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3日, 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在北京饭店同一层楼另一间会议室里,中美两国正进行恢复邦交的谈判。4天后即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更巧会的是,5天过后,12月18日,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

当时,美国媒体怀疑可口可乐提前知道了中美高层外交动向。《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看不出卡特总统与此事有何联系”,但美国媒体还是把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这一商业事件,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根据中粮总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丰行协助下,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于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

​(1979年9月第一批到达中国的可口可乐)

下一个议题是,在什么地方建设可口可乐的装瓶工厂?美国人提出了上海。早在1927年, 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叫正广和汽水厂。那里的工厂在20世纪40年代,成了可口可乐 在海外最大的工厂,生产线与美国本土是同一个技术指标。由于这一渊源, 可口可乐首先想到在上海设厂。但是,当中粮与上海有关部门联系时,却受到上海强烈抵制。上海有些单位和个人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指责中粮引进 可口可乐是“卖国主义”、 “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据中粮公司当事人回忆 :上海市财政局的一个干部还给中央领导写信,把事情捅到了中央。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在北京建厂。

幸好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林乎加眼光比较远,在他支持下,装瓶厂最终落脚在北京五里店中粮公司下属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里。厂房只有一间,是烤鸭厂腾出来的。

可口可乐改革案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1)

​​1981年4月正式投产。双方当时的合作方式是: 可口可乐赠送一条瓶装线,每分钟装300瓶,中方每年花30万美元购买可口可乐的浓缩汁。 可口可乐方起初预计投资60万美元,最后建厂花了将近100万美元。

工厂建成之后,又有了不同意见:“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 ?简直是卖国主义。”要求中粮对此作出解释。

社会上也有,喝可乐生不出孩子,也有说生出的孩子是黑的,还有的说,喝可乐放的屁带烟儿等等五花八门的谣言传说。

中粮公司专门写了报告,阐述5点理由:一、 可口可乐是饮料,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销售成功。美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喝这种东西,改革开放之后,外国人来得多了,成为一种必备饮料,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二、 可口可乐配方用了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三、我们尚未掌握饮料罐装瓶装技术,引进这套设施,有助于技术进步。四、我们每年花30万美元买浓缩汁,但是我们的利润要比30万美元多出2到3倍。五、我们仅限在北京设厂,不在其他地方设厂。另外,北京设厂也是有控制的,国家在政策上规定, 可口可乐 生产量不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办理审批手续等。

可口可乐改革案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

可口可乐改革案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3)

​​

1986年,摇滚歌手崔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一个由 可口可乐 赞助的世界摇滚乐比赛上,得了一等奖,回京后开个人音乐会,要找赞助商,找到 可口可乐 公司 。起初, 可口可乐非常高兴,欣然应允,但被当事人紧急拦下,“摇滚乐在当时很新潮,而且崔健的歌有争议,赞助崔健的摇滚乐,不是要把可口可乐引向歧途吗?” 从此, 可口可乐 “学乖了”,只是暗暗地卖,不敢再做宣传了。

真正打破不敢声张的局面,是在1986年。这年10月,英国女王首次访华。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此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要买片子播放,找到可口可乐 ,希望赞助20万美元,条件是在片子播放前后放可口可乐广告。可口可乐 抓住了这个机会。“2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天价, 可口可乐公司 一年在中国卖汽水也赚不到20万美元。”当事人说,但美国人很清楚,可乐的广告一旦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就意味着 可口可乐 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中国做生意了。

可口可乐改革案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4)

​(1988年底,开始海南可口可乐的建设)

经过一又一次艰辛努力, 可口可乐终于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可口可乐改革案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5)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期封面)

可口可乐1948年撤离大陆30年后,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王金昌 ] 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