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粤语读诗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粤语读诗经(诗经里的粤方言俚语)

粤语读诗经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一)

粤语“离”有两读:一音通“雷”[ley4]。阜阳汉简诗经引《召南•殷其雷》作“印其离”。《易•说卦》云:“离为火,为日,为电。”“电”者雷也。俗谓雷电曰“天火”,故“雷”(离)亦指火。粤方言谓燃火把曰“点火篱”。由“火”引申可谓壮旺。傅玄《枣赋》云:“斐斐素华,离离朱实。”二音通“戾”或“厉”,俚语指疾行(去、来),用作隐语义同交、且。《吕氏春秋•异用》云:“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網。”又,《吕氏春秋•振乱》云:“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曰:“梁室乱离,天下糜沸。”“相离”犹相戾(厉),“乱离”犹乱搞,皆为俗俚。诗谓“离离”,当指亮丽,高粱红色,形如火把,状其长势壮旺。

参见篇目:《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二)

粤方言“靡”一读[mi:4],音通“微”(无)或“糜”。《史记•三王世家》曰:“百蛮之君,靡不向风,承流称意。”《吕氏春秋•孟夏》云:“糜草死。麦秋至。”毕沅曰:“《月令》‘糜’作‘靡’。”二读[ fitʷ1],义同“茀”,可谓交合。《吕氏春秋••精通》曰:“树相近而靡。”《庄子•马蹄》云:“喜则交颈相靡。”三读[fɛ:4],意指摊开,引申指倒下;粤俗谓摊开曰“靡开”,又谓吊儿郎当、衣冠不整曰“列列[litʷ4]靡靡”。《左传•庄公十年》云:“望其旗靡。”“靡”即倒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曰:“靡獘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靡獘”犹阳物不举,意指不刚,犹今语曰“软蛋”。诗谓“靡靡”,当为松垮之状,没精打采之谓也。

参见篇目:《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小雅·蓼莪》:“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用数码表示,近汉语拼音之四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