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法执笔方式为何差距这么大?你真的会使用毛笔吗?

文/二小书法 图/网络

我们都知道初学书法首先要掌握执笔,因为不同于现在钢笔的握笔姿势,所以要稍加练习。一般我们知道的执笔方式「食指与中指勾住、无名指和小拇指抵住、大拇指顶住笔杆。」通常我们称这种方法为“五指执笔法”。然而这种执笔方法,宋代的苏东坡不以为然,反而还说“执笔无定法。”东坡这句话并没有说完。那么苏东坡为什么这么说呢?怎样执笔才是正确的呢?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1)

历史上用书法执笔来说事的人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羲之拔王献之毛笔的故事。一天,年幼的王献之在家练字,父亲王羲之悄悄的来到他身后,用手捏住王献之的毛笔,往后一拔(夺),结果没有夺掉,于是王羲之就很感慨说了一句“此子必将有大成”。果不其然,后来王献之确实成了一个书法家,而且与自己的父亲合称“二王”。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2)

这个故事传到了宋代,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谁?苏东坡。在他看来这个故事是无稽之谈,他不相信“献之少时习字,其父身后掣笔的故事”。他说:“知书不在笔牢,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用现在话说就是“如果说写字在乎笔牢有力气,那么奥运举重冠军个个都是书法家了。”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3)

然而历史上记载苏东坡的执笔方式,与当时乃至现在的方式不同。他的朋友陈师道是这样记载的:“东坡作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他的一个宝贝学生黄庭坚也证实了这一点:“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这句话一来说东坡写“戈画”多为病笔,二来是说病笔出现是执笔方式导致的。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4)

按照陈师道和黄庭坚的说法来看,东坡使用的是三指执笔,腕是放在案子上的,腕是不动的,毛笔还是斜(横)躺着的。但是这和现在的悬腕、悬肘写字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种方式和我们现在拿钢笔的方式无二,用现在一些书法老师的说法,这种方式拿毛笔就是胡搞,练一辈子也写不好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执笔方法还能让东坡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还位居“宋四家”之首呢?其实这种方法并非东坡凭空捏造,而是一种古法。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5)

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代李公麟《莲社图》,还包括敦煌壁画中都清晰地展现了“三指执笔”的方式。由此可见,宋代以前的人执笔是三指执笔,且笔与纸不是垂直,而是斜的。但是东坡和古代执笔又不太一样,古人是左手持卷右手执笔,东坡虽是三指执笔,笔也是斜的,但手腕是抵案的。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6)

为什么不一样呢?这里就和中国的家具发展史有关了,宋以前没有高桌高椅,皆席地而坐,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古装《电视剧》里的场景不太一样。随着宋代高桌高椅的改变,人们从持卷写字换到了桌子上,从原来的席地而坐换到了椅子上。所以说东坡使用的古法执笔,是因为家具的改变而改变的。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7)

启功先生说:“古人席地而坐,左手持卷,右手操管,肘与腕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通过启功先生这段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晋唐人的三指执笔比宋以后的五指执笔高级。人们常说谁谁写的字很好,但是不能上墙,放到桌面上还好,但是挂在墙上就不行了。在桌子上写字和持卷写字是有视觉上的反差的,古人所用的三指执笔更加直观,所以三只执笔要优于五指执笔。那么执笔到底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东坡说“执笔无定法”合不合理?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8)

这么来说执笔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但是执笔有一个公共的要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深浅是说手握笔是靠虎口里和虎口外,长短是说拿笔的高低。对于长短的问题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是这么说的“若真书,去笔头一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唐代虞世南在《笔随论》中也说了长短的问题“笔长不过六寸,执笔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关于古代的尺寸大小,大家可以查查资料,这里不多说了。)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9)

其实虞世南的这句话后面还有四个字“指实掌虚”,这四个字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太熟悉了,手指上着力而手掌是虚空的。回过头,我们再来看东坡没有说完的那句话“执笔无定法”后面是“要使虚而宽”,这句话和虞世南的“指实掌虚”是对应的,说的是一回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由此可见,宽松、灵活是书法执笔的基本原则。

毛笔书法如何正确用笔(为何古今书法执笔的方式差距这么大)(10)

参考资料:《东坡题跋》、《山谷题跋》、《笔阵图》、《笔随论》、《书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