭伯父稿》为“乾元元年”,“十月庚子”。“九月”既为“庚午”,按干支次序,“十月”就应为“辛未”。此处因何未按干支次序,现存疑。

丹杨县开国侯真卿句:杨,当为“阳”之误。

谨以清酌句:清酌:祭祀之酒。《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孔颖达疏:“言此酒甚清澈,可斟酌。” 又,《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注: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庶:众多。羞:美味。几种祭奠用的饭菜。

豪州刺史府君句:府君,指子孙对其先世的敬称。又,汉代称太守为“府君”。旧时对神的敬称。如:泰山府君。

日者:从前。

羯胡:羯,中国古代匈奴的一个分支。胡,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

俶扰河洛句:俶(音chù),开始。河洛,指黄河、洛水。

靡夷:靡(音mǐ), 散乱;顺风倒下。夷,受伤。

常山:位于今河北省正定。

土门: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偏西,今鹿泉、井陉一带。

凶慝:慝(音tè),奸邪。

哀荣: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

季明、卢逖:颜季明,杲卿的的第三子。(泉明为颜杲卿的长子)卢逖,颜真卿的外甥。

睿略昭宣句:睿,英明有远见,古代颂扬帝王用语。略,宏才大略。昭,彰显。《说文》,日明也。宣,皇帝命令。

比在平原句:比,挨着。平原,在今山东省陵县。

亦著微诚:著,显出。微,这里是谦词。

二圣:指唐肃宗和已经退位的玄宗。

圣恩锡类:锡,赏赐。类,族类,家族。

顶授协律郎:《辞海》:顶,以头承戴。授与官职。

颎(jiǒng)授秘书省校书郎,赐绯鱼袋:颎,查“百度”释文,大多空缺此字。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唐、宋制:五品以上朝官的服饰。

伏增感咽:伏:体前屈。增,更加。感:感伤。

以伯母句:县君,为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配,《辞海》:附祭。祭祀时配祭。

颜真卿祭伯父文翻译

乾元元年,时间为戊戌年,十月庚子,廿一日庚申,第十三侄儿、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饶州诸军事、饶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谨用清酒和几种饭菜来祭奠,冒昧明白地在去世的伯父大人、以前的朝议大夫、豪州刺史的灵位之前报告:几年前,羯人的后代安禄山,开始在黄河、洛水一带叛乱,百姓遭殃,部队溃乱不支。二兄杲卿,担任常山郡的太守,首先带头平叛,忠贞义烈,奋勇而起,从土门开始突破,擒获斩杀叛逆头目,挫败他们凶恶的气焰。先被授予卫尉卿兼御中丞。(杲卿的)城池被围,成了一座孤城,援军断绝,(杲卿)自己也陷入叛军的巢穴。神明的朝廷给了很高的待遇,嘉奖追授为太子太保。外甥、侄子季明、卢逖等被叛贼害死的八人,都被追赠为五品中央系统的官员。嫂子和儿女,都被关押囚禁。皇上神明大略,宣布命令(讨伐),国内肃清,才得以从叛军手里摆脱,并回到京城。真卿挨得很近,在平原郡,遭遇到了凶狠的逆贼,与杲卿同心同德,也表现出了应有的忠诚。二位圣上对真卿怜悯,授予户部侍郎河北采访招讨使,又迁升为工部、宪部二部尚书,再兼任御史大夫,出任为同、蒲、饶三州刺史。皇上恩赐家族,大门被追授为华州刺史。兄弟、儿侄辈,都受到国家的恩典。允南被授予膳部郎中,允臧被授予侍御史,威明录取为太仆丞,真卿的儿子頍(kuǐ)被授予太子洗马,诸多侄儿等,授予协律郎,颎(jiǒng)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赐予绯鱼袋。袁衡为华亭丞,泉明、颢、颋(tǐng)、颖等,均得到升迁。整个家门,活着的和去世的,都得到了很高的待遇。真卿将往饶州去上任,经由东京才得以在墓前述说、祭奠。又要辞别远行,拜伏更加伤感、悲痛。谨用清酒和几种饭菜来祭奠,同时祭祀伯母河南县君元氏。希望享用吧!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7)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8)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9)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10)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11)

颜真卿祭侄文稿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文稿)(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