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代不详。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其为德辉也”。可见他当时名气很大,是一位深受观众和演员欢迎的剧作家。后在杭州病逝,火葬于西湖之滨的灵芝寺。他写过杂剧十八种。今存《迷青琐倩女离魂》、《梅香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八种。

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与前期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周德清《中原音韵序》),甚至有人认为四大家当“以郑为第一”(何良俊《曲论》)。贾仲明[凌波仙]吊曲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番腾,今共古,占词场,老将伏输。”《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与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戏”。

二、故事梗概

本事出于唐人传奇《离魂记》。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看,在金代,这故事已编为说唱诸宫调。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杂剧当是继承同题材的说唱文学作品并在借鉴《西厢记》、《墙头马上》等优秀爱情剧的基础上写成的。

三、赏析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绝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倩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

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并且坚决表示无论王文举是否取得功名,都“愿同甘苦”。她正是以自己的坚定克服了王文举的犹豫,用自己的大胆追求战胜了王文举的封建礼教意识,才能双双上京应试。

另一方面,倩女的躯体却病卧在闺房中,与母亲的功名门第观念作斗争。当梅香通知她说她母亲前来探望时,她却表示:“我每日眼界只见王生,那曾见母亲来?”及至母亲前来后,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她母亲说:“我请个良医来调治你。”倩女则表示:“若是他(王文举)来到这里,煞强如请扁鹊卢医。”她母亲劝她“吃些汤粥”,她却说:“若肯成就了燕尔新婚,强如吃龙肝凤髓。”

总之,任凭母亲如何劝说慰藉,她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王生”,口口声声要的只是“王生”。在她的不断抗争下,母亲不得不步步退却,表示:“我如今着人请王生去。”但倩女仍不放过,继续埋怨母亲当初不该横加“间阻”,“把似请他时,便许做东床婿。到如今,悔后应迟”。正是在她的不断斗争下,才迫使母亲让步,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倩女幽魂背后的冷知识(一个和倩女幽魂不一样的故事)(1)

《倩女离魂》的曲词十分优美,过去一些戏曲评论家对郑光祖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极高。

如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笔端写出惊人句”,“端的是曾下工夫”;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则说:“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何良俊在《曲论》中认为他的曲词“清丽流便,语入本色”。《倩女离魂》中的对白并不多,但极有表现力。李氏、倩女、王文举交谈的场面只有三处:“楔子”中王文举来到张家,与李氏和倩女初次见面。当李氏突然要倩女做妹妹拜王文举为哥哥时,原为婚事而来的王文举却无一言以对,倒是倩女警觉到“俺母亲着我拜他做哥哥,不知主何意思”!

这一初见场面,短短几句对白,就交代了人物之间的纠葛,初步展示了主角倩女的性格。折柳亭送别,三人又相聚在一起。李氏要王文举求得“一官半职”,再“回来成此亲事”;王文举表示“既然如此,索是谢了母亲,便索长行去也”;倩女却担心他功名取就、别结良缘,不禁说道“好是难分别也呵”!三人不同的语言表明了各自不同的想法:李氏想的是自家从不招“白衣秀士”,王文举想的是取功名如拾芥,倩女想的是爱情又生波折。这就将戏曲冲突进一步向高潮推进。

最后,王文举高中状元与倩女生魂双双归来,又与李氏相见。这场对白再次强化了三人的性格,深刻地表明三人不同关系。李氏突然见到倩女生魂,当然惊恐万状,不禁说出“这必是鬼魅”!王文举曾与倩女生魂相处三年,形影不离,但居然要将它“一剑挥之两段”,充分表现他的极端无情。倩女在他的威逼下吓得只是哭叫“可怎了也”!李氏毕竟是母亲,考虑到其他原因,劝阻王文举不要鲁莽:“王秀才且留人,他道不是妖精,着她到房中看,那个是伏侍她的梅香?”这才救了倩女。

这场对白简洁而有力地表现出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关系,极富戏剧性。《倩女离魂》的唱词,比对白更能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倩女离魂》的唱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色都描绘得十分细致逼真。尤其是写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

【调笑令】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冰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

【秃厮儿】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乃,橹咿哑。

【圣药王】近蓼洼,望萍花,有折蒲衰柳老蒹葭。近水凹,傍短槎,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

倩女幽魂背后的冷知识(一个和倩女幽魂不一样的故事)(2)

倩女终于踏上了沙堤,来到了码头,听到了王文举在船上弹琴的声音。此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孤鹜昏鸦、蒲柳蒹葭、短槎茅舍;听到的是:笛声、歌声、橹声、琴声再加上月光湛湛、水天一色,真是个风景如画。倩女惊惶焦虑的心情由紧张转变为舒缓,描写充满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郑光祖善于吸取前人诗、词、曲的语言,以及民间俗语的长处,熔铸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曲词。在《倩女离魂》中,唐诗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挹清尘”,“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李商隐的“心有灵犀点通”(《无题》),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宋词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别离”(《雨霖铃》);元散曲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等名句,或直接引用,或融化改作,均极为自然贴切,丝毫没有生硬凑合的痕迹。他还运用通晓易懂的民间俗语,如“好事不坚牢”等和象声词的选用,也使得曲词生机勃勃,有无限的活力。

李调元说:“郑德辉《倩女离魂》曲中有忒楞楞腾、疏剌剌沙、厮琅琅汤、吉丁丁当、扑通通冬,皆四字成句,盖元人俗语也。”(《雨村夜话》)从《倩女离魂》的内容上看,可以说是《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的继承和发展。只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把崔莺莺、张生团聚的希望寄托在梦境中,并未能实现;而郑光祖让张倩女“离魂”与王文举同居三年,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前人寓于梦境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在艺术境界中得以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突破。

而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出生入死,炽热真挚的爱情战胜了死亡,取得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巨大成就。在戏曲发展史上,《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了《西厢记》的启发,而又对《牡丹亭》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起着不可或缺的过渡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