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在连州简介(连州故事细说诗豪)(1)

千年以来,刘禹锡以诗文而名,唐代著名文学家和“诗豪”的身份广为人知,而其在连州任职期间守政不阿,重农爱民、振兴教育,在连州文化教育事业留下笔墨浓重的印记,让连州深受其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福泽:———“功利存乎百姓”的种种善政之举让连州自此脱胎换骨,并与这位文化大家结下不解之缘。

连州与连州刺史刘禹锡之缘

刘禹锡在连州简介(连州故事细说诗豪)(2)

刘禹锡与连州结缘并非偶然,二度贬谪偏远地区的连州,实属不幸,于连州却是“万幸”。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实行改革,王叔文重用当时处于政治生涯顶峰、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推行打击宦官、抑制藩镇、惩处贪官、减负赋税等革新措施,改革遭到了藩镇、宦官等势力的联合打击而告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运动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遭贬谪流放。

刘禹锡先是贬为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因此,刘禹锡与连州擦肩而过,在朗州一任便是十年。

刘禹锡在连州简介(连州故事细说诗豪)(3)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终得与柳宗元等人一起承召回京,然而在京月余,刘禹锡不幸因一首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得罪权贵,不数日,刘禹锡连同承召回京的一干人等又全数被贬谪远方。

刘禹锡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刺史,播州时为“险恶”之地,路途遥远,且十分荒凉,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失母幼儿,此去极为不便,好友柳宗元当时被贬为柳州刺史,见了刘禹锡的难处便主动提出交换贬谪之地,自己去播州,让刘禹锡去环境稍好的柳州。柳宗元的真诚感召和其他大臣的调停打动了朝廷,刘禹锡改贬为连州剌史,与十年遭贬的贬地、职位不谋而合。这或许就是“缘份”。

刘禹锡与岭南文化

刘禹锡在连州简介(连州故事细说诗豪)(4)

刘禹锡懂得,要振兴连州这个偏远之地,必须加大文化教育力度,进一步启蒙州民心智。为此,他增建书院,登台讲学,栽培州人。在刘禹锡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三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刘禹锡非常高兴,立即赋诗《刘景擢第》祝贺:“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二十年后,刘景的儿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官至宰相。此后百十年,连州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唐代,广东出了38名进士,连州占12名。北宋,广东出了127名进士,连州占43名。连州因此有“科第甲通省”的美誉!这种人才辈出的文化现象,在当时的岭南,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肯定,连州文化的发展,甚至岭南文化的发展,刘禹锡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刘禹锡与连州海阳湖之缘】

唐朝大历年间,湖南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到连州游览时,雇人凿北湖,建造了湖光亭和湖光桥,并把湖名改为海阳湖。刘禹锡被贬连州后,整修海阳湖,增建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玄览亭、斐溪、蒙池、棼丝瀑、双溪等亭台水榭,统称“阳湖十景”(又名“湖上十亭”)。他精心为每个景点赋诗一首,合称《海阳十咏》。

刘禹锡在连州简介(连州故事细说诗豪)(5)

刘禹锡来到连州之后,重新修缮海阳湖,建亭立榭,使到海阳湖成为连州最大的风景区和岭南园林艺术的典范,吸引了广州、韶州的行政官员和文人骚客到连州游览,如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马总多次来连州,刘禹锡偕同泛舟海阳湖。共商两地经济发展大计。刘禹锡还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带来了连州(进而在岭南推广),教州民用先进的方法吸水灌溉农田,垦复梯田,发展农业生产,改善连州人民的生活。

同时,刘禹锡积极加强与周边粤湘桂州县的联系,使连州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连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连州仍然有着深厚的刘禹锡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