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王与马共天下”,“王”和“马”分别指谁,这几句又有什么深意呢?
“王”与“马”分别指东晋琅琊王氏和东晋皇族司马氏,东晋在很大程度上是倚靠琅琊王氏建立起来的,所以王家在东晋初期权势滔天,甚至有废立皇帝的能力,所以民间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是,为啥琅琊王氏能在东晋建国之初成为一支力挽狂澜的力量呢?这还得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时琅琊王与琅琊王氏的紧密合作说起。
图片来自网络
狡兔三窟,琅琊王氏的崛起策略西晋采用了分封制,其中有个琅琊王(琅琊就是现在山东临沂一带),琅琊王国中有个王姓世家大族,被称为琅琊王氏。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皇室司马家的各个藩王争相夺权内斗,北方游牧民族也趁机进入中原,年轻的琅邪王司马睿跟东海王司马越处于统一战线。(琅邪国与东海国相邻。)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司马越掌权以来,诛杀忠良,排除异己,引发皇帝和一些朝臣不满,而北边匈奴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势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内忧外患不断。王衍虽然被司马越重用,且位高权重,但他身在乱世也不思为国,只琢磨如何保全自己和王氏一族。
王衍为王家精心打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且物产丰富,王衍便请求向司马越请命,让自己的弟弟王澄担任荆州刺史,让族弟王敦担任青州刺史。王衍还交代王澄和王敦:“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背靠大海也是险要之地。你们两个镇守在这两地,而我留在京师,琅琊王家可以说是狡兔三窟了。”
图片来自网络
辅佐琅琊王南渡长江,建立基业王衍还劝马越派琅琊王司马睿去相对稳定的建邺(即南京)保存和拓展实力,而司马睿跟王家另一位重要人物王导关系非常密切,王导正是王衍的从弟。司马越为了稳定江左形势,使之成为他在中原的根据地,就同意了。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司马睿在王导的陪同下南渡长江去往建邺。由于三国时期的东吴是被西晋所灭,所以南方士族很排斥司马睿。司马睿要想在江南站稳脚跟,笼络南方士族成为当务之急。王导劝司马睿:“顾荣、贺循,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这要这两人来了,其他人自然会来。”王导亲自出面,为琅琊王司马睿赢得江南世族的支持。随后,王敦改任扬州刺史,也南渡长江,王敦与王导兄弟二人就一同帮助司马睿在江东树立威望。
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司马睿与王导等人在建邺逐渐扎线根基,而此时留在北方的司马越和王衍正在面临致命一击。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司马越急火攻心而死。前赵(匈奴族建立的政权)大将石勒攻下洛阳城,俘虏了晋怀帝,杀王公士人百姓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而王衍在护送司马越灵柩的途中也俘,后被活埋。
图片来自网络
王家兄弟一文一武权倾朝野中原彻底大乱,残存的皇室、士族和百姓纷纷南下江东。王导又劝说司马睿吸纳流亡的北方名士,在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睿麾下贤能之士多达一百零六人,号称“百六掾”(掾,佐助,幕僚,属员)。另一方面,王敦则在外领兵打仗,先平定了不肯服从司马睿的江州刺史华轶,后又剿灭巴蜀流民起义。王导与王敦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顺利辅助司马睿获得南北方世族的共同拥戴,将司马睿(晋元帝)推上皇位,建立东晋。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睿非常感激王导、王敦兄弟对他的大力支持,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执掌朝政,又赋予他骠骑将军、散骑常侍、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等一大串官职;任命王敦为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控制长江中游,兵强马壮;而琅琊王氏子弟们也各个身居要职。
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司马睿登基那天,他突然拉住王导,要请他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享天下。王导连忙推辞:“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司马睿这才作罢。不过,虽然司马睿对王家已经不放心,但他对王导始终器重和尊敬,称王导为“仲父”。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数年之后,王敦先后两次叛乱,想要废立皇帝,司马睿因王敦叛乱忧愤而死。所幸,王导没有辜负司马睿的信任,两次都制止了王敦。虽然王家差点因王敦覆灭,但在王导的领导下,仍旧叱咤东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和成帝三朝。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补充一句,琅琊王氏的祖先为秦灭六国的大将王翦,再补充一句,从东汉到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趣谈历史」这个女人不简单,从亡国公主升级太皇太后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