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普洱)(1)

本报记者 王承吉 摄

原生态茶林的千年信仰

“千年古茶山,茶马古道上,回荡着阵阵马帮的铃响……想那个地方,我永远的梦乡,想那个地方,景迈山好地方。”歌手孙楠歌唱的“那个好地方”,就是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景迈山古茶林占地面积2.8万亩,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迄今已有1828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地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具有重大的科研、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被誉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今天,走进景迈山,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山林间飘荡着象脚鼓声,千年景迈山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还是那座被大自然的赐予和祖先留下的古茶园护佑的茶山,还是那些懂得感恩、学会珍惜的茶山人,那些“人茶相依、伴茶而生”的美丽故事仍在继续。

苏国文,是芒景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之子,在村寨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传承、弘扬,不遗余力、不惧年高。他说,景迈山古茶林是1000多年前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保护茶树、保护环境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意识。

每年的山康节是布朗族供奉茶祖,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古茶林保护意识的重要节日。2021年,苏国文老师仍然是茶祖节上最忙的人,主祭完芒景村的祭茶祖仪式,紧接着又去帮助柏联茶庄园主持祭茶祖;第二天还要带领村民们上山祭山神。当谈到如今的景迈山生态茶园改造时,苏国文老师自豪地说:“我们今天的古茶园是1000 多年前祖先留下的,1000 年后的古茶园就是我们今天种下的生态茶园。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布朗族人的共识。遵循祖训,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通过祭茶祖仪式,传承民族文化, 让保护茶树、保护环境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意识。正是这些信仰的力量以及对绿色家园的守望,使这份普洱先民留给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天空下熠熠生辉。”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9至10世纪,布朗族先民在这里发现了野生茶树,便在此定居,驯化、种植茶树,并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建设家园、守护茶山,世代相传形成了如今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这里生长着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如博物馆一样储存着茶树演化和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向世人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活的中国茶史书”。

景迈山传承千百年的高效、科学、合理的生态理念和构架得到了法规条例、村规民约的严格保护,任何砍伐森林、侵占林地和水源地的破坏行为都要受到最严厉的处罚和谴责。同时,普洱统筹解决和改善遗产地的民生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同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相结合,通过环境整治工程,不断加大对古茶林周边环境的监测,严格管控公路沿线居民的建设活动,严防破坏自然环境等行为,并实施消防、安防、防雷、排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通过环境整治,这不仅让我们的寨子变美了,村民的生活也更加便利了。”惠民镇景迈村糯岗小组村民岩温胆高兴地说。

景迈山村民的保护,既是自然生态的保护,也是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古茶林的保护,也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为此,普洱市在原有村寨风貌的基础上着力于传统民居修缮,确保原有古朴村寨的传统风貌不变,细微准确地保护好这一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

同时,普洱还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优势,以景迈山上各个民族节日节庆为契机,开展多层次、多层面的民族文化非遗传承活动,山康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确保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弘扬,赋予景迈山古茶林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南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普洱)(2)

(资料图)

原生态歌舞的小康秘诀

作为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直至2012年全市贫困发生率还高达30.4%,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就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背、通信基本靠喊,住的都是茅草屋”。自脱贫攻坚以来,老达保村民小组的贫困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保护和改造特色民居、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昂首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的传承基地之一,全寨114户都是拉祜族,拉祜文化底蕴深厚。拉祜族喜爱音乐和舞蹈,每逢节庆欢乐的日子就衣着盛装载歌载舞,老达保寨村民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

在普洱连绵的青山绿水之间,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村民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歌声追逐幸福梦想,让拉祜文化走出了云南、走遍中国、走向世界,用“唱唱跳跳”为自己在脱贫攻坚中唱出了一条幸福大路。村民李娜倮,就是这群追梦人的“领头雁”,自小热爱“唱唱跳跳”,她自学吉他弹唱,在劳作之余创作出《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真心爱你》等几十首歌曲,成为远近闻名的“拉祜明星”。在她牵头下,村民们成立了拉祜雅厄艺术团,全村有102户村民加入了艺术团,积极参与节目编演。大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火排练,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随着艺术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大山深处的拉祜歌声唱到了全国各地。

老达保村民小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主动摈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按照“保护文化—挖掘资源—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促进增收”的思路推进村庄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3年9月,村民们创立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采用“支部 公司 农户”的运作模式,让村民变股民,把村寨做成了企业,村民们不等不靠,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演艺公司每次演出的收入,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村中年老跳不动芦笙舞的老年人还有一份集体关爱收入。李娜倮说:“脱贫致富路上,乡亲们一个也不能掉队。”

到2019年末,老达保村民小组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715元增至11240元,90户398人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脱贫,探索出了脱贫攻坚“老达保模式”,澜沧县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昔日偏远贫困的小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音乐小镇、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村民们在歌声里走上了自信的发展致富道路。放眼全市,累计投入551亿元资金,10万余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斩穷根,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交通设施发生历史性巨变,产业培育得到历史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普洱篇章。

云南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普洱)(3)

(资料图)

原生态景观的奇妙旅程

“快看,长臂猿在那儿!”一声惊呼引得众人纷纷侧目……沿思小高速一路前行,就可到达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与多种珍贵野生动物为伴,真切感受到了普洱生物多样性之美。普洱这座城市获得过很多荣誉,其中有一项就是“国家森林城市”,在这座“森林城”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堪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缩影。

走进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公园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7.45%,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知有蕨类以上的高等植物2100多种、动物800多种。”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总经理助理李福辰向大家介绍,你可以在园内看到桫椤树等珍贵植物,也可以给白犀牛挠痒痒、让小熊猫抱大腿、与长臂猿赛歌喉,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地处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域的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7.45%,其中保存着中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和少部分珍贵的季节雨林公园良好的森林植被为太阳河等大大小小10余条河流提供或持续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水流,给周边地区提供充足的水源。公园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及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堪称“茶都”普洱的绿色心脏,生态绿岛。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冷暖适宜的气候,为其中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环境,所以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保存良好的植被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普洱国家公园分布有蜂猴、灰叶猴、巨蜥、蟒蛇、黑颈长尾雉等11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短尾猴、水鹿、蛇雕、红瘰疣螈、虎纹蛙等4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赤麂、豪猪、食蟹獴在林间觅食,巨松鼠、赤腹松鼠等在树上闪躲腾挪。这里共有102种兽类隐匿其中。黑顶蟆口鸱、原鸡、蓝须夜蜂虎、大黄冠啄木鸟、大盘尾等222种鸟类在林间飞翔、鸣叫、觅食,让静谧的森林变得更加生动。浓密的森林深处和溪谷之间,也藏匿着众多神秘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像戈氏棱皮树蛙、丽棘蜥等91种两爬类动物反映了这里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而白蚁等各种独特的昆虫,则向世界展示着在这其中栖息的生命的神奇。

“这块湿地以前是村民们种植茭瓜的,现在成为了鸟类的栖息乐园。”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局长张登林指着眼前的一片开阔的湿地介绍,遵循“生态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管护局不断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执法监管力度,周边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滥砍滥伐、滥捕滥猎、乱采乱挖等违法行为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景区建立以来,直接保护原始森林2.2万公顷,推动周边地区退耕还林面积增长25%。同时为普洱引进了数百万游客量,聘用的员工90%以上为当地少数民族,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长期以来,普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科学规划、系统谋划、改革创新、严格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2020)》,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落到实处,开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局面。(记者 张国营/文 编辑:张珂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