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点赞、收藏和留言,为您分享不一样的志怪故事。

聊斋故事母子情深(重温聊斋乱离二则)(1)

清朝初年,山东淄川县学的学师刘芳辉先生,是京城人氏。

他有个妹子许配给了同城的戴秀才,眼看出嫁的吉日临近,忽然传来满人叩关的消息。

时间紧迫,父母兄弟担心她一个弱女子拖累家人,就打算准备好嫁妆,先将她送去戴家完婚。

谁知还在盛装打扮,清兵已攻入北京城,男人们见状四散而逃,女人们茫然无措,眼巴巴地当了俘虏。

聊斋故事母子情深(重温聊斋乱离二则)(2)

清兵入关

刘家妹子被一个清兵军官抢了去,只是一连数日,夜间二人都是分床而睡,这军官不但对她毫无越轨之举,反倒在衣食起居上十分照顾。

后来,这个军官又掳掠来一个仪表堂堂的少年,与刘家妹子年岁相当,是个品貌双全的人物。军官对他甚是满意,提议道:“我没有儿子,想让你当我儿子,日后继承家业,你愿意么?”

寄人篱下,少年唯唯诺诺答应了。军官又指着刘家妹子说:“你如果愿意的话,就让这姑娘做你的妻子。”一日之间,双喜临门,这满人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少年喜出望外,无有不从。军官当夜就让他二人洞房花烛,少年儿女,一夜贪欢。

夜里二人在枕边互换了姓名,一说才知少年就是刘家妹子的未婚夫戴秀才。

真是天缘巧合。

话说,又有一位陕西籍的盐运使王文,因为家室累赘而没有带到任上。顺治六年,偏巧不巧遇上姜瓖举兵反清,战事一起,从此与家乡音讯断绝。

后来事件平息,王文派人回乡打探消息,奈何方圆百里之内杳无人烟,家人也全无踪迹讯息。

他奉命回京述职,手下刚好有个年老的差人老刘丧偶,怎奈家贫无力再娶,王文爱惜他素来忠心,拿出几两银子给他,让老刘再买个女人。

正碰上西征的大军凯旋,俘获了无数妇女人口,拉来市面上买卖,就像交易牛马一样。

聊斋故事母子情深(重温聊斋乱离二则)(3)

清兵抢掠妇女

老刘于是带着银子上街挑人,他知道自己银子不多,不敢去问那些青春貌美的,见到有个中年妇人模样还算齐整,讨价还价将她买了下来。

妇人跟他回到家中,坐在床上,二人眼对眼,鼻子对鼻子,瞧了一回,忽然问道:“你不是某衙门皂班的差人老刘么?”

老刘心下疑惑,忙问她怎么知道。老妇人说:“你是我儿子王文的手下,我怎么会不认得你?”

老刘吃了一惊,忙去禀报王文,王文着急忙慌赶来一看,果然是他母亲。

母子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又加倍赏赐了老刘。

老刘见银子多了,不屑于买徐娘半老的中年妇人,又去挑了一个三十多岁,风姿绰然的少妇。

回家的路上,少妇边走边看,也惊问道:“你不是某衙门皂班的差人老刘么?”

老刘又吓了一跳,却听少妇说:“你是我夫君王文的手下,我怎么会不认得你?”

老刘更是惊骇,忙带着少妇去见王文,果然就是他的妻子。

夫妻阔别重逢,悲喜交集。一日之间母子、夫妻、婆媳纷纷团聚,不禁喜极而泣。

王文心头爽快,当即拿出百两银子替老刘买了个娇妻美妾。大家都说王文必定是贤德之士,所以上天感应,赐他一家团圆,当地人也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聊斋先生说,‘火焱昆岗,玉石俱焚’。兵荒马乱之时,无论好人恶人都不能幸免于难,这是必然。王文这一家子,好歹可以散而复聚,分而又合,但董其昌的后人,只剩下一个孙子,到如今也不能供奉祭祀他的祖先,这也是朝中大臣的失职。可悲呀!

聊斋故事母子情深(重温聊斋乱离二则)(4)

来源:素材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