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惜才的故事(两则曹操善于权变)(1)

《三国演义》给曹操塑造了一个奸诈多疑,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枭雄形象。其实,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七月六日,鄙人写了一篇曹操惯于使用心计,在门上写个“活”字,打哑迷的故事。今天,我为师友们说两则曹操善于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故事。

一,望梅止渴

有一次,自封汉丞相兼大将军的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张绣。那几天,时值盛夏酷暑,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军队在路上走得很辛苦,都感到十分疲惫了。而前路都是荒山野岭,没有一处水源,将士们已非常饥渴,行军速度明显大大减缓。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十分着急,再这样没有一点办法,将士们就越来越撑不下去了。

为了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曹操灵机一动,他急忙赶到一座山头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将士们,斥候(侦察兵)报告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树林,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甜又酸的梅子,大家加油,赶去吃吧!”将士们一听到前面有梅子吃,嘴里的口水直往外漫,精神立刻振奋起来,加快脚步,坚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度过了难关。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曹操审时度势,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超人智慧。

二,割发代首

曹操为了严肃军纪,取信于民,《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操使人远近通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均皆斩首。我部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突然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片麦田。操急唤行军主簙,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簙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不罚,何以服众?”主簙曰:“按法当死!”操即掣所佩剑欲自刎。众急救住。谋士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主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权割发代首。”

对“割发代首”之举,有人认为是曹操奸诈行为的表现,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是自我践法。但我认为这是曹操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智慧的又一体现。

虽然有法在先,但执法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这是一件意外的突发事故,没有主观犯法意识,也不是疏忽大意或玩忽职守,因此,本人的责任不大。此事即使出现在一般将士身上,也应该当作不可抗拒的意外事故处理,罪不至死,也没有必要给予其他重罚。

曹操作为大军统帅,亲身遇到此事,能让主簙对自己议罪,已是难能可贵。要是其他人,根本不当一回事,一走了之,顶多是命属下按价赔偿。不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也感到为难。在郭嘉说出古有先例后,曹操沉吟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下台阶的办法:“割发代首”。因为丞相之发,不同于一般人之发,丞相因意外事故,马践麦田,尚且割发,他人违反军令,其能轻饶。曹操用一束头发,既体现了执法公正,又进一步严明了军纪。这就是曹操高明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