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播出时间,恰好在去年的正月初一。正当人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时,一场诗词的盛宴也如期而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也让那些温暖人心的诗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忽然意识到:原来诗意人生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主持人董卿甫一登场,就念了一句开场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叫做《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作为一首专门写春节习俗的诗,它的知名度非常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而且对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这道难关来说,这首诗的内容真可谓是最好的祝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在劈啪作响的爆竹声中,人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暖洋洋的的春风里,全家人欢聚一堂,举杯共饮屠苏美酒。

万户曈曈中的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1)

屠苏,也名“酴酥”,屠者,割也,而“苏”,则是一种药草,也就是今天的紫苏草。将紫苏叶拿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在唐人韩鄂所著的《岁华纪丽》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不过也有人认为,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研磨成粉后入酒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到了唐代,经过名医孙思邈加以推广,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通常来说,饮酒总是由年长者先饮,但饮屠苏酒却恰好相反,全家一起喝屠苏酒时,由最年轻的人先喝,年纪最大的长者最后喝。初唐四杰之一的卢仝曾经作过一首《除夜》,其中就写道:“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而苏辙的《除日》一诗也体现出这种风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王安石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说,除夕守夜之后,千家万户迎来了一轮崭新的红日,然后摘下旧的桃符,换上一块新的桃符。

万户曈曈中的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2)

这里所说的“桃符”,其实就是古代的春联。相传,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民间逐渐形成了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五代十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的风俗,后来又改为在纸上书写联语,最终就演变成今天的春联。陆游有一首《除夜雪》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是宋代春节风俗的生动写照。

另外,当代也有描写人与瘟疫战斗的豪迈诗句。例如,中学地理试卷经常会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作为考题,让你说说它描述的是地球上哪个区域,但实际上,这首诗所写的,正是中国劳动人民战胜疫病的情景。

1958年6月30日,毛得知江西省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次日,他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的国祚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在战胜瘟疫这件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相信,众志成城之下,眼前这场疫情也终将消散在朗朗乾坤之下。等到冰雪融化之日,全国人民都会和武汉的樱花一起,迎接新的春天、新的盛世!

为了坚定我们战胜瘟疫的信念,鼓舞我们昂扬向前的斗志,我们不妨将王安石的《元日》和毛泽东的《送瘟神》背下来,用《元日》这首诗作为祝福,期待着这场瘟疫在爆竹声中被彻底送走,再用《送瘟神》这首诗作为抗疫胜利之后的凯歌,迎接那些凯旋归来的医务工作者们。

万户曈曈中的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3)

这两首诗都曾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过,目前均被收录在《中国诗词名篇赏析》这套书中。本书是由《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著名文史学者李定广教授评注,囊括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到五季命题范围内的全部经典诗词。无论是闲坐在家,无事翻看,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还是积累诗词储量,都是上佳之选。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名句的赏析和解读。在“赏析”的后半部分,作者对每条名句的独特内涵、审美意义以及当代价值,都给予了画龙点睛的评析,力求言简意赅,活泼平易,既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审美层次,又能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让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走进诗的殿堂,拥抱诗意生活。

作者:无斋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