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不是阉人(宦官被阉割是为了避免淫乱宫廷)(1)

宦官被阉割的意义:

1、避免淫乱,保证血统

2、皇室需要,服务皇室

3、外戚文官,相互制衡

对这三点逐一阐释:

1、避免淫乱,保证血统(初衷)

这一点应该是最初皇室使用阉人的最主要目的,古代人不傻,能打天下坐稳皇位的人更不傻,都知道有被绿的可能性,又无法检测,更要命的是医疗水平的低下和权利更迭的迅速,使得子嗣香火成为当权者不得不考虑的和治理天下同样重要的大事。(顺便插一句,要是打天下的话子嗣就可以随意抛弃了,不管刘邦刘备还是朱元璋都是狠人)众多的嫔妃能保证足够的生育率(除非皇帝性无能性冷淡或者龙阳好恋母癖),足够的生育率能保证后代中的优良性,避免因为战争、疾病、宫斗等带来的无子嗣可继香火的尴尬局面,以维护皇权和政权的稳固。但是生育率同样也带来了被绿可能性成几何增长的恶果,那么宦官无疑能让皇帝子嗣非出于己的这种可能性降到最低。

2、皇室需要、服务皇室

太监无后,从小被阉割进宫,而且很多都是穷苦人家、孤儿出身,无政治权利和政治利益的需求,无替他人办事和服务的动机,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识字且听话懂事,所以宦官服务皇室至少对皇室的表面影响和潜在危害最小(至少皇帝和皇室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皇帝通常会认为宦官忠心耿耿,特别是资历老权力大的宦官更是心腹,皇室有很多需要心腹之人出面办的事情:

(1) 日常起居和安全保卫

同样,后代生育率得到了保证,皇帝自己和其子嗣存活率又是皇帝心中的大事情,怎么办咧?还是得找可靠的人吧,皇帝的位置下面多少人瞅着,里里外外又有多少人忠心耿耿,对此皇帝也下了一番苦功夫,大了说从长城到京城再到大明宫紫禁城,小了说从御林军到近卫再到近侍(当然各个朝代不一样这里只是笼统叙述安保工作的繁复和重要),太监也是皇室日常起居和保卫安全的重要一环(宫女的作用和二师兄喊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区别不大)。

(2) 联络员和送信使

不管皇帝要宣诏还是要传讯甚至偶尔监军,都觉得太监用起来好用顺手。

(3)特殊任务

不管诸如勒死朱祁钰之类的事件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宫斗的事件里面,很多宦官都是事件的实际执行者甚至是发起人......这些特殊任务实在找不到比太监更合适的人选。

其他用处不一而足,此处略过。

3、外戚宦官,相互制衡

关于这一点,有必要说明的是宦官不全等与阉人,而从东汉开始这两个名词才能从严格意义上划等号。秦朝也有使用阉人作为宦官,但是当时的制度以及要求并不严格,诸如嫪毐这种拿生殖器转车轮器大活好的在后宫太吃香了……虽然后面被皇帝发现且车裂之,但是在西汉之前的诸如此类的事情让皇室对宦官的使用和管理更为严格,并且由于东汉外戚专权至顶峰,急需量产且可靠的人形成势力以抗衡之,当时外戚气焰之嚣张的条件下,被阉割的宦官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宦官被阉割既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皇室防止引狼入室所需的“投名状”和“保证书”。

那么,除了汉朝明朝宦官专权至顶峰之外,是不是其他时候或者其他王朝就不需要那么多宦官去制衡外戚和文官了呢?除了东汉或者往前一点秦朝宦官形成可观的势力之前,统治者的制衡思路和后来的外戚宦官文官相互制衡有所不同。汉朝,准确来说是推恩令实行之前,王朝的制衡点主要集中在中央与地方,即皇帝与藩王之间(当然后面也有诸如晋朝八王之乱和康熙平三藩等事件,然而自东汉始的大多数朝代由于分封制的消失中央集权加强以及宦官形成气候,制衡点逐渐转移)。其实宦官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后宫的规模和需要,多数时候是不管宦官专权不专权,宦官都在那,至于宦官专权还是外戚专权,无非是看皇帝的喜好和政策的制定,皇帝放权不管有意无意,肯定有人接招,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近水楼台之人。至于文官势力,要是没有了朝臣,皇帝岂不是被自己架空?

至于独立人格这种东西,其实以古代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的人格并不怎么值钱,至于阉割的宦官只能说因为从小身体的残疾加之生活环境导致心理扭曲的可能性增加,古代甚至近代卖儿鬻女自然灾害兵荒马乱等数不胜数,相对而言宫内反而是很多穷人孩子挤破头去的地方,相对而言安稳才是老百姓真真需要的东西,太监也是人,抱着“皇宫都不安稳哪里安稳,这朝皇帝走了还能服侍下一朝”的想法,一群六七岁的孩子连死都不怕,还怕丧失人格?人格早就在直吏到京城哀鸿遍野的路上一文不值。

另外实名反对说司马迁后人冯同二姓不认父亲不认祖宗的事情,历史上阉割的宦官是拜司马迁为祖师爷不错,然而我更倾向《史记》对汉王朝特别是《今上本纪》对刘彻的影响导致改名换姓远走他乡避免追查追杀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