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结构工艺性基本要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1)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是指根据加工工艺特点,对零件的设计所产生的要求,也就是说零件的结构设计会影响或决定工艺性的好坏。根据铣削加工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结构工艺性特点。

1. 零件图样尺寸的正确标注

由于加工程序是以准确的坐标点来编制的,因此,各图形几何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明确,各种几何要素的条件要充分,应没有引起矛盾的多余尺寸或影响工序安排的封闭尺寸等。

2. 保证获得要求的加工精度

虽然数控机床精度很高,但对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过薄的底板和肋板,因为加工时产生的切削拉力及薄板的弹性退让极易产生切削面的振动,使薄板厚度尺寸公差难以保证,其表面粗糙度也将增大。根据实践经验,对于面积较大的薄板,当其厚度小于3mm 时,就应在工艺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3. 尽量统一零件轮廓内圆弧的有关尺寸

零件的内腔和外形最好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和尺寸,这样可以减少刀具规格和换刀次数,使编程方便,效益提高轮廓内圆弧半径R决定着刀具直径的大小,因而内圆弧半径不应过小。如图 2-4 零件工艺性的好坏与被加工轮廓的高低、转接圆弧半径的大小等有关。图 2-4 (b)与图 2-4 (a)相比,转接圆弧半径大,可以采用较大直径的铣刀来加工。加工平面时,进给次数也相应减少,表面加工质量也会好一些,所以工艺性较好。通常 R<0.2H (H为被加工零件轮廓面的最大高度 )时,可以判定零件的该部位工艺性差。

零件结构工艺性基本要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2)

铣削面的槽底面圆角或底板与肋板相交处的圆角半径 r(图 2-5)越大,铣刀端刃铣削平面的能力越差,效率越低。当 r 大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必须用球头铣刀加工,这是应当避免的。因为铣刀与铣削平面接触的最大直径 d=D-2r (D为铣刀直径 ),当D 越大而 r 越小时,铣刀端刃铣削平面的面积越大,加工平面的能力越强,铣削工艺性当然也越好。有时,当铣削的底面面积较大,底部圆弧 r 也较大时,我们只能用两把 r 不同的铣刀(一把刀的 r 小些,另一把刀的 r 符合零件图样的要求)分成两次进行铣削。

零件结构工艺性基本要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3)

零件上的这种凹圆弧半径在数值上的一致性对数控铣削的工艺性显得相当地重要。一般来说,即使不能寻求完全统一,也要力求将数值相近的圆弧半径分组靠拢,达到局部统一,以尽量减少铣刀数量与换刀次数,并避免因频繁换刀而增加的零件加工面上的接刀痕迹,降低表面质量。

4. 保证基准统一

有些零件需要在铣完一面后再重新安装铣削另一面,由于数控铣削时不能使用通用铣床加工时常用的试切法来接刀,往往会因为零件的重新安装而接不好刀。这时,最好采用统一基准定位,因此,零件上应有合适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孔。如果零件上没有基准孔,也可以专门设置工艺孔作为定位基准,如可在毛坯上增加工艺凸台或在后继工序要铣去的余量上设基准孔。

5. 分析零件的变形情况

零件在数控铣削加工时的变形,不仅影响加工质量,而且当变形较大时,将使加工不能继续进行下去。这时就应当考虑采取一些必要的工艺措施进行预防,如对钢件进行调质处理,对铸铝件进行退火处理,对不能用热处理方法解决的,也可考虑粗加工、精加工及对称去余量等常规方法。

除了上面讲到的有关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外,有时还要考虑到毛坯的结构工艺性,在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时,加工过程是自动的,毛坯余量的大小、如何装夹等问题在选择毛坯时就要仔细考虑好,否则毛坯不适合数控铣削,加工将很难进行下去。根据经验,确定毛坯的余量和装夹应注意以下两点。

(1)毛坯加工余量应充足和尽量均匀。毛坯主要指锻件、铸件。锻模时的欠压量与允许的错模量会造成余量的不等;铸造时会因砂型误差、收缩量及金属液体的流动性差不能充满型腔等造成余量的不等。此外,锻造、铸造后,毛坯的挠曲与扭曲变形量的不同也会造成加工余量不充分、不稳定。因此,除板料外,不论是锻件、铸件还是型材,只要准备采用数控加工,其加工面均应有充分的余量。

对于热轧中、厚铝板,经淬火时效后很容易在加工中与加工后出现变形现象,要考虑在加工时要不要分层切削,如果需要分层切削的话,要分几层切削,一般尽量做到各个加表面的切削余量均匀,以减少内应力所致的变形。

(2)分析毛坯的装夹适应性。主要考虑毛坯在加工时定位和夹紧的可靠性与方便性,以便在一次安装中加工多个表面。对于不便装夹的毛坯,可考虑在毛坯上另外增加装夹余量或工艺凸台、工艺凸耳等辅助基准。如图 2-6 所示,由于该工件缺少合适的定位基准可在毛坯上铸出 3 个工艺凸耳,在凸耳上制出定位基准孔,待加工后再把工艺凸耳切掉。

零件结构工艺性基本要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