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gā lá】虽然是个方言词汇,不过因为应用广泛,几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它的含义,更是众所周知本来一个常用词汇,没有必要拿出来说事儿,不过近日看了几个资料有关对于“旮旯”的解释,觉得实在值得商榷,便顺便说一说“旮旯”是什么意思,也算有感而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屯堡方言?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屯堡方言(胶东方言旮旯)

屯堡方言

“旮旯”【gā lá】虽然是个方言词汇,不过因为应用广泛,几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它的含义,更是众所周知。本来一个常用词汇,没有必要拿出来说事儿,不过近日看了几个资料有关对于“旮旯”的解释,觉得实在值得商榷,便顺便说一说“旮旯”是什么意思,也算有感而发。

一、新华词典解释:旮旯,角落、狭窄偏僻的地方。这是最权威的解释,没有任何异议。

二、有的词典解释,“旮旯”是相交的两墙形成的内角,引申为偏僻的地方。这个解释虽然与新华词典的解释内容差不多,不过真实含义却截然不同。这个解释直接表达的是:“旮旯”的原意就是“相交的两墙形成的内角”。这个解释对于“旮旯”一词的本来含义形成了误导。【篇海】解释,旮,与旭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旮”,其实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由此推测可知,“旯”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旮旯”合起来其实是晨昏光线昏暗的时刻。所以,“旮旯”是个表达时间的词汇,不是表达地理方位的词汇。白天时分,“角落”光线昏暗,如同“旮旯”时刻一般,古人便将“旮旯”与“角落”联系起来,使得“旮旯”具备了“角落”的含义。后来进一步引申,在宏观地域上较为偏僻的地方也被称作“旮旯”。比如,住在山旮旯里。相反,由于“旮旯”所表达的“时间”的含义不被经常使用,久而久之,这个含义就被遗弃了。

总之,“旮旯”的表层意思是“晨昏时刻”,第二层引申为“角落”,第三层引申为“偏僻的地方”。由此可知,“旮旯”并不是相交的两墙形成的内角。需要说明的是,相交的两墙形成的内角叫“犄角”。在北方方言中,“旮旯”经常与“犄角”并列使用,表达角落的意思,即“犄角旮旯”。

三、有人解释,“旮旯”是肮脏的意思。这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用语特征,可以看作是“旮旯”再深一层意思的引申。

四、还有人解释,“旮旯”除了上述含义以外,还有“挂拉”的含义。比如,比如“把围巾旮旯在脖子上”。还有人认为,“旮旯”有“攀扯”的意思。比如,把一些拐弯抹角硬拉扯上的亲戚叫成“旮旯亲戚”;还有人认为,“旮旯”还有“交谈”的意思,比如,将一些互不关联的事理穿凿附会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另外,“旮旯”还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即有一种藤类植物,叫做“旮旯蔓儿”。

上述这些词汇和解释实在难以服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远离了“旮旯”一词的真实含义。只要明白了“旮旯”的原始意义,我们便会想明白,“旮旯”无论如何不会具有“挂拉”、“攀扯”、“交谈”等含义。

据笔者研究,胶东方言所说的的“旮旯蔓儿”应写作“葛拉蔓儿”,葛【gé】,胶东方言读作【gá】。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胶东人称“葛”为“葛子”,读作【gá zi】。

图片来源网上,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网上,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网上,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葛子”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茎生长速度快,常常与其他植物攀扯在一起,很难分离。胶东方言将这种现象称作“葛拉【gá la】”,“葛”也因此被称作“葛拉蔓儿”;二是坚韧,很难扯断。因此,百姓根据“葛”的这个特点,把胡乱攀扯称作“葛拉”,意思是“像葛子那样胡乱拉扯在一起”,故有“葛拉亲”的说法,就是对方硬攀扯上的亲戚。其隐含的含义就是“一旦扯上了,想甩都甩不掉”。通常情况下,“葛拉”作动词使用。比如,“门子不紧,葛拉四邻”,意思是“看不好自己的家门,周围邻居都会被无辜牵连”;“围巾葛拉在脖子上”,就是“围巾挂在脖子上”的意思。所以,此“葛拉”非彼“旮旯”。

“胡旮旯”应写作“胡嘎啦”。嘎啦【gā lā】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用在人身上,形容一个人说法话多且嘈杂,略微偏贬义。所以,“胡嘎啦”就是“不但胡说八道,且话多,声音还响亮”的意思。因此,此“嘎啦”也不是彼“旮旯”。

总之,中国语言每个字都具有鲜活生动的原生态含义,正确理解词的含义,必须从最原始的字的含义去理解才能不走弯路,不走错路,才能从心底去体会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