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已经普及了,艺术却没有普及。

平时有一些爱好。篆刻、集邮,却是感觉越来越小众。

一直感觉着高雅与通俗,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不同。

对于大众,自己知道:大众篆刻,大众文学,大众电影。

网上百度一下,竟还有大众戏剧、大众舞蹈、大众艺术等词汇。

大众,感觉很亲切,可能自己一直是劳苦大众的一员。

在一些特定时期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众就是人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万和园的前景如何(万善园66关于)(1)

大众化,就是走向大众,就是服务人民。

精英化,必然会小众化。不过小众,却不一定是精英化的结果。

现在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不知道:是努力让高雅不再曲高和寡,让艺术不再拒人以千里;还是努力为高雅寻找传人,让高雅从娃娃开始。

可能这两种目的都有,但感觉要很好地落实也不容易。

戏剧进校园、篆刻进校园、武术进校园……

做总比不做好,一不小心可能会有无心插柳的惊喜。

总感觉高雅属于专业的那一小撮,而通俗在生活中很有受众。

传统高雅艺术后继无人,总是老面孔也是事实,

有部分高雅艺术已经成为老年人专有的标志,也是一种无奈。

高雅艺术进校园,不管是让高雅艺术下凡尘,还是为高雅艺术找接班人,都是向前进了一步。

区别就在于是让更多的人会,还有让一些人精!这都有价值。

人生需要艺术美,但如果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社会也会乱。

下里巴人,上不了台面?可能,张国师拍的几部电影在国际上有影响,也有人说那是以我们的“丑”,满足了西方观众的心理需求。

阳春白雪,吸引了眼球?也许,现在的都市情境剧,都是高档住宅、高档写字楼、高档服饰、高档餐饮,这是不是社会精英人群的生活方式,我也不清楚。

过去的“丑”,未来的“贵”,现在的我权当故事看看。

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在意的是实现“柴米油盐”自由之后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不应该是两维结构,其实可以是一体两面。

艺术探索追求完美,艺术服务贴近大众。

打破精英圈子,形成大众圈子才是关键。

人与人之间平等,只有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艺术表演与农业耕种其实都是生活需要。

我们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农民画、农民画家,感觉这是大众化的一种体现或方式。

一方面说明艺术追求不分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农民的艺术需求还需要自给。

万和园的前景如何(万善园66关于)(2)

莲高洁,但不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