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明朝迁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理由是北京太靠近边境,距离蒙古和女真太近,外族的军队一旦越过长城就对首都构成了巨大威胁。如果没有迁都北京,明朝或许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这个看法看似有理,那么明朝迁都与明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吗?

  我们先来看看永乐皇帝朱棣迁都的背景。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有很多儿子,他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其他儿子则封王,镇守要地.建立了一套藩镇拱卫中央,众星拱月一样的政治制度。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想让儿子们共同保卫大明王朝。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完全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首先是他的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太子是国本,继承人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太子的去世自然深深地刺激了朱元璋,甚至直接引起了他对开国武将的清理,制造了蓝玉案,总共杀了1.5万人之多。另外,朱元璋封的儿子里面势力最大的三个是分别是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他们三个分别封在了陕西、山西和北京。结果又过了几年,秦王和晋王又去世了,朱棣成了事实上的长子。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太偏爱自己的皇长子朱标了,所以在他死后,就封了他的儿子,自己的大孙子朱允炆作皇太孙。   

  

如果明朝没有迁都(明朝真的能更持久吗)(1)

图1 明万祖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一手缔造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了。他的继任者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史称朱允炆。但也就在此时,国家存在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藩王割据。对于藩王们来说,父皇去世了,自己还没当皇帝,侄子就当皇帝了,心里肯定不服。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中央和地方藩王之间的冲突。建文帝想了很多办法,逐个削掉叔叔们的王位。就在这时,燕王朱棣造反了。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朱棣从北京起兵,经过三年的时间,攻下了南京,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自己当了皇帝。

如果明朝没有迁都(明朝真的能更持久吗)(2)

图3 北京地势图

  首先看第一个条件,北京的地势肯定是满足的,《大明一统志》里记载,古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天府之国的称号又一次拿来形容北京。从地图上看,北京西、北两面靠山,东边望海,南面是华北大平原。符合进可攻,退可守的要求。    

  第二个条件,北京的南面既然是大平原,完全可以就地取得粮食等资源来供养中央政府。另外,在明朝时有京杭大运河,可以将江南的物净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事实上明朝这么做的。这个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第三个条件,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蒙古和东北地区,主要的兵力驻扎在长城沿线,可以利用长城的优势对蒙古进行征讨,即使失利也可以长城为根据地进行防守。北京因为在长城沿线,自然了就成了军事重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看到这里,有朋友会说了,你胡说,定都在南京不是同样符合这些条件吗,首都离边境远些难道不行吗?我要说的是,南京满足前两个条件,易守难攻,而且经济富庶,作为一个经济重心还可以,但作为政治重心就不合适了,因为它不是天然的军事重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南京不是需要常备军最多的地方。我们知道,明朝的主要危胁是蒙古,所以长城一线是需要军队驻扎最多的地方,这也决定了北京天然就是军事重心。如果皇帝长期在南京,而军事重心长期在北京,中央在军事实力上不能长期压倒地方,就很容易造成割据的局面。朱棣起兵能够成功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之所以能推翻建文帝,就是因为他手里有足够多的军队,而且是多年不曾懈甲的常备军。如果说朱棣不迁都到北京的话,那他派谁去镇守北京合适呢?他能放心吗。这个人会不会在他死后又学他起兵推翻他子孙的统治呢?    

   可能有人还会说,那他们可以在南京驻扎更多的军队呀,这样不就能有效制约地方可以造反的藩王吗?如果这样做的话,我感觉明朝灭亡就更加快了。首先,军队的战斗力是靠实战来支持的,而不是单纯的人数优势。北京作为军事中心,一定是控制着全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然后,是最重要的一点,养军队是要花钱的,多养军队肯定要多收赋税。我们打比方长城沿线需要驻扎三十万人,那么如果要防止北京的守将造反,南京的周围是不是要驻扎五十万军队呢,那百姓的负担是要加倍的,而且有可能引发中央和地方的军备竞赛,直到双方又大打一场为止。所以从国家的稳定性和国家财政效率的角度来说,定都北京也是最合适的,因为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成本来维持国内的稳定。    

   综上所述,朱棣迁都北京并没有错,错的是在运行了多年以后,国家机构变得越来越腐朽,没有能力再维持正常的运转。1644年,在满清占据了北方之后,南明的势力其实仍然很强大。明朝的大臣和军队仍然是以南京为中心进行了抗争,可是仍然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灭亡了,没能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守住半璧江山。可见在当时明朝气数已尽,无论在哪里建都无可挽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