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唐诗时,或为诗人的妙笔生花、文采飞扬折服,或为诗人的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惊叹,或因诗人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叫绝,总觉得这些诗人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可望不可即,高不可攀,这些人怎么都这么有才呢?

其实,在唐代众多著名的诗人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信手拈来。许多人作诗写文章也是狠费了一番心思和功夫的,有时过程甚至是特别折磨人的。

贾岛哲理诗十首(苦吟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1)

不少朋友听说过“推敲”的典故,说的就是唐晚期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故事。

贾岛,字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家境贫寒,早年出家,后遇大文豪韩愈并在其劝导下还俗,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做过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薄等小官,所以也有人叫他贾长江。贾岛一生不喜欢与常人交往,《唐才子传》说他“所交悉尘外之士”,唯一爱好就是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功夫。

贾岛的诗,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练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狭窄,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因为以诗为命,刻意苦吟,给人的印象仿佛仆役奴隶一样,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诗奴”。

再回到“推敲”这个典故上来。说的是贾岛到长安郊外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因为是骑驴去的,估计这驴也不太给力,等他到朋友住处时,天色已晚,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飞了树上的小鸟,而李凝恰巧不在家,贾岛有感而发,写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一开始贾岛是用“推”字的,直到第二天他骑驴回到长安城,还在驴背上用手比划“推”和“敲”的动作,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冲撞了任京兆尹的大文豪韩愈的仪仗队。被随从带到跟前,问明缘由,韩愈停下车马,思考良久,认为还是“敲”字更好,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诗。

“推敲”二字由此而来,意思是再三琢磨,反复修改,字斟句酌。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贾岛写诗时的用心专注,苦思冥想。看似平易无奇的一首诗,或许经历了艰难困惑的推敲,其中蕴藏了诗人不为人知的心血。

贾岛哲理诗十首(苦吟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2)

贾岛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知道自己的每一首诗都来之不易。有一年,贾岛应试落第,与他的堂弟无可和尚住在长安西南圭峰的草堂寺,无可将云游庐山,贾岛写诗送别,“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音zhu,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同离寺,蛩(音qiong,指蝗虫)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送无可上人》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秋雨初晴之际,送堂弟无可禅师远游的情形,表达了对堂弟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自己的孤独之感。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后,贾岛写了一首五绝注诗《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达了诗人写诗的刻苦和艰辛,苦吟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贾岛哲理诗十首(苦吟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3)

当时和后人都对贾岛有很多评价,因为孟郊和贾岛是唐中晚期“苦吟诗人”的代表,所以许多人都把两人放在一起评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对贾岛推崇备至,在《赠贾岛》里,他写道“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宋代诗词大家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说“郊寒岛瘦”,概括了孟郊和贾岛在诗歌内容、艺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寒”和“瘦”意思差不多,一方面指诗歌格局比较狭小,难免局促之感,另一方面指二人作诗雕章琢句,呕心沥血,况且他们都很穷苦,看上去显得有些贫寒羸弱,苏轼的评价几乎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

贾岛的诗作和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十国影响很大,他拥有大批的崇拜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两个人,他们都是贾岛的铁杆粉丝。一个是晚唐的李洞,他专门塑了贾岛的小铜像,戴在自己的头巾中,并且每天手持佛珠念贾岛佛千遍,虔诚至极,遇到同样喜欢贾岛诗的人,他便手写其诗赠之,并嘱咐人家,这诗犹如佛经,须焚香拜之。另一个人是南唐的孙晟,他画了贾岛的像挂在墙上,朝夕顶礼膜拜。贾岛在他们的心里是佛一样的人,一个人活到这个份上,应该说值了!

(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