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觉得懂一门手艺,是生存的必要!是的,而且手艺多种多样,会炒菜是一门手艺,会修车是一门手艺,会种地是一门手艺,会打球会跑步也是一门手艺••••••有微友说:“我会刮木薯,算不算一种手艺?”额~~厌过刮木薯,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小编不懂~~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

但是,下面这些真的是玉林人的传统手艺,它们象征着一个时代,相信能勾起很多微友的回忆!通过下面的镜头,记录玉林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关注它们。也许,我们不能阻止时代的变迁,但至少能够定格曾经的拥有。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

记者从玉林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位于博白县城兴隆东路东城工业园区。走进博白县新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芒编产品展示厅,3万多件展品让人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编织工艺产品的世界。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

用芦簊心、单竹、青皮竹、湿竹、黄泥竹、山藤、鸡藤、白藤、沙木、水彬木、三菱草、椰子壳、巴蕉绳、浮萍、杨柳枝、铁线、毛沙、滚珠等等原料,经过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编织,生产出数万种独具风格,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摆满了上千平方米的展示厅,而造型各异的编织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4)

博白新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芒编产品展示厅是广西一流的编织工艺品展贸城,也是广西编织工艺美术大师莫承振传承祖宗编织工艺,四代传人不断开发创新,让编织工艺品走出国门赚取外汇的一个展示窗口。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5)

2.传统修手表:眼皮下的真功夫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6)

一个高木桌上镶嵌着一个玻璃大箱,箱内挂着数块新旧手表和配件,桌面上摆放着多种颇有历史的修表工具。修表师傅一只眼皮夹着一个拇指般大小的放大镜,低着头专注着手表内每一个细小的零件,左手拿着手表芯,右手捏着小镊子、小螺丝刀小心地拆解,大小问题手到“病”除。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7)

机械表小零件多,修表是门技术活。20世纪80、90年代,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相当吃香。然而,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中高档手表不容易坏、低档手表坏了不值得修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修表行业。来修表的人少了,修理费又不高,靠修表难以维持生计,这老行当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8)

目前,从事传统修手表工艺的师傅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生意清淡、收入不高,即使想带徒弟把这门修表手艺传承下去,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学。如此下去,修表手艺有可能会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这让为数不多的修表师傅深感无奈和遗憾。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9)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0)

3.裁缝:量体裁出美感来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1)

古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服装不仅单纯是遮体,而且是一种视觉美的享受。每个人穿的服装是否合身得体,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形象。因此,裁缝这个老行当,即使经历了岁月的蹉跎仍具生命力,让服装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延续着人们对美的追求。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2)

记者在玉林城区内环南路,找到一间并不起眼的小店铺,设备简陋却一应俱全,40多岁的梁阿姨在那做了10多年的裁缝,来料加工、量身定做、修改衣裤早就熟练于心,虽然这行没有过去那么“吃香”,但是好手艺仍赢得回头客,得到一些对服装考究的人青睐。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3)

缝纫机、大剪刀、软硬尺、划粉、针线……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却能在有着丰富经验、娴熟手艺的裁缝师傅手里,让布料变成服装,让宽松变得收身,让臃肿变得合身,当人们穿上量身定做的服装,一股精神劲就会传遍全身,突显个性和美感。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4)

如今,制衣行业高度机械化,大量紧跟时尚潮流的服装涌入市场,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裁缝这传统行当。再者,裁缝的学徒相对减少,学成功的更少,所幸好手艺的老裁缝们依然坚守着,创新形式拓展空间,与布结下不解之缘。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5)

4.修理单车:条幅轮又转起来了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6)

一间简陋小屋、一堆修车工具、一双粗糙大手,为附近学生、村民、过路人出现问题的单车提供维修服务。日前,记者在玉州区城西街道永上村铁道口附近,见到了这位名叫钟宗全的老人,今年60岁的他,从事修理单车已有20多年,见证了单车的繁荣和衰退,也感受着修单车行业的跌宕起伏。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7)

调钢圈、补轮胎、伸链条、紧刹车……钟伯戴上老花镜,脸上带着丝丝严谨,在箱子中拿出适用的工具,熟练地交替使用,三下五除二就把小问题解决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利落,单车的条幅轮在链条带动下,又再次欢快地转动起来。“传统单车不算复杂,维修也不用多高技术,在于熟能生巧,算是手上功夫吧。”钟伯笑着说。看着顾客骑着单车满意离去,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8)

现在生活好了,摩托车、电动车走进千家万户,即使在农村,骑单车的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前来修单车的人更少了。虽然有些人兴起骑高档山地车、变速车,但是这些车的配件、结构等比传统钢铁单车更复杂,一旦出问题,他们主要到售后维修或更换。因此,在大街小巷仅靠修传统单车难以维持生计,很多做这行的人都转行了,剩下为数不多的修单车师傅都上了年纪,而且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做这行当。“如今,修单车不图赚钱,我就当作便民服务,会坚持下去。”乐观的钟伯如是说。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19)

5.竹编:竹条在糙手中舞动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0)

一双厚实而粗糙的手,握住一把钢锯、一把大刀,在博白县城一家卖竹制品的店铺里,秦广寿给记者演绎了他的一手绝活。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1)

只见他熟练地把一根根10多米长的翠竹竿锯断、劈开,再削成一条条柔韧的竹篾,灵巧的双手将一条条竹篾舞动出美丽的线条。不一会儿,一个结实的竹猪笼通过编、挑、压、插、绕、穿、贴等一系列技法,编织而成。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2)

“竹制品的重点在于骨架,骨架的关键在于竹篾。”秦广寿告诉记者,竹篾要粗细恰当、厚薄均匀,这是最考手艺的重要工序,要耐心也要经验。否则,粗竹篾太硬不好编,细竹篾太软易折断,直接影响竹制品的质量。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3)

有了合适的竹篾,就得靠竹编师傅的双手,把竹篾纵横交错缠绕在一起,按照一系列工序变成竹制品。一个个散发着竹子清香的竹制品,如同竹编手艺的代言者,向人们展示着各自的魅力。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4)

这看似简单的手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时间积累和潜心坚持。年近50的秦广寿,从事了20多年的竹编才练就这一手绝活。然而,如今买竹制品的人比以前少多了,生意也不好做,认真想学竹编的年轻人很少,主要靠一些老师傅支撑着。这门手艺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5)

6.金银匠:上演华丽转身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6)

↑金块、银块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了戒指、项链。

“噗嗤噗嗤”的喷火声,有猛有弱;“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有重有轻。气体喷枪、小锤子、铁墩子……种类繁多的工具都是好帮手,金银匠眼睛盯着金块、银块的每一点变化,适时地通过锤、敲、压、刻、磨、雕、焊等高超技艺打制出精美花纹的金银首饰,品质是好是坏,考验的就是他们的手艺。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7)

↑师傅把金块烧得通红,熔成个小球。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男女老少佩戴一两件金银饰品不是什么稀罕事。因此,很多人喜欢量身定做自己喜欢款式的饰品,既显个性又具价值,一些口碑好、手艺好的打金银师傅备受青睐,玉林城区人民中路一家首饰店的吴建湖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0多岁的他,从事打金银这行已有20多年,手上的部分工具还是他爷爷传下来的,耳濡目染、日积月累造就了他过硬的手艺,出自他手的一件件精致美观首饰,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8)

↑锤起锤落,把小金块砸成小金条。

“做我们这行,要有火眼金睛、丰富经验、娴熟技艺、足够耐心,才会打出精品。”吴建湖道出了心里话。是的,做得多不如做得精,我们希望这一精湛手艺能传承下去。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29)

↑吴师傅专注着给银链去除氧化物。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0)

↑敲、打、拉,靠的就是这些看似普通却作用大的工具。

7.陶艺:泥与火的结晶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1)

一堆黄色泥巴,几双粗糙大手,捏成数个坯体,烧出硬身陶器……从泥巴到陶器,需要怎样的智慧、手艺,蕴含着多少历史的痕迹?记者深入玉州区大塘镇横岭村一间陶器手工作坊里,目睹了老师傅们娴熟地展示这项技艺,感受到陶器独有的魅力。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2)

“我们制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靠传统手工。”其中一位60多岁,从事这一行当已有30多年的卓家胜老师傅向记者介绍陶器的生产过程。他说,制作一件陶器大概要经过选土、陶坯、制釉、上釉、进窑、封窑、点火、烧制、出窑等几道工序。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3)

一块大木板、一坨黄粘土、一碗清水、一些模具、一批坯体等,这就是每一位老师傅工作环境的写照,看似简陋陈旧,却因手艺的存在而变得生动,一件件陶器在师傅们的手中如同变戏法般获得了“生命”。当时,老师傅们正在制作一种常见的陶煲,只见他们一手抓一团粘土,分量相差无几,搓成一个圈放入模具,边转动边揉捏,用小棍刮平表面,很快做好了煲身上半部,当下半部也做好后,上下两部分粘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煲身。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4)

随后,在煲身适当处抠出一个小洞,外面对应粘上做好的煲嘴,再把做好的手柄也粘到另一处。接着,把制好的釉倒入煲内,均匀摇动给内壁上釉。下一步在熊熊烈火中,这些成型的坯体将会变成陶器成品。

广西玉林手工制作(玉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35)

老师傅们还根据市场需要,制作出不同类型的陶器。虽然传统制陶方式出来的产品,显得有些粗糙和笨重,但是其以经济实惠、环保好用也有一定销量。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老师傅外,还有几位年轻人在打下手,希望陶艺的生命力能继续延伸,窑火能生生不息。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玉林的这些传统手艺就在我们身边,不被关注的手工技艺也正随岁月流逝而可能消失,面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传承显得珍贵而稀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