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考场失意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让他们尝尽辛酸苦辣。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经历过考场失利的读书人把心中的情绪诉诸笔端。唐代诗人常建在进士考试失利之后,曾写下《落第长安》一诗,原文如下: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武汉一建可以弃考吗(常建落第长安考试失利后)(1)

“家园好在尚留秦”,家乡依旧,而我还留在长安。在唐代,进士科考试结束后,考中进士的人到尚书省集合点名,落榜的人就此散去,各回各家。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近郊,在落榜之后却迟迟不愿回家。于是,就有人问诗人:你家离长安这么近,为何还滞留在长安呢?诗人引述别人的问话,以此来引出全诗。

武汉一建可以弃考吗(常建落第长安考试失利后)(2)

“耻作明时失路人”,耻于做一个在政治清明之时仕途仍然不得意的人。在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人们重视,也最难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考中进士称作“登龙门”。诗人有远大的志向,他要迎难而上,考中进士。因为,在诗人看来,当下政治清明,正是有志男儿大展身手的时候,怎能做一个失败者呢?从侧面反映了盛唐时代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武汉一建可以弃考吗(常建落第长安考试失利后)(3)

“恐逢故里莺花笑”,担心回到家乡后,会遭到莺鸟和花儿们的嘲笑。进士科考试在春季举行,如果此时回家,家乡正值莺飞花艳,更增加心中的羞耻感。在这一句中,诗人使用借代和拟人的手法,以“莺”和“花”代指家乡的人们,以“笑”赋予“莺”和“花”人的情感,委婉含蓄地道出了他不回家的另一个原因。因此,他必须留在长安,考取进士,然后再荣归故里。

武汉一建可以弃考吗(常建落第长安考试失利后)(4)

“且向长安度一春”,那就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吧。在这一句中,诗人提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暂且留在长安,度过这个春天。诗人躲避家乡的莺鸟和花儿,是不愿意让它们引起时光蹉跎之感。诗人留在长安,是想把握住这个春天,在长安寻找一处清净之地,闭门苦读,以待来年再战。

武汉一建可以弃考吗(常建落第长安考试失利后)(5)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但并没有因此失去斗志。诗人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在失败之后,诗人调整状态,再次参加科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元十五年,终于考中进士,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什么叫“失败是成功之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