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图书,它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这本书曾连续6年稳居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获得各类奖项几十余次,国内再版一百六十余次,各类平台发布研究论述上千篇,在08年时,退出“茅盾文学奖”的参评,在15年时被改编为电影,19年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同时,这本书也收获了很多负面的评价,它被一部分读者定义为是宣扬“弱肉强食的法西斯主义”,被抨击为是“非黑即白的种族决定论,对农耕民族大加丑化、鞭挞”。这本书就是《狼图腾》,被誉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一、《狼图腾》与姜戎
《狼图腾》是姜戎的一部小说作品。
姜戎,1946年出生。21岁那年,他自愿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做插队知青。在当时,他所插队的草场,只有一块靠近边境的草场,因为被列入军事禁区,不允许开垦放牧,而没有遭到破坏。这本书就是他根据当年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利用一些艺术创作手法,虚构美化而成。
下乡知青陈阵在内蒙草原插队期间,偶然接触到了草原狼,瞬间被草原狼的勇猛、极强的耐性、组织性以及团结精神所吸引。在与草原老人毕利格的接触中,陈阵了解到,草原狼在草原人的眼里,是一种神物一样的存在,它们被认为是受腾格里派遣的生物,来守护整片草原,维持草原的平衡。不仅如此,草原人在死后甘愿将自己祭奠给狼,并视此为无上的荣誉。这种观念大大颠覆了陈阵以往对于狼的认知,引起了他了解狼的兴趣,所以他在掏狼崽的过程中,偷偷养了一条小狼,想作为研究狼的契机,却不成想这样的举动给小狼带来了十分惨烈的结局。与此同时,一些农区干部的加入,正在逐渐改变这片土地的固有生态,他们开始大肆地捕杀狼,驱赶狼,以自己的意愿改造草原……种种擅作主张的行为,正在一点点吞噬这片土地。
二、《狼图腾》的生态价值
1859年,有人从英格兰带了24只兔子到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并没有兔子,兔子缺少天敌而大肆繁殖,一时间形成“兔灾”,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它们的肉食天敌,随后,鹿群的繁殖量大大增加,严重地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食物来源大大减少,鹿群濒临灭绝。
……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人类总是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改造自然,但却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运转规律。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是其中固有的一环,承载着自己独特的使命,一旦人类以自己的意志对其进行干预,随便抽减或增加一环,大自然就很可能会从“仁慈的母亲”变成“冷酷的屠夫”。
《狼图腾》中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陈阵所在的草原原本是一个草质肥美,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地方。在这片草原上,草原人与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共同守护着一种独有的默契。它们之间互相帮助,也互相制约,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却被农区干部打破了。
在《狼图腾》里,农区干部是一群不懂得草原规矩的人,他们一直以自己的意愿以及自己身处的农耕文明来理解草原,为了遏制饥荒而贪婪地占有狼群的猎物,当狼群因饥饿不得已实施报复袭击的时候,他们又对狼群实施了更加惨烈的报复,对狼群赶尽杀绝。
没有了狼的草原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黄羊、鼠兔缺少了天敌,肆虐生长,疯狂地践踏草原,随之而来的是草原的破败,豢养的牛羊缺少了食物来源,存活率大大降低,草原马失去了威胁,惰性增强,品质急剧下降……到了最后,草原失去了保护它的草皮,黄沙漫天……而这正是《狼图腾》里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
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曾经提到,人类也许正在面临“第六次大灭绝时代”,按照以往的速度,自然界每一千年才会消失一种两栖动物,而今天,这种消失正在呈指数倍地加速到来。但如今看来,物种的消失,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已经不是最值得探讨的生态话题了,当物种的消失带来的是整个生态的失衡,才是最值得人类后怕的问题。这不仅是《狼图腾》的悲剧,也不仅仅是草原的悲剧,而是我们人类正在共同经历且必须要面对的悲剧。土地荒漠化、海平面升高、各类瘟疫疾病频发……或许是某一个行为,或许是某些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类已经触碰到了自然界的底线,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生态癌症”正在吞噬这片土地,驱逐甚至是毁灭人类。
这对于人类来说是危险的,但对于自然来说也许不是,就如同《大自然在说话》中所说的:“你们的行为决定你们的命运,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将继续存在。我随时都在进化。而你们呢?”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正是姜戎在《狼图腾》里提醒人们应该注意的课题。
三、《狼图腾》的精神世界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中部,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它不仅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成吉思汗带领他的军队与子孙走向中原乃至世界的起点。
历史上对于成吉思汗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成功者,带领着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浩浩荡荡进中原,闯世界。他所闯下的世界,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的中国版图。他所带领的民族,被评价为“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那么他的指挥艺术究竟从哪里来?是天赋异禀还是依靠草原文明的滋养?在《狼图腾》里,姜戎似乎将其归因为了后者。
《狼图腾》是文学史上少见的写狼的书,同时也是少见的写草原文明的书,姜戎将他所理解的草原狼与草原文明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广袤的精神世界。
草原狼之所以受到牧民的敬爱,并不仅仅在于它保护草原的万物生灵,更是因为在狼的身上有非常强的斗争精神以及令人惊叹的战术策略。
陈阵最开始对狼上瘾,就是因为在多次与狼交锋以及侧面了解中,得知狼是非常会运用作战策略的群体。比如在猎捕黄羊时,它们具有极强的组织性与耐性,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看准时机,将黄羊驱赶到雪壳里“雪埋”;此外狼群十分注重团结,它们的团结不仅体现在团队作战中,也体现在对于老弱病残的同类进行照顾。狼群通常每年冬天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捕猎,冬天天气寒冷,冰雪会成为天然的冰柜,为食物保鲜,留着明年开春饱餐一顿。但在炎热的食物易腐败的夏天,狼群也会偶尔多捕猎一些食物,这些食物它们并不会马上吃掉,而是留着给那些群体里老弱病残的狼,以免它们因捕猎不到而被饿死。正是因为狼群彼此想着,彼此报团,才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一呼百应。而这也被认为是成吉思汗取胜的原因。
草原狼具有很强的自由与不屈精神。陈阵为了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草原狼,更深入地研究草原狼,在掏狼崽行动中留了私心,背地里养了一只小狼。随着小狼日复一日地长大,身上的狼性也越来越明显,它先是开始对于豢养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崇尚并渴望得到自由,而后又表现出极强的不屈精神,坚决不肯服从人类的安排,不愿离开自己的草原。于是在一次迁徙中,它采用了自杀式的反抗模式,被拖拽在队伍之后,最终因反抗伤到了自己的脖颈,不治身亡。这种追求自由的不屈精神让陈阵深受震撼,也在许多读者心里埋下了对草原狼、草原精神的向往与敬畏。
在《狼图腾》这本书里,涉及到生态的问题,以及狼性的问题,是这本书的价值,同时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争议所在。姜戎是否有鼓吹草原文明,贬低农耕文明暂且不议,单从问题本身来看,生态也好,民族精神也罢,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生态的腐败以及民族精神的腐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危险的病毒,倘若我们能暂时放下汉人或者蒙人的身份,单纯去看一看书里的故事,从中获取一点警醒,用于拯救自己或是社会或是自然,想必都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