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1)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在垂危之际来到修复师手中,让它们得以继续向今天的我们展示过去时。)

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2)

(修补前后对比。)

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3)

(小心地进行阴干。)

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4)

(透过光,可以看到修补的痕迹。)

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5)

(重新装订最少可以再“活”一百年。)

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6)

(残破的书页,一碰即碎。)

中华古籍守护者(有一种职业叫修书匠)(7)

(古籍的馆藏11万册,约三分之二的古籍有断线残面轻度破损,而古籍修复是个冷僻的职业,就算三天修一本,也得埋头苦干一个多世纪。)

禹美莉是个90后女孩,她有一门绝活——修书。她是贵州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一名古籍修复师,俗称修书匠。

上午9:20,古籍保护中心禹美莉的修复桌透光板上,一张泛黄的、上面千疮百孔的16开书页,正等待这名年轻的修复师“动刀”。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这位年轻的修书匠说,这些珍贵文物好比一个生命垂危的人被送到外科医生的手术台上,我们的使命就是竭尽全力帮他们延续生命,让他们在今天得以继续向世人展示。

1、修复室像厨房壹

等待修复的这页古籍,系清同治五年刻本《病榻梦痕录》的上卷,这本书距今已有151年的历史。书页的右上角空白处,铅笔标注:73页。

《病榻梦痕录》是清代汪辉祖的自传,他20岁就开始幕僚(师爷)生活。这部自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师爷”自传,笔触平实生动,揭秘了清代基层政治生活的实际操纵者“师爷”们的一段秘史。全书共三册,分上、下册和余卷。

胡适对《病榻梦痕录》一书推崇备至,奉为中国自传文学典范之作。

这部极具文献价值的自传,几个月前还深藏贵州省图书馆书库。被修复人员翻找出来的时候,已经烂得不成样子,“几乎没一页好的。”

现在,第73页书叶透过透光板发出的冷光源,可以清晰看到,书页被蛀出的洞密密麻麻,跟筛子眼儿似的,一碰即碎。

修复师极为小心,她担心对书页造成二次伤害。她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书页的上部不断摩挲。通过摩挲,她将为书页寻找合适的补纸。“薄厚、纹理、工艺越接近越好,”她说,如果纹理不一样,纸跟纸会“较劲”,补出来的书凹凸不平。

修书要做到“修旧如旧”,所以对补纸的要求极为严苛,补纸的厚度和颜色与原始书页,必须严格控制在0.02cm左右。所用修复材料也必须讲究,确保纯天然。

在古籍修复室靠近门的位置,有一排浅胡桃色木柜,里面藏的全是宝贝——来自全国各地的46种不同的修复用纸。

为了保证古籍修复师的用纸需求,每年在一年80万元的古籍保护费里面,就会安排近20万元用来购买补纸。

禹美莉抽出一张竹纸,放在眼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把原纸和配纸拿到纸张白度仪和厚度测定仪上面进行测试。

“就它了,白度和颜色都比较接近。”修复师说,配纸的辅助仪器是去年购进的,在此之前都是靠修复师的手感、眼观进行。“以前都得反复配好几次才能找到合适的,现在是先凭经验选纸然后测量数据,节省了很多时间。”

补纸配好后,接下来是调制糨糊。古籍修复要求使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糨糊,所以修复师必须自己手打调配糨糊。

禹美莉打开橱柜,取出一口锅放在电磁炉上并接通电源,之后转身拿起放在台面上的一根比筷子租的竹片,从一个塑料袋里面取两撮淀粉,放到一个不锈钢的碗中,拧开纯净水的龙头接了少许水,搅拌淀粉溶解。

锅内的水开了。她拿起一把银白色钳子,夹住不锈钢碗边缘,左手握住钳子,右手拿着竹片搅拌,将碗放入锅中隔水“煮糨糊”。

3分钟,糨糊就煮好了。禹美莉说,糨糊调配的浓稠程度,需要根据修复古籍的纸张厚薄程度来决定,越是薄的纸就得用稀糨糊,但必须得确保它的粘合度,太稀了就粘不住,而调浓了就会在书页上有结块。

传世数百年的古籍也碰不得半点化学制品及含酸原料,除了淀粉必须选用纯天然外,连调糨糊的水,也都讲究到只用蒸馏水或纯净水。

“我们这里像个厨房吧!”禹美莉说。这也难怪,进入修复室,映入眼帘的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而是不锈钢洗水台,台上方挂着毛笔、排刷、白布等,洗水台旁还有橱柜,厨台上有电磁炉,电磁炉上还放着不锈钢锅。“锅碗瓢盆都一应俱全,很多人来后的第一感觉,认为这里不是古籍修复,而是一个厨房。”

2、补书得“屏”住呼吸

补书是个细活儿。禹美莉用镊子把书页摆放平整,剔除杂质,如有絮状掉落下来的“纸屑”,她会耐心找到其原位用浆水点位,其间还得反复查看修补过程中书页是否有移位。

一片脱落的小纸屑,禹美莉耗费30分钟都没找到原位放回,最后她只得把掉落的纸屑放在一个塑料袋存档,以便下一次修复时,重新拿出来供修复师对比。

禹美莉拿出一张吸水布,铺在透光板上,把书页背面朝上放在吸水布上。她伸出右手,从笔筒里面取出勾线笔。这支黑色勾线笔,是上大学时老师送给她的,她一直细心保存。现在,她用勾线笔蘸纯净水,在配纸上勾出比需要修补处直径多3-4毫米的纸片,沿着水线将纸片轻轻撕下。“补纸四边都比较粗,用手撕可以让毛边产生纤维,更好与古籍相生。”修复师在书页背面破损处轻刷糨糊,将补纸正面覆盖在书页背面,用小号毛笔把多余纤维与破损处边缘粘合。

180平米的修复室,静得仿佛能听到人的呼吸声。很快,就到吃午饭的时间,午饭过后回到办公室,她并没有片刻休息,接着修书。但她发现,上午补的洞,并没补牢,那些纸屑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又都全部掉落了。

一切又回到最初。但年轻的修复师并没有气馁,她拿起勾线笔,从头再来。她说,作为一名修复师,遇到破损严重,修复难度较大的,不能恼,得坐得住,耐得住性子。修书时,必须全身心投入,甚至连呼吸都要极为小心,免得让纸屑飞走。

古籍修复有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就是心情不好,不能修书。虽然修书的时间不长,但禹美莉已经养成了一种能随时隔断情绪、排除外事干扰的入定能力,像打坐修行一样,“手上修书,心中修行。”

不过,这叶古籍破损实在是严重,让年轻的修复师煞费苦心。“破的地方太密集了!”她有些感叹地说,只能更换修书的方案,由最开始的“中间向边缘、先大洞后小洞”转用一整张补纸进行修补。这种修复方法,在修书界的名词叫“整补”。

一切准备妥当。耐心的修复师将那些掉渣一点一点,极轻极轻地放回古籍原位,然后在上面涂上糨糊,用一张补纸盖在了73页古籍背面。但这一方法并未奏效,当年轻的修复师把73页古籍翻过来时,那些纸屑再次掉落。

这时,时钟已经指向5点,到下班的时间了。年轻的修复师沮丧地说,“我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明天请教老师才能修了。”

3、修书匠皮肤易过敏

禹美莉要请教的老师叫王晓红。这位60后的修书匠,修书已有27年的历史,对古籍修复掌握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她看了禹美莉补的书,发现问题出在糨糊上,“稀了点,调稠一点就可以了。”

这招果然管用。使用重新制作好的糨糊后,补纸被补上后就不再掉落了。王晓红说,在修书的20多道工序中,难度最大的还不是调制糨糊,也不是补洞,而是齐栏。齐栏是指把修补工整后的书页散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在一条线上。以王晓红现在的熟练程度,只需要反复5遍就可以完成齐栏,但对于刚入门的修复师可能花一整天也办不到。

古籍73页,是《病榻梦痕录》上卷的最后一页。随着这一页的修复,标志着《病榻梦痕录》上卷全部修完,修复人员把修复的书叶放在压平机上压平,经打洞、上纸钉、装线,拍照录入电脑等系列工序后,之前纸张散落,书脊朽烂的73页古籍,如今一行行字迹清晰可辨,已变成了一张平平整整、有棱有角的“新书”。

古籍修复师王晓红说,1992年至2016年,她修复了5666册古籍文献,最难修复的是一套80页古籍,平均每页有200多个洞;年代最古老的是《唐类函》,明万历年间(1603年)线装书,收录多为六朝前古籍文献;最具有典型意义,当属将省图1938年至1942年抗战时期代管文澜阁《四库全书》之档案全部修复,使这部密藏在地母洞长达6年的国宝来龙去脉真相大白。

通过修复的古籍虽然得以“存活”,但修书匠却因此落下一身病。“这些古籍书挺脏的,寄生虫很多的,”禹美莉戏称自己是在干“有毒有害”的工作。

由于修书是个巧手细活,不能戴手套,所以双手只能无保护地接触藏匿于古籍中的小细菌、寄生虫。

王晓红说,修复古书,要确保字句的完整,几乎要求把眼睛“贴”到书上,时间一长,他们的眼睛和古书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飞蚊症也爬上了眼球。加上长期伏案工作,容易患上颈椎病。

虽然职业病会有些痛苦,但修书带来的快乐,又常常将痛苦冲淡。

这种“另类阅读”让古籍修复师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璀璨的中国文明。

“更为关键的是,古籍被修复后,可以再活一百年。”古籍修复师王晓红说。

4、古籍修复,还是手工补的好

王晓红说,一本32开的书,以60页计算,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修完。贵州省图书馆目前有1.6万种,总计约11万册馆藏古籍,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古籍有断线残面轻度破损,也有部分则是虫蚀、霉烂、结块、脆化等更严重问题,而修复师只有4名。

“就算三天修一本,也得埋头苦干一个多世纪。”王晓红说,古籍是个冷僻的职业,贵州所有古籍修复师全部加起来不超过10人,要完成这么大的修复量,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长期以来,古籍修复师都是采取师带徒的方式传承技术,由于是手工技艺,收入不高,加上不时尚不刺激,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随着国家对古籍修复的重视,现在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禹美莉就是一名大学生,她是2016年考进贵州省图书馆的。和她一起考进省图书馆的,还有另一名叫蔡佰洋的大学生。他们这两个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都选择当一名默默无闻的修书匠。

王晓红说,从1992年到2007年,修复室只有她一个人修书,后来来了几个,都是她带出来的,不过后来又都离开了,“现在还有像禹美莉这样喜欢修书的,实在难得,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王晓红说,早在30年前,国外就研发出了纸浆补书机,纸浆补书机操作简便,而且快捷,补一页书只需5分钟。

但在老修复师看来,纸浆补书机存在补不牢的缺点。

“纸浆补后,会出现脱落现象。”王晓红说,保存的时间也没有手工的长,早在几年前,国家图书馆就给省图书馆修复室赠送了一台纸浆补书机,但因为补不牢,大家都很少用。

“古籍修复,还是手工补的好。”王晓红说。

小知识:古籍修复的24道工序

1.拿到破损古籍后行拍摄修复前书影。

2.制定修复方案:根据书的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法。

3.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4.拆书:把书叶拆下来,纸捻拆开。

5.揭书叶、书皮:把书叶书皮逐一分开。

6.书叶去污:用水涸法或水冲把书叶清洗干净。

7.配纸:配补书用的纸,配纸要求质地、颜色、厚薄都相近。

8.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9.补书叶:用与书叶质地、颜色、厚薄相近的纸修补破损的书叶。

10.托书叶:用与书质地、颜色、厚薄相近的纸贴在整张书叶的背面。

11.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严重破损的书皮托好。

12.压平:把修好的书叶逐一喷水压平。

13.折叶:把压好的书叶逐一折好。

14.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15.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16.锤平:把有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17.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18.压实:把折好的书叶再逐一喷水压平。

19.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20.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21.订线:把书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订一册书用的丝线长度约为书长的6—7倍。

22.压平:把修好的书用压力机压平,一般修好的书压一天就可以了。

23.拍摄修复后的书影。

24.填写修复档案。

(文/本报记者 付松 实习生 朱丹丹 图/本报记者 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